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防止BOE抢订单,三星将再建6代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

严防京东方抢单,三星再建一条6代OLED产线

严格防止BOE抢订单,三星将再建6代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

李星

根据上游设备供应商的消息,在三星集团没有明确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业务投资计划之前,三星显示决定再建一条6代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目前在苹果iPhone显示面板的订单份额。

据相关供应商透露,三星表示将在L7面板厂原有的L7-2生产线上重建一条搭载Gen 6 (1500x1850mm)基板的LTPO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采用的生产工艺与刚刚完成LTPO技术升级的A3、A4-1生产线完全相同。

因此,对比A3和A4-1生产线现有设备配置后,上游设备厂商将获得新的LTPO工艺设备订单,但A3和A4-1生产线技术升级过程中更换的部分镀膜沉积设备将继续在新产能中使用。

此外,原有的L7-1生产线已经改造成与A3和A4-1生产线相匹配的Y-OCTA触控功能层产能。由于仍有剩余产能,也将服务于新生产线的Y-OCTA触控技术,降低这条生产线的投资成本。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星显示,前期仍是拉通单机配置生产线,月铸造产能1.5万条,全线拉通后,将新增一台涂布机,将全线产能扩大至3万条的全能生产线。

至于三星显示扩张的原因,根据供应链厂商与三星显示内部人士的沟通,主要是因为三星的旗舰机型和苹果的新手机机型都转向了LTPO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所以三星显示不得不将原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A3、A4-1的所有技术升级为LTPO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

但与原有的LTPS工艺相比,LTPO工艺多了三四个MASK,因此原有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都有所下降,导致A3和A4-1生产线实际出货量下降,不足以维持原有的产能。

从目前A3、A4-1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来看,三星展示的这条新生产线建成后,LTPO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投放量并没有超过A3、A4-1生产线原有的LTPS有机发光二极管投放量水平,三条生产线的LTPO有机发光二极管月总投放量仍在16万条左右。

这也意味着,如果三星表明LTPO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产量和产出效率没有提高,三星表明投资新的生产线不会提高三星未来的经营业绩。

今年,苹果加大了对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的采购力度。由于苹果已经给足了三星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订单,今年不再需要支付三星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生产线的空置成本,这为苹果每年节省了8亿到10亿美元的额外费用。

此外,由于LTPO技改后三星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下降,苹果不得不增加对LGD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的采购量,其显示技术支持团队迅速进入BOEOLED面板生产线,帮助BOE LTPS OLED生产线正常供应旧iPhone。

事实上,根据苹果的建议,三星显示和LGD应该在第三季度与苹果确认相关的LTPO有机发光二极管产能扩张计划。今年8月,LGD提交了一份计划,计划未来投资3.3万亿韩元扩大中小尺寸OLED的生产,并将在2024年将Paju的第六代有机发光二极管工厂的产能从每月3万片基板增加到每月6万片基板。

但三星方面表示,由于三星集团战略部仍在无效运作,而三星集团新任总裁、李健熙长子李在镕也深陷法律困境,其在战略部的资历无法被大众争取过来,对于三星集团未来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划基本没有可行的方案。

三星新生产线的投资计划被推迟了一个多月才最终敲定,而就在此之前,李在镕承认非法使用镇静剂以逃避诉讼。

三星集团的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自从李健熙最后一次无法在医院工作后,三星集团的战略部门几乎失去了方向和作用。近年来,三星集团的投资行为,除了之前李健熙明确固定的项目继续进行外,其他新增投资项目基本由集团旗下公司自行起草,仅在原有规模内进行产能置换,基本没有出现新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投资。

三星的投资活动停滞不前,这极大地影响了整个韩国产业。因此,三星在新产能上的投入也得到了韩国产业的支持。韩国业界非常担心,如果三星的产能无法满足苹果的订单需求,苹果将会把更多的产能交给在中国大陆的竞争对手BOE,而在苹果的帮助下,BOE将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先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量产技术,从而降低韩国有机发光二极管产业的竞争力。

然而,三星集团内部的困难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解决。除了李在镕的资历,李在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来延续三星集团的遗产。目前,李在镕和他的亲戚朋友为了筹集资金缴纳遗产税,不得不出售大量三星集团的股份。

严防京东方抢单,三星再建一条6代OLED产线

因此,即使缴纳了遗产税,获得了三星集团的继承权,李在镕在三星集团内部的权力也大大削弱了。权力分散后,三星集团再也无法拥有当年的快速决策模式,逐渐走向以职业经理人为中流砥柱的创新平庸传统企业。

目前,中国大陆正在争取苹果在mainland China销售的产品,尽量采用中国大陆的厂商进行生产,实现苹果产品制造的“本土化”,达到类似特斯拉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效果。因此,对于整个苹果产业链来说,未来将面临订单被中国大陆厂商瓜分的压力。如果失去技术领先优势,一旦失去成本优势,苹果可能会将海外产品的订单交给中国大陆厂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318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