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物联网:下一个新出路?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举行,二是北京野生动物园游客擅闯白虎区。我们看看从这些话题背后,能学到点儿啥知识。

今天,我们将从两个主题为您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举办;二是北京野生动物园游客擅闯白湖区。让我们看看我们能从这些话题中学到什么。

无源物联网:下一个新风口?

上周末,10月23日,两个有趣的物联网展览同时开幕。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举行,第十六届IOTE国际物联网展览会在深圳开幕。无锡和深圳也是中国物联网产业集聚的高地。

尤其是无锡,给自己贴上了“中国物联网之都”的标签。自2009年开始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传感器网络创新示范区。截至2020年底,无锡物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超过3000亿元。

这两天我们团队密切关注这两个展会,发现业内人士反复提到一个高频词,叫做“被动物联网”。这是今年物联网最热门的领域,值得给大家特别报道。

众所周知,物联网的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让世界上的每一个物体都能被智能感知、识别和管理。就像小说《三体》描述的未来世界,两个人说话时,天花板会实时翻译语言;衣服面料可以随心情变化图案;到处都有动态信息窗口,纸巾盒和火柴盒都可以播放广告。

但是要实现这个场景,有一个很大的挑战:衣服、纸巾盒、火柴盒,要想成为智能载体,必须要有能量。能量从哪里来?连接电线,不能移动;使用电池时,设计比较尴尬,更换电池比较麻烦。更何况,如果所有的物体都配备电池,从环保角度来说,这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怎么办?这将通过“被动物联网”来解决。无源,可以简单理解为无电源、无电线、无电池的连续运行。我们可能会想,如果没有电源,我能让它使用太阳能吗?或者,可以用动能供电吗?例如,在一些自行车共享中,您踏板的能量将为智能车锁充电。还有一些遥控器,按下按钮时会被能量充电。

但“无源物联网”技术的重点不是利用太阳能和动能,而是捕捉空气中电磁波的能量,如蓝牙信号、无线电、4G、5G信号等。被动物联网就是这些微能源的想法,利用无线能量捕获技术从环境中获取这些能量。

现在,这种“被动物联网”技术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应用。我举几个例子。

国内企业奇伟智信开发了一种带显示屏的电子标签。这个标签可以做成航空公司的电子行李标签。当你用手机接近它时,它可以从手机的NFC(近场无线通信)获得电力,同时,它可以从手机获得数据,并在电子标签上显示寄售信息。这样省去了一遍又一遍在行李箱上贴条的麻烦,也更加环保。该公司还生产了一种智能门锁,也没有电源和电池,用户不需要指纹或密码。当他们拿着手机靠近时,门锁可以获得能量,识别数据并自动解锁。

当然,这是一种通过彼此靠近来获取能量的手段。让我们来看看被动物联网的进一步应用。

今年9月,美国物联网初创公司Wiliot获得软银愿景基金2亿美元融资。它的核心产品是无源蓝牙传感器标签,只有邮票大小,可以贴在任何地方。它最大的亮点是可以收集环境中蓝牙信号的能量,通过微型天线为传感器提供能量。

这个标签大约10美分,可以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当产品在工厂贴标签时,它可以将位置信息从工厂、仓库实时传输到销售。此外,酒精、疫苗等产品对储存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可以用这样的标签实时传输温度、气压等信息。

当然,现在我们身边最密集的信号源是5G,获取5G能量的技术也在发展。目前,实验室阶段最先进的技术已经能够采集180米范围内特定频段的5G射频能量,采集功率约6微瓦。随着5G的大规模普及,无源物联网无线供电网络覆盖面广,持续为小型物联网设备供电。

你看,在“被动物联网”时代,5G不仅仅是一种通信技术,更是一种能源技术。我们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东西,比如遥控器、鼠标、键盘、耳机、手环,都会变成“被动”设备。在遥远的未来,“被动物联网”将把所有物体连接到网络上,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万物有灵论”将真正到来。

无源物联网:下一个新风口?

上周末,在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游区,一名男性游客突然跳下车,越过防护坡和隔离沟,带着老虎冲了过去。从现场的照片来看,当时游客离老虎只有几米远,非常危险。随后,该游客因严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公安机关拘留。

/p>

这种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按说有关部门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也做了不少,但总是有人以身试险。到底这些人是出于什么心理动机,我们不去讨论了,但我们不妨站在科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作出冒险行为?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爱不爱冒险,这事儿基本上是天生的。比如你去买基金的时候,基金公司会要求你填写一个关于风险偏好的测评,看你的风险偏好是什么水平,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不能购买高风险的基金。你看,这种测评的假设前提,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水平是比较固定的,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波动。

这种假设对不对呢?根据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我们的风险偏好水平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非常容易受身体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灰犀牛》的作者米歇尔·渥克今年出了一本新书,我们叫《灰犀牛2》吧,这本书里就提到了至少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味觉因素。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喜欢吃辣的人在冒险行为测试中得分比较高,这至少说明,吃辣和冒险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喜欢吃甜、酸和苦味食物的人却没有显示出这种相关性。有一种假说是,喜欢吃辣和喜欢冒险,背后的共同原因是肾上腺素的缺乏,这类人需要以吃辣或者冒险的方式来获得肾上腺素。

不过,根据《灰犀牛2》这本书里的说法,最新研究发现,吃辣和冒险行为不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且有更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不管你平时喜不喜欢吃辣,你在吃完辣椒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风险偏好水平都会明显升高。

第二,听觉因素。你听的音乐节奏越快,你的决策门槛也就越低,决策风险也就越大。你要是在开车时听歌,那么,节奏越快、音量越大,你变道、超车的次数就会越多,闯红灯和超速的风险就会越大。据说美国绿日乐队的《美国白痴》这首歌曲,节拍高达每分钟189次,被认为是“最危险的歌曲”。

第三,触觉因素。你猜一下,炎热和寒冷,哪种环境会让人更愿意冒险呢?答案是寒冷。研究发现,当人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大脑会释放大麻素和阿片类物质。这类物质可以帮助人体减轻疼痛、减缓焦虑,但同时也会激活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让人更容易作出高风险决策。

第四,血糖水平。当你饿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出现高风险行为,脾气也会变差。说个有趣的小案例。有人对以色列一个法庭的卷宗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个奇怪的规律:上午9点半到10点审的案子,量刑会比较轻,接近中午12点,量刑一般都偏重,获得假释的量明显减少。这是为啥呢?原来,上午9点半到10点,法官们刚吃完饭,血糖高,就相对平和宽容;血糖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到中午时,包容性就会明显降低。

好,咱们一句话概括知识点:如果你想让你的老板同意一个高风险项目,那就带他去一家川菜馆,把空调调低,放周杰伦的《双截棍》当背景音乐,再点一份特辣的毛血旺,说不定有奇效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382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