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喊,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第49招,第50招。

第49招 当“受气包”遇到“小霸王”

第49招是“受气包”遇到“恶霸”。

袁女士带着女儿小静在场上玩耍。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打了小静一巴掌。虽然不重,却吓得小静扑倒在妈妈怀里。袁女士又惊又怒,问小男孩为什么无缘无故打人。小男孩说:“好玩!”这时,小男孩的妈妈走了过来,一边道歉一边责怪孩子,但脸上却写满了骄傲,仿佛很欣赏孩子的勇敢。袁女士看到小静满脸委屈,心里也憋屈,但这是小事,小题大做也不好。回到家,老公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就问怎么回事。他说:“你为什么不叫小静反击?无缘无故挨打,还要躲回去,那不是‘受气包’吗?”

如今,许多父母不恰当地教育孩子,这使得他们的孩子非常好斗。当文明礼貌的孩子遇到这种“恶霸”时,该怎么办?这是一个让家长纠结的问题。有的主张反击,有的主张包容,有的主张找家长,有的主张找老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标准答案。这里有两个参考答案:

专家意见:不要干涉孩子的游戏规则。

有专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都有游戏规则,成年人不应该用自己的规则去融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很聪明,知道如何靠自己的能力制止别人的暴力。比如,告诉家长或老师利用外力解决问题。

作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道理。孩子之间相处,难免会发生冲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他们才能真正形成一定的游戏规则,找到安全相处的方法。但是,成年人只能看到和谐的表面现象,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是看不见的。比如在孩子的规则中,轻易向老师和家长抱怨是可耻的,会被拒绝。大部分孩子被欺负后选择沉默,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内心受到了伤害。在磨合的过程中,坚韧的孩子往往占据完全的主动,而胆小的孩子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脆弱的性格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限制他们的发展。

此外,有些“欺负”行为是在合理的“规则”之外的。比如无故打人、骂人、抢东西,看似小事,实则是可能决定人生方向的大事。有些“小霸王”一直在放纵的环境中成长,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不守规矩的人。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门垫”可能会购买并依附“小恶霸”发展奴性,也可能会凡事退缩,委曲求全,难以养成健全的人格。

当“霸凌者”明显违反正确规则,为所欲为时,成年人应将其作为重大事件,积极干预。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伤害“受气包”,实际上也会伤害“恶霸”。

作者经历:教育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罪”。

小时候,妈妈在《毛主席语录》的半句话里教了我一个规矩:人不犯我,我不犯罪。如果你先开始,你会受到惩罚。当时《语录》满天飞,我刚好知道另半句话:一个人得罪我,我就得罪。听妈妈的话,毛主席的话,好像都是对的!

当时很多家长都把这句语录当作孩子的“游戏规则”,老师也是如此。似乎每个人都不诚实,所以冲突一定很频繁。其实因为大家都不诚实,被欺负的风险很高,也没有人有这个勇气。再说了,没有第一人称怎么打?所以当时很难看到学生之间打架,有时会因为一时的情绪而产生身体冲动,但双方总体都比较有节制,很快“停止打架,退赛”。因为双方都有一种指使感,“让人比我弱”,没有人觉得谁怕谁,所以“欺负人”和“受气包”没有区别。

我经常和同学一起玩,偶尔也会生气,但我并没有认真打——。有时候我先开始,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跑了。直到初中,我才有了第一次打架的经历。有一天在我上学的路上,一个男生喊我的名字,大声叫我——。可能是精力太充沛,想打架。我回头一看,估计这小子虽然很壮,但比我矮一点,属于“小孩子”。“不欺负孩子”是我接受的第二条规则。我别无选择,只能不理他。他越来越狠,一路骂我。走了很长一段路,没反应就觉得浑身无力,于是警告说:“你再骂我,我就揍你!”

男孩一连骂了十几个字。于是,我停下来等他,如果他敢过来,我就揍他。那个男孩非常勇敢,他走上前来迎接我。然而,随着距离越来越近,他的勇气一点点蒸发,脸上露出惊慌的表情,嘴里不停地唠叨:“我不怕你!你打不过我!我要告诉老师!……"

我懒得和他说话。当他靠近时,我一只手抓住他的头发,按在地上,把他打了一顿,脱下他的一只鞋,扔到稻田里,然后带着它离开了。

不知道这是谁向老师汇报的,老师问了一会儿也没说什么,就不了了之了。之后,孩子看到我,就保持至少20米的距离,不敢靠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罪”,蕴含兵法原理,具有神秘力量。笔者认为可以看作是孩子的“自卫原则”。但是要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克制,不要无理取闹,不要动人,告诉孩子们一个智慧:赢了就打,赢不了就跑。

另外,当父母的,不要怕孩子会“把事情闹大”。一个小孩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如果按小时训练,长大后可以减少很多真实事件。《小霸王》

无故欺负人,本是大事,却被习惯性地当成小事处理,许多大人甚至将“文明”、“和谐”理解成了“和稀泥”,不讲道理。这不对!鼓励孩子执行“自卫原则”,等事情闹大了,惊动了家长和老师,可以让双方都得到一次有益的教育,那比让双方互吃“暗亏”强多了!

