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都会定时发送自闭症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关怀来自星星的孩子伴他们成长唷
但是为什么面对自闭症孩子的时候还是无事可做,甚至经常在家里为此烦恼呢?
事实上,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很好地掌握应用行为分析。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应用行为分析(ABA)。但ABA到底是什么?你在干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常见的误区?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行为学Analysis,ABA)是指人们试图理解、解释、描述和预测行为,然后运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过程。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伊瓦尔洛瓦斯(Ivar Lovaas)表明,ABA理论被广泛用于治疗自闭症儿童的一系列行为指令(指令模仿、语言理解、指令倾听、语言表达、认知概念、社会互动、自我照顾、游戏和休闲等)。).
有了这种教学方法,自闭症儿童可以取得显著的进步。但是很多家长在培训中容易进入一些误区。在此,边肖总结了在应用ABA训练法过程中的以下误区。
误区1:强化物变成“贿赂”
强化剂在脱落酸训练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但如果“补强”使用不当,很容易变成“贿赂”,对孩子的康复不利。比如我妈知道小明喜欢吃薯片,所以小明哭的时候,她妈就跟小明说,只要她不哭,就有薯片吃。久而久之,小明开始哭着要拿薯片,于是在这里,强化剂变成了贿赂,于是孩子的问题行为变得更加严重,她会开始讨价还价。因此,强化应该在孩子行为良好后使用,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以后可以经常做。
误区2:重复不断发指令
p>
不少家长反馈孩子比较愿意听老师的话,而自己在家里怎么发指令,孩子都没有反应。其实这是往往因为家长给孩子下达指令后,看到孩子没有任何反应,便不断多次的重复发指令,因此此时的指令失去了时效性,容易让孩子对指令没有反应,同时让家长失去了权威性,所以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建立听到我们说话,就必须作出反应的规则。
误区3:缺乏泛化
很多家长对孩子只停留在卡片练习,因此导致孤独症儿童即使积累了很多学习知识,但他们往往机械性学习和死记硬背,却不能在生活中运用,难以举一反三或者灵活变通,因此泛化在ABA训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泛化简单来说就是将所学的内容,再进一步强化并学会运用,例如我们教孩子认识“西瓜”,即使下次在不同环境,换一个人问,甚至把西瓜切成一块一块,孩子也能认出这是“西瓜”,才是掌握“西瓜”这个概念。
误区4:等待出现“暗示”
当家长要求孩子指认绿色的水果时,孩子快要摸到西瓜时,很多家长露出笑容并点头,孩子拿起了西瓜。但此时孩子很可能不知道西瓜是绿色的,他只是看到家长笑了就拿这个。所以表面上看,孩子是给出正确答案,但实际上是家长给出了暗示。因此,我们在等待孩子作出反应时要看着对方,不要望向正确答案,要尽量避免这种暗示,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确定孩子不会再给予孩子辅助。
误区5:不重视零错误教学
在家进行的康复训练,除了让家长要掌握基本的回合操作法之外,还有就是要进行零错误教学。零错误教学就是要儿童学正确的东西,同时教学过程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尽量避免儿童出现错误,这样既可以减少孩子挫败感,也可以更快的让孩子熟练掌握新技能。比如想让孩子认识圆形,就只需要给孩子一个圆形的积木。问孩子“这是什么啊?”然后在孩子回答之前,抢先说“圆形”。这样往复多次,直到家长问“这是什么啊”?孩子能回答出“圆形”。这样每次只给孩子一个选项--圆形的积木,孩子就不可能出错。因此叫零错误教学。这个教学方法对中低功能的孩子和认知比较差的孩子特别有效。待孩子掌握了圆形之后,家长可以逐一教孩子认识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这样一步一步地教各种形状,比一股脑教给孩子所有的形状来得更扎实、更有效率。
因此在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切忌急于求成,一定要先接受孩子的现实情况,按照孩子的进度循序渐进,尽量避免进入误区。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