近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新规定,是关于互联网机构销售人身保险产品的规范性通知。就像对火热的互联网保险施咒一样,对整个行业的互联网产品和依赖互联网产品销售的中介平台或机构影响很大。
让我想起去年重疾新规停售的时候。
今年又是一年的尾声,今年这份重磅文件的影响是因为去年暂停销售重疾新规,变化较大,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将从消费者和保险公司两个角度对这份报告进行详细解读,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接下来不到70天的过渡期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从而抓住这最后的红利。
截至目前,经保监会批准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仅有4家。
分别是众安、易安、安信、泰康在线。
这四家是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互联网保险牌照,与传统保险公司不同。他们没有分支。
销售和理赔全部在线,是纯互联网保险产品,不受本次调整影响。
此次新规调整的对象主要是传统保险公司,但他们开发了专门互联网销售的人身保险产品,以及大大小小的保险中介和互联网销售平台。
近两年来,保险在互联网平台上非常流行,保险产品的营销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为了追求最终的保费规模和乱象,第一个月1元,免费保险等。
为了引流,甚至有意无意误导,保险形象严重扭曲,营销目的大于保障。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人问我要医疗保险,说,网上是1块钱一个月,但是要收几百块钱,太贵了。
我无言以对。
这一新规明确了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互联网产品,各期限的支付金额应保持一致。
一月份的第一个月,你每个月要1元。你敢这样卖,我就敢批准!
保监会就是扫黑除恶。
如今,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没有门槛。
任何公司如果愿意都可以上网出售。
这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困惑的印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名字一样,但是承销公司不一样,傻傻的,不清楚。
现在没事了,
新规要求所有互联网销售的产品,必须标明“互联网”三个字的字样
2022年1月1号起,所有的网络平台销售的所有产品都要有这三个字,现在起的70天缓冲期,会有大量的产品下架,整改后再上架
目的就是方便消费者识别,保监会爸爸是不是操碎了心。
新规还要求保险公司应为互联网产品的消费者,自主购买、自助服务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自主购买”,请把这四个字打在公屏上。
自主购买不是销售引导,这两者都区别在于客服人员。
现在网上保险产品,预留电话本来为了客服更好介绍产品,但是平台为了引流获客,大推“首月1元”的营销口号,留下电话后10分钟内被销售员们轮换打爆、骚扰。
这次的新规要求,客服不得主动营销,客服的工资不能有销售考核指标,互动交流页面实时展示所属保险机构及客服工号,
一句话:
让客服干自己该干的事。
从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角度看,这次新规提高了准入门槛,对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和风险评级都定了指标,
这就刷下去很多公司。
要求保险公司做到在线投保,在线核保,最好实现全面自动核保,在线服务,在线理赔;
还要实时核保,实时承保,对服务的时效也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对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但是我们业内人都知道,互联网产品的在线智能核保做得都不太好,实时在线核保难度较大,如果硬要上,我觉得后端的理赔会有压力。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保险行业,专门的理赔师也是会一个细分的职业,因为互联网产品的规范化经营后,会促进销售规模更加扩大,后端的理赔承压,有压力,就会有市场。
新规倒计时70天,这波互联网保险潮的红利我们怎么抓住?
这次新规提高了互联网产品的入围门槛。会刷下很多的规模达不到要求的公司,他们的市场抓手---有极具性价比产品也要刷掉。
(因为新兴公司要在市场上立足,一定要有开拓市场的抓手;那就是给客户更多的让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现在大多平台都是依靠这样的性价比产品开拓市场,但是新规后,公司受制约,这些产品将下架,
尤其是收益性高的第一梯队的增额终身寿,被这次新规禁严了。
其实有没有这个互联网新规,这波增额终身寿都会停,早晚而已,长线短做是保监会不愿意看到的事。
有的博主称,互联网保险的爆发红利期,对于传统线下的保险公司是利空,而这次的互联网产品的新规,对传统保司无疑是利好
我觉得,也不尽然,线下的代理人销售队伍不做根本性的改革,改变人海战术传销模式,
利好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