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到哪儿都能尝到的中华美食,为什么火遍世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何雨阳):1月5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京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报告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中餐、中医药和武术在海外受访者眼中成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大元素。调查显示,近八成海外受访者接触过中餐,其中72%的体验者给出好评。民以食为天,中餐已经成为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第一道媒介。记者采访了几名在海外经营中餐馆的华人华侨,听他们讲述中餐扬名世界背后的故事。
巴拿马华人:中餐口味多变,适合任何国家的人
廖展良14岁就随父亲去了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做过杂货铺、超市、手机等生意,最终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和自己的喜好,用前期的积累从当地人手里盘下了当时经营不善的金都大酒家,至今已成功经营十几年,成为全巴拿马最大的宴席举办地。
“我觉得中餐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因为中餐的特色就是千变万化,口味可以适合任何国家的人。我去过秘鲁和厄瓜多尔,发现‘中餐’的发音在当地就代表‘吃饭’的意思,而且已经写进了他们的教材,可见中餐的受欢迎程度。而且因为中餐馆,华人跟当地人也有了更多交流。”廖展良说。
据廖展良介绍,他们的生意对象以西方人和本地人为主,主要承办宴会和酒席,单次可以容纳1200人左右,为全巴拿马最大的宴会厅。“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要求有些不同,西方人很讲究卫生、服务之类的,而中国人更注重口味本身,所以在装修、环境卫生和口味方面,我们都做了相应的改良。”
廖展良说,巴拿马的本地人和西方人喜欢吃的中国菜主要有蒸鱼、蒸排骨、炒饭、炒面、豆腐、春卷等,其中,叉烧肉和烧鸡卖得最好。
据他介绍,像金都大酒家这样比较大的中餐馆,巴拿马有四家,其中最老的一家开业于1972年。近几年又新开了很多小的中餐馆,至少有30家左右。“如果时光倒流,我想我不会再去接手这个酒家。因为很辛苦,压力很大。”回首自己的经历,廖展良心中充满感慨。
现在主要做管理的廖展良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吃苦,所以愿意从事厨师这个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好的中餐厨师在国外尤其难找,也由于人才的缺乏,跟国内竞相推陈出新的菜式相比,海外中餐馆的菜式比较传统,成为了中餐在海外发展的瓶颈之一。
东帝汶华人:总统宴请潘基文,请我做主厨
在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端,有一个名叫东帝汶的岛国,西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那里生活着2万左右华人。
祖籍广东的赖松贤就是其中之一,他已是第四代东帝汶华裔,但是仍然会说自己的客家话和普通话。赖松贤于2001年开了一家中餐馆,并表示自己的初衷就是想发扬中华美食文化。“因为东帝汶的中餐不是很好,而我自己会做菜,也有点经验,所以想开个好一点的中餐馆。”
没想到这个“好一点的”中餐馆大受欢迎,同时受到当地老百姓和政要的青睐。2007年12月,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东帝汶。时任东帝汶总统的奥尔塔在总统府设宴招待潘基文,而奥尔塔当时聘请的主厨就是赖松贤。
说到这次特别的经历,赖松贤表示,请他担任主厨可能是考虑到韩国人的口味跟中国人相近,当时有政府人员提前来店里试了餐,并最终选择了他们。“我给潘基文做了我们客家人的清蒸鱼和炒饭、香菇油菜等,中餐比西餐好的一点就是中餐都是现炒现做,食材都很新鲜。”
据赖松贤介绍,东帝汶的华人华侨中有九成多是客家人,他们跟当地人相处融洽,让当地人的饭桌上也有客家人的味道。“东帝汶人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烧烤,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四五十年前,当地人的饭桌上还没有炒菜和炒饭。现在都跟中国人学,也有了这两样。”
