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烟囱到城市交通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与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对话。

导读:编者按: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论述智慧城市,赋予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也带动起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一轮热潮。 过往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宣传,往往给公众雾里看花的感觉,100位专家有101种对智慧城市定义,眼花缭乱的陌生名词,在公众与业界之间垒起了一道沟通之墙。 深耕政企业务的华为,基于建设实施过程中沉淀的经验,对智慧城市则有独到的理解与诠释。 近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经安大会(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期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道(架构、组织)与术(技术、系统)这一主题,观察者网小编对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进行了采访。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专章论述智慧城市,赋予了智慧城市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也带动了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热潮。过去,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宣传往往给公众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百名专家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有101种,眼花缭乱的陌生术语在公众和行业之间筑起了沟通墙。深度涉足政企业务的华为,基于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智慧城市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诠释。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经济与安全大会(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期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陶(结构、组织)和技术(技术、系统)主题,观察者网专访了华为企业BG全球政务业务部总裁岳坤。

【采访/观察者网编辑/周】

从数据烟囱到城运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开始质变—对话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

观察者网:岳总您好,我们注意到您近期的公开演讲中,对城运中心(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评价很高,“一网统管”理念的机构载体—城运中心,是否可以理解为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流程和组织上,业已形成了一种最佳实践?

岳坤:你好,市交通中心,我认为它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组织。我们已经做信息系统和项目很多年了。智能城市的概念由IBM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同时,应急、公安、教育、医疗各个部门和线路都有自己的智能系统。应该说,这些智能系统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这些制度可能并不完善,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制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我和很多原系统的用户和建设者交流时的强烈感受。没有这些系统的基础,今天的信息化、云计算、数据访问都无从谈起。没有烟囱,没有数据。没有数据我们怎么过?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组织创新的探索,比如有的地方称之为大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局,有的地方称之为政治统计局。这些机构在打开烟囱和横向收集数据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是系统上云数据的热潮打破了数据访问的技术瓶颈,就像我们先修了铁路一样。至于列车如何在上面运行,取决于下一个组织和流程的创新,但大数据局等组织的贡献是前提。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城市交通中心。它扮演的是第一个角色,也就是在打通这些数据之后,它实际上扮演的是用户的角色。

有机会可以去上海、黄埔等城市交通中心。

过去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了很多“参观项目”,即有人来参观就开工,参观代表团离开就停工。实际系统和参观是两回事。但和黄浦区城市交通中心一样,他实际上是7X24小时值班,所有的工作流程都在上面运行,真正从“看”的系统变成了“用”的系统,特别像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总控制室。

城市交通中心的第二个功能是解决“买的人不需要,用的人不买”的问题。城市交通中心建立后,作为用户,他们在使用时会思考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用户和购买者的结合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还有第三个作用,就是在智慧城市的整个规划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中的规划“构图”可以相对粗糙一些,给城市更多自发“生成”的空间,而城市交通中心的工作团队作为每天使用和思考的人,会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会成为构图和生成两种机制的结合点。未来,它会有生命力,会继续发展演变。这是我的看法。

观察者网:能否分享一下华为在推动‘一网统管’落地上,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

岳坤:,有很多案例,例如,12345市民热线通常在接到电话后会出现问题。运营商A认为应该由1号部门处理,但却发给了运营商B,后者根据自己对规则的理解认为应该由2号部门处理。现在法律法规很多,每个操作人员理解不同,很容易对工单的分配产生争议。

从数据烟囱到城运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开始质变—对话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

为此,我们在白云区做了以下做法:让机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完就上机制:收到需求后,机器粗略筛选,筛选后机器提示85%的可能性要由业务部门处理。这时候都是人工检查,80%到90%的情况下机器判断都是准确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处理效率。我记得他们以前有十几个接线员,现在两个人就行了。

此外,12345热线配送调度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配送。有了IT系统承载,效率就不一样了。

现在很多地方,12345的时限可以从受理到处置,变成三个小时,不容易。为什么能做三个小时!因为数据和流程在系统中自动运行,而不是人在运行。

此外,系统自动处理后,整个处理过程都有标记,哪个环节就是处理时间,精通行政事务流转的“老法师”能判断清楚哪里需要改进。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政府里“老法师”,对

每个行政事务处理环节需要多少时间,能给出比如两个小时之类的标准,这很类似于企业软件领域所讲的行业知识或者专有知识,那么我们在实施智慧城市项目的时候,是不是也面临如何梳理这些专有知识的挑战?

岳坤:一方面我们确实要把政务运转中的很多专有知识,探索用系统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需要业务流程的再造和打通。

观察者网:华为智慧城市方案里特别强调咨询,实施和运营这三块是并驾齐驱的关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华为面向政府业务的服务团队分工在调整,加强咨询和运营的力量?

岳坤:华为企业文化,第一句话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也要求我们的伙伴以客户为中心,一网通办也好,一网统管也好,任何一个企业,要单独把一网通办或一网统管这个事全干了是有难度的。因为这是一个跨领域的复杂系统,我们的合作伙伴可能在城管,在环保等垂直领域做了很多年,做得也非常好,大家都是认可的,但是一个专注做a领域的合作伙伴,突然说我把bcd也都做了,其实对他是有很大难度的,依靠我们现有合作伙伴的架构很难完成。

所以我们目前针对三个跨领域系统:一个是智慧城市,一个是智慧财政,还有一个是智慧机场,华为公司将会跟伙伴一起,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到解决客户的问题作为闭环,共同探索去做好这些工作。

我们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到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发现客户的需求要通过咨询来生成,很多客户不一定能够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咨询就是不停的启发你,找出你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你为什么有这个需求,这个过程其实很重要。

咨询以后,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架构,把功能模块组装起来,这个叫集成,集成之后再帮助客户做到会用,就是辅助运营。

所以我们在咨询、集成、辅助运营三个领域,会去做一个尝试。咨询的时候,有咨询的伙伴,集成的时候有集成的伙伴,辅助运营有辅助运营的伙伴,都是领域内优秀的、客户很认可的伙伴,一起做好客户服务闭环。

华为公司做咨询-集成-辅助运营的核心,是为了更好的做好“被集成”,我们客户的需求现有合作伙伴无法满足的时候,就需要华为来把伙伴们的能力串起来,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客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514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