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8点,天猫和JD.COM正式开启预售,这意味着双11购物季的第13场“消费狂欢”。另一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187号建议的答复》年10月9日表示,将围绕“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关系民生的重要商品服务进行行政指导,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为了避免商家各种“优惠”活动的影响,消费者忘记了“下单容易,维权很难”。近日,第三方研究机构网络经济学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围绕今年“双十一”电商促销的一些特点,发布了十条消费陷阱警示。记者节选自新快报如下。希望大家在疯狂“买买买”的时候,能有所防范,避免“入坑”。
新快报记者郑智慧。
1 预售“定金”要警惕
如今,各大电商平台的游戏性不断升级。有的商家通过直接降低首付的方式提前支付定金。如果没有支付最终款项,押金将不予退还。一些消费者对此了解不够,所以购物节往往伴随着存款纠纷。
消费者提醒。
浙江泽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开农表示,预售通常需要分两次付款,即单独付款和最后付款。不少商家表示,如果不支付尾款,将拒绝退还已支付的首付款,可能会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平台内的经营者没有损失,其收到的第一笔货款可能构成不当得利,消费者可以要求退款。
针对商家玩“不退定金”和“不退定金”的文字游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络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定金改为定金并提出该定金不退定金属于商家的条款,“不退定金”仍为霸王条款,将按《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查处。因此,在实践中,如果商家规定了“定金不退”条款,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
2 商家“优惠”套路深
根据商品的性质,不同类型的商品可以使用不同的全折扣优惠,可能会有“300-30”、“200-20”等各种全折扣优惠,这些优惠是单独计量的,不能兑换。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要注意平台优惠的种类,平台优惠是否可以与商家优惠和其他优惠一起使用,尽可能保护自己的权益。
团购和穗购在大大小小的订单中依然存在。团体价格往往低于一般销售价格,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秒杀让消费者通过短时间低价失去了思维空间,于是争相下单。
除了满减加穗等活动外,部分商户还会推出特殊限购、消费返现等活动。比如产品页面显示50款特价产品被限制,下单的前50名用户签约后会联系客服进行返现。但实际上,消费者签收后,商家以达到上限等理由拒绝返现。
消费者提醒。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玟律师表示,消费前应了解优惠规则,以免因规则不明确影响消费体验。尽量选择规则完善的购物平台和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家进行购物。即使商家不愿意配合售后,平台也会为消费者提供基本保障。此外,您也可以联系当地消费者委员会或拨打12315报告情况。
此外,马凯农表示,“先付后退”的商家往往在几个小时前购物时承诺给予优惠价格,但购买时并不直接冲抵价格,而是在交易后退还费用。大部分商家都会信守承诺,按照付款时间退款,但也有商家事后修改页面,直接否认。建议消费者提前截屏或录制,将相关优惠政策保存在活动页面,再进行plac
对此,马凯农表示,由于直播的即时性,可能会出现直播广告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商品与主播讲解的商品不一致等情况。此外,直播购物还涉及退换货难、售后不及时等情况。消费者要理性识别,不要冲动消费,购物前查看店铺评分和商品评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消费者被“坑”。
3 直播带货槽点多
同样的产品,线上比线下便宜很多。仔细一看,原来是“电商特供”,质量和服务大打折扣。怎么能不让消费者生气呢?
消费者提醒。
产品质量方面,“纯电商”产品看起来和实体店卖的完全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部零件或者一些功能都有差异。事实上,“电商专属”商品一般都是价格较低、质量较低的商品。一般“电商专属”的产品多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所以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4 警惕商品为“电商专供”
促销期间,为了刺激消费,电商公司推出了类似信用卡的“信用服务”,不少平台给予了更多优惠,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支付。大部分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为一次性还款免息服务和分期付款收费服务,大部分都标有具体还款金额。
消费者提醒。
消费者需要明白,任何“信用服务”都是需要偿还的,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的分期费用差异较大。有的平台甚至没有明确注明具体还款金额,等待还款时的高额手续费让消费者目瞪口呆。另外,在多个平台开通使用消费金融服务,容易导致忘记还款,影响个人信用。
/p>
编辑:智羊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