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阿里巴巴信用危机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杨惠伦,吉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卫(讲师)。
摘要:2011年2月21日下午,阿里巴巴b2b公司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公司“客户至上”的价值观和诚信原则,公司清理了数千名涉嫌欺诈的“中国供应商”客户。在曝出造假丑闻和高管辞职后,阿里巴巴的信用危机有所缓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内控管理缺陷却发人深省。阿里巴巴表示,公司不能只是赚钱的机器,更重要的是服务和态度。阐述了“欺诈门”的信用危机和内部控制问题,分析了阿里巴巴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更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用危机、内部控制、交易、信用管理、电子商务。
1 .信用危机的背景和原因。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的一则公告将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根据公司的调查,近百名销售人员和部分主管、经理需要对“故意或过失允许欺诈者逃避认证措施”和“在交易市场有组织地建立和欺骗客户店铺”承担直接责任[1]。226名阿里巴巴网站会员涉嫌欺骗买家。在揭露造假丑闻、宣布ceo卫哲等高管辞职后,阿里巴巴的信用危机有所缓解,但背后却反映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因此,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1.1电子商务的特点和战略发展。
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是b2b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有三个阶段:交易机会、交易确认和交易执行。起初,阿里巴巴是交易机会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诚信问题[1]。但公司董事会没有重视和管理好这一关键点,导致了“欺诈门”事件的发生,玷污了公司的形象。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采取了“过冬”的形式。最低股价旨在增加客户数量。2009年中国供应商增长123%,用户净增5.3万,营收增加10.5亿元[2]。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决定,阿里巴巴将在金融危机中陷入亏损。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决定,供应商的付款措施减少了,也为未来的信用危机和欺诈埋下了祸根。
1.2内部控制危机来自管理层董事会。
阿里巴巴的最高内部控制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的职责已在内部明确界定。未能控制和重视诚信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是管理层的重大失误。管理层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评估,尤其是信用风险。但从结果来看,董事会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应对风险。即使买家投诉,各地主管也无所作为,反映了总部管理松散。包括金融危机的战略定位,都没有风险预测。董事会是具有领导和管理职能的部门,是公司的核心,决定着公司的管理方向和决策取向。但这显然不是在危机之后发生的。所以我觉得这不是公关秀,也不是人事更替,高管辞职是必然的结果。作为公司的高层领导,他有责任和义务代替他的位置,寻求他的政府,并且应该为这样的重大失误负责。
1.3运营管理流程未落实。
为了严格检查供应商的资质,阿里巴巴建立了严格的程序,从源头上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因此,约有7500名销售人员被任命在市场一线开展会员销售。理论上,他们的认证应该是最可靠、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管,销售机构有“交叉认证”机制保障护航。但销售人员与管理层的勾结,使得一些根本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如无营业执照、无年检、假公司、假产品,都变成了合格产品或正规公司。但这样的产品或公司是不会被消费者接受的。消费者之所以选择网购,不仅仅是因为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想要买到正品,通过省略中间环节来节约成本,通过货比三家来选择最好的产品。消费者对阿里巴巴的平台产品信任度很高,所以用户被骗后,退货投诉率直线上升。
1.4兴趣驱动和工作压力。
阿里巴巴66.2%的员工是销售人员,占比超过一半。而且,他们的工资是“低底薪高提成”的典范。完成任务的高级销售人员甚至可以拿到上万的佣金,主管和销售的利益是“捆绑”的。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销售人员相互勾结谋取私利,想要获得高额佣金和高额利益。总部管理不力和对高额佣金的渴望导致他们冒险。众所周知,销售是一项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工作,甚至有人为了钻人事漏洞,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选择辞职。
2.诚信危机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2.1发展战略的局限性。
要想给企业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前提是公司会提供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一个公司要想赢得市场,不仅要有优越的优势,还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角度去想客户。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消费者。决策者不能仅仅为了在短期内渡过难关而做出临时决定。如果短期效益明显,必然会有弊端。在进行战略定位时,最高管理层应该着眼于未来,考虑这一决策的后期影响。正确的战略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起点。不得不说,为了挺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阿里巴巴选择降低收费门槛,增加客户数量,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为后来的欺诈和诚信埋下了祸根。
