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五代十国,尤以明清时期为盛,至今已发展了1000多年。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大门左右两侧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两块大木板,上面写着传说中的“申屠(屠)”和“雷宇”的名字,用来驱鬼辟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用红木板上的连词来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史料记载,964年除夕,后蜀主孟昶在卧室门上题写了对联“余庆在新年,长春在甲节”,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过年挂春联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王安石在《元日》年所作的《家家有瞳日,时时以新桃换旧桃》一诗,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因为春联的出现与符涛密切相关,古人也把春联称为“符涛”。
明朝时,朱元璋提倡对联。建都金陵(今南京)后,他命令大臣、官员和普通百姓在除夕前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着便装出门,看着他们挨家挨户找乐子。当时的文人把对仗对联当作一种温柔的享受,写春联成了一时的社会风尚。
清代以后,对联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盛唐如律诗般兴盛,出现了许多名联。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被传入越南、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这些国家仍然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