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增设了“黑科技”专项比赛。经过层层评估,华中科技大学共有23个参赛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其中二级奖项数量最多,均居全国第一.奖项总数最多
华中大学获奖的23部作品中,4件作品被评为“银河”(获中国一等奖),3件作品被评为“星”(获中国二等奖),5件作品被评为“行星”(获中国二等奖),11件作品被评为“卫星”(获中国一等奖)。
你对这些获奖作品中包含的“黑科技”好奇吗?下面,边肖带你揭晓——。
“星系”级作品:消化道肿瘤高精准定位及探测设备
项目说明:在微创诊疗蓬勃发展的新医学时代背景下,消化道肿瘤的检测趋于更早、更小,对病灶的精准定位和精准切除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华中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曹郝颖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深入临床一线,发现临床问题。通过联合光电学院、强磁场中心组建医生、工人交叉团队,进行深入研讨和科学研究,根据传统术中定位方案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突破,研发出一套便捷、高精度的磁探测定位设备。基于早期动物实验和肠道标本实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认证,该设备在多家医院进行了初步临床测试,取得了良好的检测和定位效果。未来临床中本设备将助力精准结直肠癌根治术,减少直肠癌造口患者,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该项目得到了陈晓萍院士在专业领域的认可和推荐。在苏州高新区领军人才的支持下,预融资(200万)成立公司开始运营。
“星系”级作品:电动汽车电力电子智能变速箱
项目介绍:为解决高速区电动车动力性能差、效率低的缺陷,团队首次提出了电力电子智能变速箱的概念在现有电驱动基本驱动功能和保护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变速箱环节,实现了高速区工作区域的双重拓展,有效提高了三电系统故障后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星系”级作品:故障自恢复式无人机“心脏”
项目说明:随着无人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其“心脏”——动力系统故障带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项目组从容错性、功率密度和电磁性能三个方面开发了基于机电模型的容错运行和电磁干扰抑制算法。实现了无人机“心脏”在多种故障工况下的持续稳定运行,可靠性大幅提升,动力级无人机应用场景显著拓展。
“星系”级作品:安“燃”无恙——一种新型安全电池
项目介绍: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利用独创的分相配电技术和打造出世界首创的对流增强型自分层电池,储能电池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永不燃爆。成本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三分之一,10秒内就可以非常快速的制备电池。
“恒星”级作品:降低人体负重行走代谢消耗的穿戴式机器人
large/pgc-image/f7785b0400624657a03a8ac514160982" alt="全国第一!聚焦消化道肿瘤、实现中国“芯”突破,华中科技大学又获大奖!">
项目介绍:长时间背负大质量的负载会对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并导致人体产生极大的能量消耗和肌肉疲劳。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揭示行走过程中负载运动与人体能耗的内在联系,提出最小负载惯性力原理。设计了一种可适应不同行走速度与不同负重者的主被动混合式穿戴式机器人,以降低人体负重行走时的代谢消耗,减小人体肩部压力和负重所带来的危害,实现用工程科学方法增强人体运动能力的目标。
“恒星”级作品:超级锂声
项目介绍:针对电池研发、生产两个应用场景,形成三项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研发出产线超声电池检测系统和实验室超声电池扫描系统,解决了电池由于缺少内部状态无损检测手段而造成的痛点。产线超声电池检测系统为全球首创,可实现电池生产后段,注液、除气等全过程的无损全检,弥补了产业空缺,已应用于华为、鎏明科技等企业。实验室超声电池扫描系统在技术和成本上全面领先,已在特斯拉等知名企业和各高校实验室得到应用,并得到特斯拉电池技术首席科学家、三元锂电之父Jeff Dahn教授的高度赞扬。
“恒星”级作品:英睿红外——新时代短波红外成像芯片开拓者
项目介绍:团队致力打破现有传统红外成像芯片技术被垄断和产品遭禁运的“卡脖子”现状,从材料层面展开颠覆性创新,结合器件设计与电路研发,开发出一款基于硫化铅胶体量子点材料的新一代短波红外成像芯片,实现全链条的技术自主化!相比传统红外芯片,硫化铅芯片能够实现与CMOS的全低温一体化异质集成,达到更宽的光谱成像范围与更大的像素阵列。更重要的是,不到传统芯片“百分之一”的成本优势,彻底撕掉短波红外成像“奢侈品”标签,将短波红外成像应用拓展至消费级领域成为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手机视觉融合、自动驾驶、工业机器视觉等应用场景,实现中国“芯”突破。
“行星”级作品:大尺寸SiC陶瓷零件一体化增材制造方法
项目介绍: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装备和航空航天等核心支柱产业,但大尺寸零件结构复杂、传统机加工难以制造。面对大型复杂碳化硅陶瓷零件整体制造难题,本团队在材料、软件、工艺方面做出突破,提出增材制造专用碳化硅陶瓷复合粉材的溶液包覆制备新方法;开发出面向海量数据、复杂模型的增材制造数据处理与工艺规划软件;提出增材制造+反应熔渗新工艺,最终实现了1.7m直径的复杂空间遥感卫星反射镜坯等零件的整体制造。本项目成果推动了大尺寸SiC陶瓷零件制造技术的发展,是打破发达国家在关键领域对我国技术封锁的重大突破。
“行星”级作品:面向广色域、低成本的“绿色”显示面板
项目介绍:发光显示行业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从液晶显示(LCD)到OLED显示,显示图像色彩质量日益提高。团队在显示技术领域内,开发出世界首创的钙钛矿显示面板技术,不仅原材料价格仅约为OLED发光材料的百分之一,而且CIE坐标满足8K显示标准Rec.2020;有望进一步提升现有显示屏的色域范围,实现超高清色彩图像的视觉呈现。
“行星”级作品:四旋翼融合式飞行汽车
项目介绍:为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的情况,团队立足于高效出行便捷生活,致力于设计创新前沿的交通工具,提出了飞行汽车的概念。团队提出飞行汽车机翼旋翼融合式收放系统,既解决了现有飞行汽车概念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又解决了将固定翼多旋翼和汽车状态的设计融合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
“行星”级作品:深紫外LED,用“芯”守护健康中国
项目介绍:团队主要研发和制造深紫外LED核心组件,并提供相关的应用产品解决方案。目前团队已完成AlGaN基深紫外LED从材料外延生长到芯片设计制备到封装产品的全产业链研发,输出国家专利十余项,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主要面向国民健康产业,可广泛应用于水、空气净化、保密通讯、病毒灭活等诸多民用、军用及医疗领域。
“行星”级作品:基于Hz级电磁波的井下远距离无线通信装置
项目介绍:“慧眼识电”团队在信道分析、调制方法、发射效率三方面创新,实现工程化井下通信,并分别针对钻井、完井、生产三大领域推出3系列井下无线产品,实现降本增效。
作为我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每年投入超三千万元支持学生双创项目,参与各类双创项目的学生超过70%,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五年总榜位列第四。独立自主,敢闯敢拼,华中大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敢于探索科技创新前沿勇于解决“卡脖子”等问题,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微、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