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推出了磁共振“类脑”平台uAIFI Technology,并发布了基于该平台的一系列应用——覆盖临床普适、全身科研、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近20款磁共振产品。
据悉,作为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以及AI等技术共同驱动的磁共振智能“类脑”中控平台,uAIFI Technology覆盖磁共振扫描前、扫描中、扫描后全流程,可逐一突破全场景中的相应痛点。
长期以来,磁共振应用中始终存在多重痛点,包括扫描过程中噪音大、扫描慢、操作复杂、阅片难度大、伪影来源多等。
图片来源:IC Photo
具体来看,针对扫描时间长、扫描过程中噪声大、患者等待时间长、扫描体验不佳等问题,uAIFI Technology中的QScan技术实现了全时段、全序列、全部位“静音”成像,最大降低了97%噪声声压,优化患者的扫描体验;平台中的ACS技术,则实现了扫描速度飞跃式提升,将全身各个部位的扫描时间从以往几分到十几分钟不等,缩短至100秒内,平均节省80%扫描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主任夏黎明表示,uAIFI搭载的百秒成像技术,使心脏磁共振扫描更易临床化,大幅提升了心脏成像成功率与效率。
另外,针对技师在日常操作磁共振设备过程中步骤繁琐(接近30%的时间被用于定位摆位)这类痛点。uAIFI Technology的uVision技术将天眼技术应用于磁共振扫描,技师在扫描时一个手势就可以完成升床、摆位等传统至少6次按键的工作任务,只需0.5 秒操作时间,从而减少患者在扫描时的等待时间;在医生诊断环节,AI技术也能参与智能斑块、智能脑分析、智能裁剪等,从而提升医生的诊断效率。
“如TOF血管裁剪,人工处理要三分钟,使用人工智能自动完成,实现零延时。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算,假定每个医院每天扫五个TOF,全国一万五千台左右的磁共振保有量,省下来的总时间相当于为中国增加了约五百名熟练的技师。”联影医疗磁共振事业部总裁李国斌表示。
据介绍,针对易出现伪影(可致使图像质量下降)的问题。uAIFI Technology的DeepRecon技术则可实现智能降噪,获得更高信噪比、更高分辨率的图像等。
基于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类脑”平台,联影也发布了包括高端科研型3.0T磁共振uMR 8系多款产品,75cm超大孔径3.0T磁共振uMR OMEGA、“准3.0T”1.5T磁共振uMR 6系多款产品,推动心脑血管、老年医学、脑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临床疾病精确诊断。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任袁慧书介绍,“uAIFI技术的加持,使1.5T磁共振已进阶到准3.0T阶段。可面向神经、肌骨关节、腹部、盆腔及血管等重点领域全面解决临床问题。”
据悉,目前,其中一款产品uMR Jupiter(人体全身5.0T磁共振)已经进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uMR 9.4T(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活体显微镜”)已经进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未来联影集团也将与各医院一同开展该项目的科研与临床试验。
谈及未来的技术和应用方向时,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磁共振的创新演进一直是一场以硬件系统不断升级为核心、以序列、应用的不断拓展为侧翼的渐进式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应用场景,除了不断向“类脑”进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苏表示,磁共振未来还会:从0到1颠覆式创新,比如常温超导磁体;从1到9的延展式创新:比如心脏多任务快速成像;以及幻想式的大胆创新:比如将梯度与主磁场场强根据临床场景需要自由切换可调,适应多维的临床科研需求。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王梅云则表示:放射科医生不仅要做精准诊断,更应参与推动无创治疗,其中多模态融合至关重要,通过多模态设备配合,多模态的平台管理(超声、放射、核医学)在诊疗一体化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医学科名誉主任陆建平则认为:“磁共振未来应该更加向诊疗前端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成为普通人日常健康自检的工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5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