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咖喱”,很多吃货脑海中浮现的,必定是咖喱牛腩、咖喱鸡翅、咖喱土豆,还有最常见的咖喱饭等美食……
除了食材本身的口味外,还伴随着咖喱独特的香辛,似乎与它有关的菜肴,味道都能更上一层楼。
许多吃货对它也不陌生,但若被问到“咖喱到底是啥”时,大都是一脸迷茫,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
其实“咖喱”一词来源于坦米尔语,意指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调料,其中除了主要成分“姜黄”外,还有辣椒、花椒、芥末、孜然、白胡椒、胡荽籽、小茴香等香料。
但值得说明的是,咖喱并非“个体”,而是一种泛指,因为它的口味实在是太多了。
不同国家、地区的咖喱,在香料的种类、配比上均不相同,所衍生出的颜色、口味也是各有特点。
例如印度咖喱的浓辣、泰国咖喱的香辣、日本(改良)咖喱的甜辣等。
咖喱的形态
咖喱多为粉状和块状,咖喱粉可以像盐、酱、醋等常规调料一样,与食材一齐入锅翻炒。
而咖喱块则中则含有一定量的盐、油脂、面粉与食品添加剂,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质地,需要先将食材炒熟,加水沸腾后再熬煮咖喱块,这样更易溶解、入味、出香。
但毕竟咖喱块属于半成品,所以在烹煮过程中,往往不需要额外的油和盐。
说通俗一些,他们就像是“辣椒粉与辣椒酱”的区别。
咖喱的历史
虽然咖喱的做法起源于印度,但在当地,这种“香料混在一起”形成的调料,被他们称之为“玛莎拉Masala”。
除了针对外国游客的餐馆外,本土饭店的菜单上,极少能够看到“咖喱”这个词汇,因为它是在18世纪末期,英国殖民印度期间被发明的。
当时的英国人接手印度贸易之后,从印度人的调料运用上,机敏的发现了商机。
他们将各类调料混在一起打成粉末,并带回英国推广,同时还为它取了“咖喱”这个十分印度的名字。
就像中国人眼中的芝士、培根一样,让人很难从名字上,直接获取关键的信息,从而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如今天所见,这种“以名称为噱头”的营销行为,还是非常成功的,咖喱不仅是传遍了欧洲大陆,还在东亚、东南亚爆火,并成为某些地区菜系的主要调味料。
说到这里,许多吃货也不难发现,纵观中国周边的国家,或多或少都能称得上“咖喱普及”。
而反观本土,除了台湾地区(曾被日本殖民,饮食上承袭了对咖喱的热爱)外,咖喱始终没能融入华夏美食体系。
其实原因也不复杂,首先咖喱成菜后往往呈糊状,卖相确实不佳,再者是“以香辛料为主”的味道过于浓重,极大的影响食材本味。
即便是与咖喱形似的“十三香”、“五香粉”,在烹饪中的用量,也仅仅是局限于“一点点”,而不是像咖喱一样,分量都快赶上主要食材了。
简而言之就是“不合口味”,让追崇“色香味”的中国吃货们,实在难以提起胃口。
——轻肥说——
说了这么多,也并非是以个人的主观口味,来贬低“咖喱”这种舶来品,毕竟能普及这么多国家,它的实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但无论如何,它也确实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毕竟中华美食如此繁多,调味料也运用得精致、细腻。
所以咖喱这种简单粗暴的“香料大杂烩”,不入法眼也在情理之中。
·END·
本文由@轻肥食谱原创,专注美食多年,欢迎,带给您更多精彩。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