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中老师。#如果我班有一个学生不想进步怎么办#
——我本不想谈“必需品的心理学”这个话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
就像现在的“装”,无论是“装穷”还是“装B”,都是一种“伪装”,但“装”是更多人的现实问题。
那么,孩子的“油盐”是假的吗?
那不是真的。其实“油盐不进”和“油盐能进”都是正常现象。
如果有“缺油缺盐”,说明之前肯定有“多油多盐”“多压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不正常吗?相反,你有压迫,他却没有反抗。我觉得不正常,需要谨慎对待。
那么,没有“压迫”或者“油盐不进”正常吗?当然很正常。
另一方面,没有“压迫”,有“缺油缺盐”。正常不正常?当然不正常,而且几乎不存在。
有阴有阳,有前有后,有反有正。没有前面长期的“压迫”,怎么会有“油盐不进”?
有人说,我没有被压迫。我不像有些家长那样经常打骂孩子。我“感性又懂事”,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压迫”不仅指正高压,也指负高压。
打骂责备属于正压力,“叽叽喳喳”“一切为了你好”属于负压力。
比如有些“不努力学习,配得上一个努力过的成年人吗?”“如果你不努力学习,恐怕你将来找不到工作。你只能要吃的!”差不多吧。
“话”很有意思。
同理,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频率,不同的角度,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上面两句的第一句是老师说的,我们家长自己说的,效果可能完全相反。
第二句,说一遍,说一百遍,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一些老师和家长说孩子不学习。我能告诉你他是否错了吗?
有些“话”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角度不同,缺乏可操作性。
一座山,你说它矗立在墙上,当然是真的,但它不适合作为我们爬上去的“指令”。
如果孩子不学习,作为老师和家长,你不能说你错了也不能说,但你说的角度缺乏可操作性。
如果继续说话,孩子会“进不去油盐”。你看,不仅没有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那么,如果孩子“没油没盐”了,我们的父母该怎么办呢?
ng>首先,我们要放下做大人的架子,做孩子的玩伴。
不要孩子每天回家都问学习成绩、分数、排名,或者和别人家小孩比较,当然,想故意招惹孩子的油盐不进心理的除外。
和孩子一起做个游戏,或者一起运动一下,都是不错的主意。
因为我们发现,“油盐不进”这种事情,似乎只存在于孩子对家长或老师,对小伙伴则很少有油盐不进的行为。
我们就想办法做孩子的“小伙伴”。
孩子有时很可怜,家长自己不学习,却一个劲地逼着孩子学。
孩子拖拉、磨蹭,一言不合,不是打就是骂,还自我感觉是在做着教育子女的正事、大事、好事。
殊不知,自己正在干着一件坏事,干着一件让孩子彻底讨厌学习的大坏事。
我一直说,作为家长和老师,打孩子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但一定是在约法三章的情况下去打的,而且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进行的。
这样打的话,就是一种惩戒,有分寸、有温度、有效果。
有些家长喜欢“端着”,这不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
这在我们小时候可能还是可以的,那时候家里至少都是两个孩子以上,学习压力很小,孩子们自己就可以玩起来。
但现在呢,二胎三胎政策刚放开,我们的家庭大多依然还是独生子女,没有天然的玩伴。
放学回家,不仅锁门闭户,而且作业一大堆,想玩一下都是“见缝插针”。
所以,我现在看到在马路上和孩子一起骑行的家长、在公园里和孩子一起玩耍的家长,都会肃然起敬。
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些家长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
其次,和孩子顺着来,因势利导。
你不是要跟我对抗吗?你不是青春期吗?好,我不和你“逆鳞”,我顺着你,看你怎么跟我反着来!
以前,我儿子每个周五放学回家,都不愿意做作业,预习复习更别说了,只想着玩。
我们大人呢,认为你都学习这么差了,还不用点心吗,赶紧吧作业做了呀。
结果呢,孩子百般拖延,大人气愤不已,有时拳脚相加,孩子迫于威势、稍稍收敛,但下次“涛声依旧”。
后来我转变观念,玩就让他玩,他有喜欢,就有弱点;有弱点,就有攻克的机会。
我跟他说你不是喜欢玩吗,那我们以后每周五回家后就玩好了。
他说真的?我说真的,我们不做作业、不摸课本,我们看电影、玩游戏、看课外书。
他说那好的。
我说我们要约法三章:
1、不做作业。我们只把作业看一遍,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能做完。
2、不看电视,看电影。看只看外国大片,看完背诵几句经典对白。
3、不玩网游,玩现实游戏。玩桌游、猜谜语都可以,玩一切可以玩的项目,包括运动等。
因为同意他周五不做作业了,他什么都一口答应。
我的潜在目的是,你不做作业可以,但不能不锻炼脑力,更不能陷入网络游戏里。
结果,每个周五孩子都很开心,我们大人也很开心。
顺着来,菩萨低眉;对着干,金刚怒目。
很多家长习惯于“说教”和“指导”,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说着说着就用手去碰碰孩子,并说“你有没有在听啊!”,其实,他那时候哪里听得进去。
虽然我们的手当时可以立马触碰到孩子的身体,却远远够不着他的灵魂。
你在咫尺,他在天涯,你指导啥?
再次,变个花样,反弹琵琶。
不愿吃米饭,就把米饭做成寿司;不吃炒蔬菜,我就榨蔬果汁。
你不是不想做作业吗?你不是不想读书吗?好的,我们还就不“读书”了,我们去“读人”、去“读财”、去“读动物”、 去“读植物”。
其实,我们一旦真的去读这些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活书”,读懂了就厉害了。
如果还读不懂,没办法,只好再回头,去安心读书学习。
这一招叫做把“学习”的外延放大。
我们平时把学习“狭隘化”了,好像只有做作业、看课本才是学习。
学习其实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读万卷书,是学习;行万里路,也是学习。学做事,是学习;学做人也是学习。
还有,刚开始吃西餐,要不要学习西餐的就餐方式?刚开始学自行车,要不要反复练习?
比如刚开始玩魔方,要不要记忆魔方的公式?刚开始打篮球,要不要反复练习各种规定动作?弹钢琴的时候,要不要反复练习手指的灵活?
我们把“学习”这个词涵盖的范围一扩大,孩子就不好再反对了,也无法反对,因为一反对学习,就等于反对了全世界。
教育家怀特说,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同样的道理,学习不是为了“疯狂做题”,而是“充满好奇”。
刻意练习是必要的,但比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好奇。
尤其是我们面对“差生”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反弹琵琶,不能一味地压制他多做作业。
相反,我们要想方设法和老师沟通,让他少做作业。恢复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奇心,是第一位的。
我们家长不要纠结孩子当下的学习成绩和在校在家的表现。
一个高烧的病人,我们不会去责怪他没有精神、蔫头耷脑;我们却忍不住去责骂那个失去自信和好奇的孩子,对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回家不抓紧写作业耿耿于怀!
“差生”需要我们像对待发高烧的病人一样,对症服药、悉心照料。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面对“油盐不进”的孩子,我们需要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对成绩的“执念”,放下我们做家长的架子。
我们需要反弹琵琶,和孩子顺着来、因势利导、玩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解除武装、消灭伪装,恢复成为他原来“本自具足”的模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7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