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发现你明明很爱孩子,但是和他们相处却让你不知所措。这是为什么?

你、你的家人、或者你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你、你的家人或你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吗:

经常抱怨衣服不舒服,比如衣服上的商标,袜子上的线;

我喜欢安静的独处,但不喜欢喧闹的人群;

看完恐怖暴力片,会害怕很久;

白天兴奋,晚上容易失眠;

轻松的被艺术作品打动;

饿了会让你生气;

同情心很强会关注别人的痛苦;

能看穿对方的心思似乎对表情和肢体语言有很强的洞察力;

受不了别人的拒绝或者批评,即使是这种微妙的信号。

以上描述越符合,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属于“高敏感人群”.

你会发现你明明很爱孩子,相处却令你不堪重负。这是为什么呢?

1996年,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 Aaron)博士创造了“高度敏感的人”这个词。伊莱恩艾伦是HSP研究的先驱,著有《高敏感人群生存指南》《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等书。

你会发现你明明很爱孩子,相处却令你不堪重负。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表明,大约15%-20%的人有高敏感度,也就是每5-7个人当中就有1个.

如果你自己也是HSP,或者你的家人也是HSP,那我们更有必要对其有所了解,这样可以改善我们的家庭关系,有助于“高敏”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高度敏感理解为“提挑剔”、“想太多”、“矫情”,也不应该轻视它为“玻璃心”、“情绪化”.

中性认知是我们善待高度敏感的自己或他人的基础;

高灵敏度就像肤色和指纹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没有所谓的“克服高灵敏度”或“改变高灵敏度”。

高度敏感的人有程度分别,不同的高度敏感的人有不同的高度敏感表现;

高灵敏度本身既不是缺点也不是优点,更不是“特殊功能”;

高敏感人群中男女均有,各占50%;

“高度敏感”不等于“性格内向”,研究显示,30%的高度敏感者性格外向;

超敏反应不是“病”,也不是阶段性的“症状”,它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人格特质.

你会发现你明明很爱孩子,相处却令你不堪重负。这是为什么呢?

你会发现你明明很爱孩子,相处却令你不堪重负。这是为什么呢?

在心理学上,“高敏感度”也叫“感觉加工敏感”(SPS)。从字面上看,高度敏感的人往往是容易对信息过度加工.

伊莱恩艾伦博士认为,高度敏感的人从出生起就有一个特殊的神经系统,能够深度感知和处理内外信息。伊莲放了HS。

P的思维特点归纳为:深度处理、过度刺激、感同身受、敏锐洞察

如果把我们的各种“感觉”比喻成“雷达”,那么HSP就是全身雷达一直打开着的一种人

你会发现你明明很爱孩子,相处却令你不堪重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对普通人来说不起眼的小细节,在高敏感人群眼里可能被放大,甚至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情绪负担

高敏感人群有着极强的同情心,能成为很好的“倾听者”,因此和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丰富的想象力和关注细节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更好的创造力;内心世界丰富、能体会到细节里的奥妙,所以生活很充实。

2015年,英国某心理学研究的杂志上,有一篇对于166名有抑郁倾向的女孩开展的研究调查。她们在12周内接受了关于心理健康的辅导。结果显示,其中的HSP者的抑郁症状有所减轻。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越敏感的人越容易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加以应用

高敏感特质既可以给人带来优势,也可能造成困扰。

比如,观察力太敏锐,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刺激,所以容易分心;过度的察言观色,太多的“内心戏”,会很“心累”;对于批评、压力、误解反应过强,容易给自己的进步设置阻碍;不喜欢频繁的变化、不喜欢人群,很容易紧张。

如果你自身是一名高度敏感者,过去在你还不知道HSP的时候,你是否暗自怨恨过自己“太敏感”让自己有太多的“内耗”?

而当知道“高度敏感特质”的确是存在的,并且这就是自己的“天生配置”,在那一刻,你是否感受到一种“与自己和解”的豁然开朗?

我相信是的。就在知道HSP这件事的一瞬间,我们在内心会重新构建对自我的认知,这就是“对自己好一点”、包容一点的第一步

这也是我今天分享的目的。

虽然我们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高敏感特质”,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与高敏感者相处更愉快的环境

不是非常兴奋的幸福,也是一种幸福。HSP的幸福感,大多来自于“平静、平和、放松”,是相对低强度的。

如果你不是HSP,而孩子是HSP,那家长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和大家分享部分归纳自伊莱恩·阿伦博士的《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这本书里的建议:

1. 不要逼迫或者催促孩子(HSP孩子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只有他自己认同的事,他才会去做);

2. 给孩子足够的独处时间(HSP孩子在人多嘈杂的环境中会有更大的压力);

3. 和孩子说话控制音量注意你的用词(避免严厉、突兀);

4. 对孩子的教训,以简单的一句提醒为主,不要去“激”他(也不要威胁、恐吓);

5. 温柔地提醒孩子停止自我攻击,要有节制地思考;

6. 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生活的意义感

7. 尽量开开心心地提供给他所需要的。

关于“高度敏感人群”的研究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课题。我们一定可以在越来越广泛的渠道,了解到越来越多的HSP成长tips。

看了今天的文章,你觉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高度敏感人士?你的孩子是不是属于HSP小孩?

最后说说我自己吧,我感到大宝相对更有高敏感特质的倾向。比如他对于来自于陌生人的关注会明显比较紧张;从小对于衣服的毛刺感、食物的异味都感觉非常灵敏;随着长大,喜欢独处到深夜……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691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