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阳属于中国古老的北缘茶区,是国内首次通过科学鉴定的天然富硒茶区。境内生态优美,因硒资源富集,是全国优质天然富硒区之一和中国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紫阳茶唐代已作为宫廷贡品,清代紫阳毛尖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4年紫阳富硒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年紫阳富硒茶注册为国家证明商标。2008年以来,紫阳先后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叶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由于紫阳北有秦岭、凤凰山双重天然屏障阻挡了西伯利亚寒流和干冷空气,南有大巴山天然生态林的庇护,东南方的汉江、任河又可充分接纳东南暖湿气流,因而形成了终年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陕西省亚热带作物生长最佳越冬区和全年水热条件最佳匹配区,越冬条件优于同纬度东部茶区,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是我国北缘地带的优质绿茶产区。
一、紫阳富硒茶的历史演变
紫阳植茶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台雉、黄涧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这说明当时包括紫阳在内的巴国,茶树栽培已较普遍,茶叶产品已开始向各级官宦进贡。
古文献记载,东汉中期佛教已传入紫阳,由于僧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旁开辟茶园,以供饮用,对茶叶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茶叶生产更趋兴盛。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促进了山区开发和茶叶发展。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汉水流域一直比较安定,茶叶生产获得了持续发展。
唐代陆羽《茶经》在记载茶叶产地时详细作了记述:“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汉滨区、紫阳、石泉、岚皋沿汉江两岸山谷。当时全国有 13 个省、 42 个州郡产茶,陕南茶叶已有较大名声。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乾漆(《新唐书·地理志》),是时,朝廷将茶叶列为仅次于麸金的第二位贡品 。紫阳毛尖茶从此时起“每岁充贡”。
到宋代时,中国西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北宋时,在川陕之地实行榷茶,以茶易马。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茶叶则成为陕南人民谋生的重要产业。
明代时期,朱元璋为巩固边防,特别重视茶马之事,“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 1371 年)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诸县茶园 45 顷,茶 86 万株,四川巴茶 354 户,茶 238 万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八,以易番马。”“用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明史·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