第50招 提前一年准备上小学

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是人生中又一个重大的转变,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游戏少了,学习任务重了;另一个明显变化是对自立的要求高了,受照顾的待遇降低了。

变化会带来心理的不适感,如果不适感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大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将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心态积极、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很快适应了新的小学生活,适应能力弱的孩子就要吃亏了!

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变化呢?一位聪明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年前,强化自立能力

儿子五岁时,张女士开始帮助他从“幼儿园化”向“小学化”过渡。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如洗澡、穿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收拾自己的物品,能放手的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不会的就手把手地教,直到孩子完全学会;鼓励儿子主动跟邻家的小朋友交往。儿子去找小朋友玩时,妈妈一开始在后面暗中跟踪保护,多次之后,发现没有问题,就放心了。但孩子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随便去什么地方玩,则是被严格禁止的。

张女士还常跟他聊小学的话题,让他明白,他很快就要从幼儿园“毕业”了,就要从“小朋友”升级为“大朋友”了,还会从小学学到更多的本领。

当孩子有了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后,会感觉小学生活带来的变化不大,适应起来就容易多了!

六个月前,培养“高级技能”

张女士发现,儿子生活在幼儿园的环境中,说话、办事、人际交往,都带着明显的“幼儿化”的特点,进了小学,有必要掌握“成人化”或接近“成人化”的技能。离小学入学还有半年多时间,她开始训练儿子三项技能:

一是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儿子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说一半,留一半给大人去猜。

二是探索和寻找答案的能力。幼儿以玩为主,不一定需要寻找答案;小学以学为主,需要学到知识,体现学习成果。张女士以半游戏化的方式教给儿子识字和简单的算术。例如,教孩子认识“公共厕所”、“地铁站”后,在街上让他找“公共厕所”、“地铁站”。让儿子去买零食时,先让他算出需要多少钱,按他说的数给钱。有时儿子算错了,到了食品店,钱不够或有余,马上就知道算错了。这样儿子觉得学知识非常有用,学习兴趣很高。

三是跟大孩子交往的能力。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差比较大,一年级生很难跟六年级生玩得来。张女士有意组织孩子的活动,让儿子跟大哥哥、大姐姐交往,熟悉他们的“游戏规则”,将来进了小学,就不会被这些高出一头的校友吓着了。

三个月前,熟悉小学的生活环境

双休日,张女士带儿子到将要入学的学校参观。教室、操场、厕所、办公室,各处转了一圈,并告诉他各处设施的用途。去过几次,儿子对这个环境已经不陌生了。

现在许多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封闭过度之嫌,可能不欢迎家长随便参观。不过,跟学校领导或老师打个招呼,说明情况,应该可以满足这个小小的要求。

两个月前,调节孩子的生物钟

小学开学前两个月,正是暑假,张女士开始按小学的作息时间调整儿子的生物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吃饭、睡觉的时间,按小学生活的要求调整,上午不再吃加餐,早餐、中餐多吃一点。中午趴在桌子上睡午觉,时间缩短一半。

二是学习时间,按小学的情况模拟训练,学习主要在桌面上进行,或写字,或算术,有时玩些难度较大的桌面游戏,使孩子适应课桌生活并提高专注力。

两周前,训练日常行为习惯

张女士一直注重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在开学前两周,再次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每天带孩子去学校,告诉他正确的行走路线和行走方式,例如,过马路,看红绿灯,等等。她故意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看他能不能做对,有偏差的就及时纠正。她还用“考考你”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处理沿途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例如,怎样应付陌生人?街上人群拥堵或发生骚乱时怎么办?遇到问题向谁救助、怎样求助?等等。半个月下来,孩子对行走路线和行走方式相当熟悉了。正式入学那天,他坚持不让妈妈送,跟着本社区的大孩子,背着书包去了学校。

妈妈不放心,偷偷跟在后面,见他走得很好,进校门时毫无陌生感,仿佛像个“老学生”,不禁舒心地笑了!

一般来说,老师是按中等程度教育学生,幼儿阶段准备不足的学生,第一天就显得落伍了,这种“心理劣势”需要很长时间、下大力气才能扳回来;反之,准备充分的学生,超过老师的标准,一开始就显得比较优秀,这种“心理优势”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第四十九、五十招完

关注我揭秘下面的新招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128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