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晓峰。
用药错误对儿童非常危险,发生率是成人的3倍左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每年有数百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不适当的药物治疗。中国人口众多。儿科疾病占所有患者的20%,也是安全用药隐患最大的重灾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高达24.4%,不合理用药占12-32%。早在20年前,著名的《美国医学杂志》就给出了“高达19%的用药错误案例是可以预防的”的结论。随着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数据也在不断提高,说明科学干预儿童用药可以有效预防危险的发生。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心血管病医院药剂科主任、总药师滕海龙告诉记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用药的合理性和方法也不同。因此,药师在儿童用药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滕海龙介绍,目前市场上的药物种类很多。很多药品广告和说明书夸大了治疗效果,副作用不明,往往导致不合理用药,甚至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滕海龙主任认为,这个课题值得长期关注,至于如何正确引导儿童用药,避免踩坑,让他们承担最小的用药风险,获得最大的疗效,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度合理用药的要求。
针对儿童合理用药常见的临床问题,总药师滕海龙总结了以下注意事项,请家长注意。
在一是慎重使用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儿童的免疫力。滕海龙建议,作为最常见的感染原因,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非常重要。严重细菌感染必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否则可能加重细菌感染,发展为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后果。需要注意的是,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比较少见,大多数儿童不需要同时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如果真的需要抗生素治疗,一定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至少5-7天(如果阿奇霉素有特殊的半衰期,可以使用3-5天,但因为这类药物有心脏毒性,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儿童应该避免使用),这样才能彻底杀死细菌,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滕警告说,越先进、越贵的抗生素越好。如果怀疑是细菌感染,可以配合医生检查血液、尿液或细菌敏感性,明确病因。对于不同的细菌感染,选择药效相对较强的抗生素。同样,不管孩子的症状有多相似,在没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重复使用以前用过的抗生素。给孩子开药的风险是破坏好的细菌,甚至是对免疫系统有用的细菌,让那些耐药细菌趁机捣乱,大规模入侵。尤其是儿科,不建议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因为它达不到任何疗效。
滕海龙、二是不可滥用抗病毒药物 ,指出,目前没有针对普通感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因此没有必要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普通感冒。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会显著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复方感冒制剂的部分成分中加入金刚烷胺,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引起感冒的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没有“影响”。很多家长对复方感冒药的成分不了解,经常同时给孩子服用两种以上的复方感冒药,会导致反复使用和过量服用伪麻黄碱、镇咳药(如右美沙芬)、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西替利嗪、酮替芬等)。),哪个不上
滕海龙、三是要正确选择退热药 ,提醒,首先,是否使用退烧药应由专业医生判断,而盲目自我用药不利于疾病控制。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儿童最常用的退烧药,一般口服或直肠给药。布洛芬(如恩里克)和对乙酰氨基酚一样,副作用小,是儿童退烧的一线药物。有必要指出两点。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以上两种药物应交替使用。目前尚无联合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数据,药师不推荐。此外,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退烧药。如果没有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不宜随意采用“感冒药退烧药”方案,以免药源性肝损伤的严重后果。
灌肠治疗在四是理性看待“灌肠治疗” 的一些地区非常流行。家长认为儿童灌肠比静脉输液痛苦小、安全。医生说灌肠简单方便实用,效果好。药学研究证明,在距肛门约2 cm处插入栓剂,可使给药总量的50-75%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滕解释说,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效应”或“首过效应”,是指某些药物经口服后被肠道黏膜和肝脏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内。
体循环的药量减低、药效下降的效应。有些药物几乎无代谢作用发生,有些则在胃肠壁或肝脏内被广泛代谢、消除,发生首过效应。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效应产生差别的现象在治疗学上有重要意义,如直肠给药、注射、皮下或舌下给药可免除首过效应。
据有关文献报道,幼儿灌肠时的肛管插入深度,往往从3-4厘米到15-25厘米不等,滕主任认为,直肠给药的主要目的是免于肝脏首过效应,这种灌肠方式由于给药位置过深,并不能减轻药物可能带来的神经、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损害,虽然避开了药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但可能潜藏药物对直肠、结肠的伤害,存在安全隐患,应慎重选择。
五是正确服用治疗腹泻的药物 滕药师强调说,用药与否不取决于患儿大便性状和排便次数,而是需要确定腹泻的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首先要用抗菌药物;如果需要吸附类药物(蒙脱石)和微生态制剂(四联活菌等)联用,建议先服用蒙脱石散,以将胃肠道内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吸附掉,对肠道彻底“清扫”后,再佐用微生态制剂,纠正菌群的紊乱,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两者用药间隔至少在2小时。若上述三类药物共用,应先用抗菌药物,再用蒙脱石散,最后使用微生态制剂,其用药顺序和间隔时间决定临床效果,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
六是注意牛奶和一些药物的相互干扰 滕海龙表示,大部分抗菌药物不宜与牛奶同服,如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物(不推荐儿童服用)不易吸收,抗菌效果严重“打折”,致使药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但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米诺环素可与牛奶同服)。与此同时,牛奶中的蛋白质容易与乳酸钙、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等常用的钙、锌制剂形成凝块,既破坏吸收,还会削弱血药峰浓度,且加重胃肠道负担。不仅如此,牛奶中的磷也易使铁剂沉淀,不利铁元素吸收,干扰疗效。
最后,滕海龙主任药师提醒广大家长,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科,因为合适的剂量资料及用药指南始终在逐步完善的路上,家长一定要听从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切不可盲目服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引发不良后果。再者,一定要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剂型,不宜随便摄取成人用药物,一方面药物剂量不好折算,二是容易带来不良反应。
滕海龙主任药师简介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系,现为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黑龙江省唯一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执业药师。曾任原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质量管理药学评委,牡丹江市医疗质量专家组药学评委,获得黑龙江省医疗新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国家、省级论文6篇,是牡丹江地区抗菌药物治疗学、药事管理专家。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