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内有一个“马”站在三个“南”后面。

“妈宝男”背后站了个“儿宝妈”

“马宝南”后面站着一个“鲍尔马”。

半月刊记者段晶晶

当关于“马宝南”现象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关注与之有“依存共生关系”的“鲍尔马”。他们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关注,是因为这种不健康的母子关系不仅会给家庭生活造成困扰,还会给社会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母爱不是占有孩子,而是体面的退缩。我们应该正视“分离”,善用“关心”,让父亲的角色“回归原位”。

半月谈丨“妈宝男”背后站了个“儿宝妈”

“盘旋”在孩子上空的“儿宝妈”

在生活或婚姻中,我只听妈妈的话,没有意见;有事发生时,我用妈妈当挡箭牌,“妈妈说什么,妈妈做什么”,半句话离不开“妈妈”二字;无论对错,永远服从母亲的意愿;不是精神独立,而是心理上依赖母亲……专家认为,“马宝南”现象的焦点在于“马”——的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没有界限感,处处与孩子“过线”:从吃喝、穿衣、课外活动到兴趣培养、交友甚至人生发展,一旦孩子面临问题,“鲍尔马”就像直升机一样在他们上空盘旋。

在“马宝南”和“鲍尔马”的关系中,儿子多年来被过度保护,表现出自理能力低或心理幼稚等许多不成熟的特点。“鲍尔妈”热衷于生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给孩子过度的监督和照顾,以证明她作为母亲甚至是女人的价值。

教育学者、作家尹建莉曾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写道,母爱的首要任务是亲近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开,促进他们的独立。如果一个母亲做错了顺序,她就是在做一些不自然的事情,这让她的童年变得贫瘠,让她的成年生活窒息。

对于“南”和“马”之间不正常的母子关系,心理咨询师认为,轰动一时的“吴杀母案”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他把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绞杀”,即在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中,由于缺乏边界意识,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伤害的。

“儿宝妈”的幕后推手

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说:“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即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尹建莉说,母亲必须容忍分离,希望并支持孩子与自己分离。在这个阶段,母爱成为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无私和付出一切。部分母亲未能完成育儿任务,个人、家庭、社会的多重因素进一步推动了“婴母”角色的形成。

“首先是个人因素。《宝贝妈妈》的共同特点是母亲的角色压倒了其他女性的角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说,这类女性的愿望和感受不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和满足的,而是通过孩子来实现和满足的。他们对母亲角色的理解也有偏差。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和自己是两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总是处于依赖孩子的状态。“宝贝妈妈”甚至会将这种行为合理化。不是我不想放手,而是孩子离不开我。其实被孩子需要的感觉才是母亲价值感的来源。

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家庭关系。父亲角色的缺失是家庭中出现男、妈的重要因素。

西方有句话,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在婴儿时期来到这个世界,第二次是用爱的力量治愈童年的创伤,通过爱的力量重建家庭。所以,家庭关系的“锚”应该是夫妻关系。

在这一点上,有些中国家庭做得并不好:一旦有了孩子,家庭中的重要秩序迅速发生变化,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母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核心。武志红认为,在这个时候,如果丈夫的心理功能发展良好,他会试图通过夫妻之间的沟通来应对这种变化;相反,当他感到被抛弃时,他会“逃离”。这样,母子之间进一步形成“联盟”,通过批评或忽视削弱父亲的存在和权威,将父亲的角色排除在他们的交流和互动之外。

此外,“宝贝妈妈”的出现还有很多社会因素。关系心理学家胡曾经说过,每一段亲子关系的背后,都有上一代人的影子。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等历史原因,亲子关系是否健康并不是很受关注和重视。“鲍尔马”之所以培养出“马宝南”,是因为他们可能是上一代这种关系模式的受害者,也因为他们很难意识到问题所在,上一代的心理创伤会代代相传。

完成一场“得体的退出”

尹建莉认为,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的永久占有,而是一种体面的退缩。

要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首先要正视“分家”。尹建莉认为,所谓“分离”并不是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调整关爱的方式。“成长和分离可以理解为对同一事物的主次描述。成长是指孩子的变化,分离是指围绕这种变化对母亲角色重要性的调整。母亲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逐渐降低,角色范围稍微缩小,为孩子的生活腾出空间。"

第二,善用“注意力”。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过度关注是“想爱,却伤害”的典型例子。专家认为,关注孩子的关键是把握好善良,建立有边界感的亲子关系,真正从内心去认识孩子。即使他们缺乏经验和能力,他们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同时,妈妈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就是拥有自己的社会角色。”

第三,让父母分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需要相互配合,防止自己的身份丢失。当孩子需要完成与母亲的心理分离时,父亲角色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是能够打开亲子关系。

,如此,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亲子氛围,建构起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三角关系。

(刊于《半月谈》2021年第20期)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467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