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老师发微信,老师为什么不回呢,收到了老师

宝贝,你爱吮手指吗?露露也爱,有大拇指陪伴的感觉棒极了!

宝贝,你喜欢吮吸手指吗?露露也很喜欢。和她在一起感觉很棒!

—— 《大拇指真好吃》

“你在吗?”

无暇转身,突然收到老师的微信,你有什么心情?

嗯~大概,考高分的时候想看却不敢看,不敢看却又不得不看!

突然,收到老师的微信

假装很平静,其实我的手在抖得像帕金森。看到内容后,我不禁松了一口气!

“有个情况我想回应你。”

好吧,好吧!

再看看,“溪溪最近吃手指的情况有点频繁……”.

哦,是的,我就知道!

我很高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在叹气。

吃手

全世界孩子不成文的同款爱好

都说“孩子手里有三斤蜂蜜”,可我还是不信。我很高兴我的宝宝没有全世界孩子一样不成文的爱好。

不是还没来~

4岁的时候,我发现了吃手的美。我真的很生气,也很难过。

几乎每一个小宝宝,都会经历一段疯狂吃手的时期.

老人经常开玩笑说:“孩子手里有蜂蜜,吃起来甜甜的。」

育儿专家也表示,“两岁前的孩子吃手是有充分理由的,应该得到支持。」

因为,两岁前是口欲敏感期,吃东西的手是:

通过嘴巴探索和体验身边的事物;

身体各个部位的跨通道认知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吃手是一种抚慰自己、释放情绪、缓解牙痛的心理需求。

英国 INPP 国家神经研究所所长萨莉 戈达德在研究中指出:

宝宝的吮吸动作会慢慢从反射动作变成自觉动作;它是一个从不自主吸吮到可控吸吮的渐进过程。

换句话说:吃手是婴儿先天性的反射行为、动作,通过吃手感受到的刺激,都是他学习行为的起点。

很明显,这是一两岁宝宝的爱好。为什么4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吃手指的美?

作为一个站在育儿信息最前沿的佛教妈妈,我的做法一直是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

管她,说不定过两天就不吃了。

但最近,现实却让我焦虑了。

我发现,溪溪吃手的习惯愈发严重。无论是走路、排队、看书、睡前,小手指总是时不时就会不自觉地伸进嘴巴。

提醒她了,还会偷偷吃。

本来以为在学校会有所收敛,没想到你是一个如此诚实的宝宝!

手有什么好吃的?是饭不香,还是棒棒糖不甜?

抱着感同才能身受的想法,某一天,我小心翼翼的把一根手指悄悄咪咪地伸进嘴里~

嘿!真香!

眼不花了,头不晕了,什么烦恼都烟消云散。

工作什么的,可以等会才做,先悄悄咪咪地吃个手!

▶ 吃手

会对孩子的发育带来负面影响

话虽如此,但四岁了还频繁地吃手,就得引起关注了!

且不说吃手不卫生也不雅观,长期吮吸手指还会对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轻则引起牙齿排列异常,影响咬合功能,逐渐形成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噘嘴畸形;

重则还可能会引发嘴呼吸、口齿不清、语言障碍等等问题。

突然,收到老师的微信

甚至连手指也会因过度吮吸而成茧、破损、甚至变形。

最关键的是,长期对吃手的依恋,会让孩子处于「婴儿迟滞状态」,导致孩子心理成长的滞后,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

所以,如果说,两岁前,孩子吃手要「无为而治」。那么两岁后,孩子仍然吃手,就得「有所作为」了。

怎么管?

不能过于提醒,更不能暴力制止,否则只会强化问题。

老母亲真是操碎了心!

问她为什么吃手,“是手指痒吗?”、“是牙齿痒吗?”、“是有什么不开心吗?”

小屁孩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妈妈,我们今天在学校玩了……”

沟通也沟通不了,那转移注意力?

她吃手,就握着她的手指。

握住了这只手,她还有那只手,你捉她躲,一去而来,手倒是不吃了,老母亲也累倒了。

比打完了一场职业相扑还累!

讲真,为了溪溪吃手这个事儿,我愁得头发都掉了半把,在经历了“不管—着急—焦虑—崩溃—绝望—爱咋地咋地“后,最终以破罐子破摔收场。

最后还是听取老师的意见,不刻意提醒,适当关注,顺其自然,慢慢自愈。

这场 “拯救手指”大战竟然意外的胜利了。

某一天,溪溪突然对手指失去了兴趣,好像是对我当初掉的头发的嘲笑!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件事,才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和严重,换一个不一样的新的角度和心态,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 孩子

吃手的原因

对于吃手,之所以会烦恼,想纠正,主要是因为这2个原因。

/ 第一, 不卫生!

刚刚还在地上玩儿,扭头就把手塞进嘴里,也太脏了吧!万一把细菌病毒吃进肚子生病了怎么办?

老母亲简直不能忍!

/ 第二, 这个行为不好。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吃手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行为,因为一个正常的大人谁也不会把手放进嘴里。

一个频繁吃手的孩子也难免会受到周围人的评头论足。

“那么大了还在吃手!”

