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调是昆山的唱法。水磨调在中国戏曲中常被用来指代昆曲,因为昆曲的音色听起来细腻柔和,就像南方人爱吃的水磨汤圆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外号。
水磨调早在明中叶就诞生了,但并没有出现空洞。昆山腔,当时被称为“四大声部”之一,在逐渐流传之前,主要是由顾剑、魏良辅等人改进而成。
昆山腔也是仅存的“四大声部”之一。它吸收了其他三种响亮曲调的特点,将昆山调的抑扬顿挫、柔和绵长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现在的水磨调。
水磨调具有南方人特有的语言口音。它最初是根据苏州的发音,结合民间音乐,节奏大多很慢。水磨的节拍是四分之四,甚至八分之四。你唱的每一个字都分为三个部分:肚子和尾巴。腔随字转,如石磨碾米,慢。
水磨调充分发挥了昆山腔的原创特色,使昆曲更具趣味性,听起来像是在水中精心打磨的声音。在演唱中,水磨调非常注重吐字的圆润和清晰,音调的抑扬顿挫极其明显,注重旋转感。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