2.2风险识别和内部控制风险和管理不到位。
风险识别是指确认企业面临的各种潜在问题。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系统的重复过程。降低收费、增加客户是阿里巴巴短期内渡过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但董事会要有提前预测风险的能力,严格要求管理人员识别和排查客户风险,检查客户的信用、资质、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并要求及时评估反馈,做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加强各方面监管,加大抽查力度。
投诉未解决,发现风险未及时处理。被欺负
骗的买家几乎都进行了投诉,但是各地监督人员无作为,管理层不重视,仅启用自动控制来解决问题。投诉案例从几起达到几十起,不去考虑其中缘由,不启动发现风险管理程序,没有第三方进行调查,任其而为之,直到最后高达几千起才意识问题的严重性。信用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市场是绝不会容忍不诚信的企业。
2.3 内部监督和授权审批控制不完善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旨在评价内控有效性。欺诈事件的关键点在于销售人员互相串通,监督流程、交叉认证和认证体系三方失效。既然公司能够考虑到从源头严查供应商资质,就应该有独立的第三方对认证人员进行监督,防止流程变成空文,人员舞弊作假。而遗憾的是,总部也未对上交材料进行核实和抽检。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经营管理层,显然对于基层人员和基础资料监督不力。
总部授权一线销售人员对供应商进行审批,但没有分部门确定工作职责权限。所有的人员都去认证,导致权利统一,无法互相牵制和监督。董事会除了授权审批以外,还应不定期评价,进行有效监督和不断完善制度。如果董事会能够早对销售人员互相串通监督和制止,相信后果不会这么严重。
2.4 绩效考评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
式中,kxx为x方向渗透系数主值、kyy为y方向渗透系数主值、kzz为z方向渗透系数主值,m/d;h为承压含水层水头,m。
3 对于内部缺陷所提出的针对性对策
3.1 电子商务的发展,交易诚信要从多方监督和控制
电子商务的特点就是买卖双方无法见面,单凭软件进行问题咨询和沟通[4]。而且对于阿里巴巴旗下项目淘宝、天猫里的店铺,多数卖家进行刷好评和五星服务等不正当行为来吸引客户,旨在搜索关键字后依据好评等进行排位,然后客户会优先选择。虽然此种做法已经被明令禁止但仍存在。需要独立第三方对卖家进行监督,而且采取严格措施,一经发现不正当竞争行为,关店整改,严重者进行罚款或撤销。对于一线认证授权,要求相关人员禁止舞弊互通,实事求是认证店铺的相关资质。无关品牌,要求一视同仁。尤其要重点审查药品、食品等与安全有关商品。
3.2 董事会成员履行职能,定期抽查、评价、管理
董事会成员首先要求人品过硬,利益面前不动私心。定期履行职能,听取大众声音,不定时抽查产品质量,定期召开会议,审阅财务报表、销售业绩等,找寻原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决定决策时要顾全大局,放眼未来,全方位考虑决策后果及风险,具有提前预判风险能力。一旦发现风险要针对性地解决,做到集中决策、牵制管理、互相监督。建立健全发展战略定位,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政策落实发展,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3.3 严查供应商资质,杜绝欺诈行为
针对销售人员互相串通舞弊,应不定时更换一线销售人员授权认证权利,实行人员权利流动和轮岗,要求独立第三方进行考察。品牌商品应派人前期实地考察工厂,中后期不定期抽查质量。对待同类商品是否出现恶意压价、山寨商品等行为。对于客户退货产品,不得二次销售,但可作为员工内部优惠购买。虽然淘宝、天猫平台都是个人注册开店,而且流程简单,无特殊要求。但正是这样的供应商,才会导致客户对不满意产品进行退换货。是否可以考虑天猫超市的经营模式,统一配发货。企业店铺进行认证,个人开店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不正规店铺。对于授权审批程序要求落到实处,“交叉认证”要有效执行,一旦出现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共同谋私利,集体欺诈,立即开除,绝不姑息。独立第三方也要互相牵制,权力分散,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定期将情况汇报董事会。
3.4 科学制定绩效考评和薪金,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对于销售人员占总员工66.7%的阿里巴巴来说,如何解决人员流动性大和薪金政策是关键。低工资、高提成的工资配比,可以转变为基本工资和销售业绩激励。即使没有突出业绩,也能保证基本生活,减轻工作重压,减轻高利益欲望。同时也可以避免基本工资所带来的消极怠工,科学的激励政策使得员工积极创造效益。减轻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利益挂钩的比例。尽量做到指标量化,兼顾公平,合理设置人员业绩和部门效益的权重。
4 结语
综上所述,阿里巴巴的诚信事件的发生,折射出从管理层到员工多方面的内控缺陷。2016年阿里巴巴在“双11”的成交量高达1207亿。每年的“双11”等大型电商节日成交量都在逐年上升。淘宝、天猫并不缺客户,甚至在这样的节日促销后快递堆积成山。我们在享受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带来的方便时,对于商品的质量、产地、价格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每个消费者心里都会有一杆秤去衡量产品标准。在这样大型交易平台,一旦出现欺骗事件,就会造成股价下跌以及负面影响,客户会转向其他电商平台。而且目前电商平台也是层出不穷,各具优点特色,比如只做美妆、服饰、电器等,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走入消费者的内心。因此不仅广告促销,价格折扣增加成交量,更重要的是杜绝假货次货,只做精品;完善内部控制和人员管理;及时识别和应对风险,相信企业会越来越好。
.bdsharebuttonbox{margin: 10px auto; width: 200px;}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