“东帝汶人很喜欢豆腐,我还教他们自己做豆腐,发扬我们的中餐文化,还教他们做豆腐炒番茄等家常菜,他们很喜欢。”赖松贤说,当地电视台还邀请他去做过美食节目。
赖松贤告诉记者,现在的中餐混合了当地人的口味,所以受到当地人的普遍欢迎。“我觉得中餐的前途是无量的,东帝汶的小孩子就特别喜欢吃我们的炒饭,还有春卷和馄饨。我去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那边的中餐馆也很多。现在我们的祖国很强大,中华美食的菜系又很丰富,有湘菜、粤菜之类的,都很吸引外国人。”
不过,说到自己从业生涯中的“巅峰”时刻,赖松贤表示还是在祖国。2013年10月,首届亚洲美食节在北京举办,赖松贤代表东帝汶参加。“我们几代人都在海外,能够受到祖国的邀请,回国进行美食展演,从我当厨到现在,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法国华人:中餐是手上功夫,要以小博大
刘乔治在巴黎经营一家老成都川菜馆。“出国15年,对于中餐代表中国文化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尤其是在同样重视美食的法国,很多人了解中国的第一道媒介就是中餐。”
据刘乔治介绍,巴黎大部分中餐馆的中餐并不正宗。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的华人主要是来自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华裔,他们开的中餐馆其实是越南口味或者柬埔寨口味的,比如在麻婆豆腐里放入番茄酱。所以法国人很喜欢的一道中餐“柠檬炒鸡”,其实很多国人并未听说过。
“所以我想开一家地道的川菜馆,为中餐正名,澄清这些误解。”刘乔治说,他在国内的时候就做过厨师,后来又学过法餐,所以精通中法两国的饮食文化和差异。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刘乔治决定在丰富的川菜菜谱中挑出适合法国人口味的川菜,而不是对口味进行改良,比如宫保鸡丁、木耳炒肉这种原本就不辣或者微辣的川菜。
“我觉得中餐是手上功夫,没法靠机器进行大规模发展,对厨师的要求也很高,加上中餐在海外毕竟属于小众菜系,所以我觉得就是要做精,以小博大。”刘乔治告诉记者,店里的几十种调料直接采购自成都,而诸如牛肉、蔬菜等对新鲜度要求高的食材,则在当地采购。
这份坚守无意中也成为了很多回头客的美好记忆。据刘乔治介绍,一名台湾的留学生毕业后,回台湾之前特意来他家吃了熟悉的鱼香肉丝,跟他告别,让他很感动。
而在法国东南部城市尼斯经营“半个月亮中餐”的于曼奇也表示,中餐的烹饪在于火候和技巧,不能以西方式的标准化制作为参考,所以从规模上讲,中餐馆大多还是以夫妻店、小作坊为主。
于曼奇说,尼斯的华人商户起步很晚,以前的中餐多以快餐为主,近几年才刚刚有几家正宗的中餐店出现。“很不幸,问10个当地人,9个只知道春卷,实在是耻辱。”而中餐厨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也限制了中餐本身的发展。
“我出国前在国内受过专业训练,来到法国后曾担任过6年的法餐主厨,也做过日餐料理,但最终还是觉得中餐属于自己的文化,烹饪时有那份激情。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国客人接受纯正的中国菜口味,甚至越来越的法国客人不再点菜,而由主厨(我)直接为其安排菜单。民以食为天,中餐在传播中国文化中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于曼奇说。
美国华人:中餐馆的软硬件质量在提升
中餐馆在美国则更为常见,中餐也成为众多美剧中“外卖”的代名词之一。而著名的美国化中式快餐“熊猫快餐”在美国已经开设了800多家分店。
家住纽约的Leon由于近年回国发展,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地,所以对于中餐有一番不同的体验。“像湘菜、川菜这种重口味的,国内的味道更好。但是像粤菜、浙菜这样口味清淡的,国外的要好很多,比如水煮鱼,我就觉得美国的味道更好,可能是因为用的食材和调料更好。”
而提到“熊猫快餐”时,Leon表示嗤之以鼻,“那是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做给美国人吃的。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选择的话,是不会去吃熊猫快餐的。”
据Leon介绍,纽约的中餐馆很多,但是以中低档居多。现在也有一些国内比较成功的餐馆到美国开设分店,硬件设施很好,但是服务跟不上。“相比之下,本地华人开设的新餐馆,软硬件都要更好一些,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觉得要是把价格也提上去就好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