“吃手的娃娃不爱干净!”

……

于是当我们看见吃手啃东西这种行为时,大脑的理性就会自动给出不接纳的信号,让我们产生厌恶情绪,对孩子进行约束,不让他们啃。

以成年人的判断,于情于理,没有错。但我们把成年人的处事原则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这说明什么?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啊!

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吃手?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成年人的“对和错”来界定这个行为的好与坏,也不能单纯地用“好与坏”去强行纠正孩子的某些习惯。

怕吃手不卫生,可是过去都是在泥里打滚没脏没净的散养娃,也没多影响健康……

说白了,大多数人都是过去不自己心里的那个坎!

▶ 吃手

2岁后更多的是心理需求

而且我还发现,身边被照顾得越仔细的孩子越容易生病,反倒是糙着养的娃总是能扛过一轮轮生病,大概就是具有了完备的抵抗力和与病菌共生的能力吧。

吃手,既然是本能,就真的没必要那么如临大敌。

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不造成健康隐患,就不需要过多干预。

也不是孩子2岁后就不需要吃手了。2岁以前可能是认知发展和口欲的本能需求,2岁以后更多的就是心理需求。

遇到挫折、压力大、焦虑和难过,又不能哭,就只能靠吃手来解决焦虑,缓解安抚。

这也是很多孩子以前不怎么吃手,大了忽然就开始吃手的原因。

溪溪以前是不吃手的,暑假的时候突然开始咬手咬指甲。

仔细想想,应该是那段时间,我和爸爸都比较忙。

爸爸忙着加班,很多时候回来溪溪都已经睡了,早上起来爸爸又已经走了,有时候一连几天都看不到爸爸。

我呢,又忙着上课,没时间陪她玩,来找我陪她玩儿,我还会很不赖烦的让她不要打扰我,有时候甚至连睡前故事都省略了。

这些是不是都让她产生了焦虑,觉得爸爸妈妈不够关心她,想要爸爸妈妈陪,又害怕打扰到我们。

所以孩子突然吃手了,不要忙着去纠正她,先要找到突然出现这个行为的原因。

刚开始发现溪溪吃手,我也是制止她,告诉她吃手不好、不卫生,倒是不吃手了,可她开始吭衣服、肯被子、肯玩具…….

可见,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只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宣泄。

成年人不开心了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泄,买买买,吃吃吃。孩子难过了,不能哭,不能抱着妈妈撒娇,如果连手都不能吃了,那让孩子怎么办?

盲目的强调只会起到“负面强化”的作用,加强孩子的意识,激发孩子的叛逆,激化孩子的焦虑程度。

不仅不能纠正,反而越管越严重。

别吃手!

不许把手伸嘴里!

立刻把手指拿出来!

看似有威慑力,实则却是隐性的心理暗示,会不断加深「吃手」这件事在孩子脑海里的印象。

而且,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家长粗暴地责骂、恐吓、甚至一巴掌拍掉孩子的手,只会让孩子的安全感更低,吃手的行为反而屡禁不止。

其实,正常频率和适当程度地吃手,通常不会严重到孩子的牙齿和骨骼发育的。

实在担心,就定期带娃检查牙齿,可以和医生随时沟通,不必太过焦虑。

但如果已经把手吃到脱皮,长茧子甚至皲裂流血的程度,就必须要干预!

吃手到这个程度,已经不仅仅是习惯问题了,而是有比较严重的内心问题,孤独、沮丧、难过、焦虑、无聊…..

▶ 解决吃手的前提

是解决孩子内心的不安

例如我就发现,我和爸爸放下手中的事,用更多的时间来陪溪溪,一起做做小游戏,睡前讲讲故事,一起唱唱歌什么的,溪溪慢慢地就不吃手了。

可见,化解孩子的不安才是解决吃手的关键。

如果突然发现孩子某些不好的习惯,不要急着制止,先和孩子沟通一下生活、情绪,是不是碰到麻烦和让她不开心的事情。

了解他的内心,化解她的不安和焦虑,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抽时间多陪陪她,用温柔的语言、笑容、眼神,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减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当发现孩子又不自觉在吃手时,悄悄走过去,抱抱他,亲亲他,拉起他的小手去玩游戏、做手工、拼拼图,让孩子的手里有活,眼里有事,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慢慢地弱化孩子对吃手的依赖。

如果真碰到化解不了的焦虑,可以采取转移安抚目标,引入让孩子感觉可靠的安抚玩偶或者小毯子,获得安全感,降低对吃手的依赖。

或者带孩子去做其他宣泄内心的活动,比如疯跑、游泳、蹦床这类通过运动分泌多巴胺的活动,也比如画画、唱歌、跳舞、打击乐器等表达寄托情感的活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我的办法是陪她一起画画、拼图、做游戏,做约定,适当的做一些奖励。

现在溪溪虽然偶尔还是会吃手,但已经不严重。

END

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有溪】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136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