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年,落地了6个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质检应用方案,在今天看来,安徽人江明做了个无比正确的决定——成立公司专做工业质检。
用图像识别来自动测算门窗尺寸,判定是否合格;在包装之前用图像识别灶具是否有电池、支架等配件遗漏;电子显示屏上的黑点白点,用图片加标识框显示,并传送至维修岗……
三五个月时间,这些过去一直靠质检员肉眼检测、贴小纸片标记问题的工序,直接用上了“云+智能”的解决方案,这种跨越式的业务云端迁移,却是很多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云智融和的日常。
根据现行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2011年版),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在2000人以下、年营业收入在20亿元以下,十五个不同行业各有差异。
中小企业是中国社会中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也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让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助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也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2021年7月-9月,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发起了中国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情况调研,面向中小企业决策者,发放综合问卷并展开了个案访谈,以窥中小企业“云服务”市场的真实情况。
本次调研发现,中小企业多有着强烈的“上云用数赋智”的动力,可惜自身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能力储备,同时在市场生存发展压力之下,他们十分看重云服务的投入与产出。
因此,在中小企业上云进程中,云服务商、第三方服务集成商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结合行业应用场景,把复杂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具体产品/工具的形式交到企业手中,从单个业务环节、应用开始,让他们真切感知到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云智融合带来的业绩效果也推动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大潮。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同于各行业头部企业上云的声势浩大。跳脱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路径演进,在云服务商和众多第三方集成商的合力之下,诸如“云+智能” “云智一体”等不同提法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正在帮助中小企业开启从人工模式到人工智能模式的“云上跃迁”,更好地“云智融合创新”,参与市场竞争。
找到那朵云
如何在众多云服务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朵?
“a008的株高是48公分”,你可以一边测量一边对着手机说话,华智育种管家APP会将语音信息解析为作物编号(a008)、属性(株高)、数值(48公分),自动录入数据库,再也不用担心太阳光太强看不清楚录入界面,汗水、田间水让屏幕失灵了。
这款APP,是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智生物)2016年推出的一个科研信息化产品中的业务模块之一,用于管理企业的基因、田间环境、育种等数据。
华智生物CIO龙晓波介绍,这是经历多次迭代后、3.0版本目前可实现的功能,帮助科研工作者的田间数据采集工作,从手写记录变为语音采集。目前有四十多家种业公司在使用华智育种管家,应用于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食用菌、草莓等多个作物。
华智生物2013年成立于湖南长沙,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中部地区并非科技创新最前沿,但这样一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云服务”的产品,确确实实就诞生在这里。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百度智能云提供的服务。
此前,华智生物就语音数据采集功能与一家企业合作开发了一年多时间,由于株高、叶色、分蘖农业专业词汇,以及育种实验品种编号的数字+字母组合等障碍,识别率总达不到理想效果。
直到2018年,他们免费试用了百度智能云的语音识别和EasyDL零门槛AI开发平台,发现效果不错,就果断弃用了原来的方案。华智生物提供专业词汇库,结合百度Easy DL语音自训练平台的模型训练能力与短语音识别技术,通过持续不断的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率逐渐提升,越用越好。
云服务商向中小企业开放人工智能云服务产品和能力,提供平台接口,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加速了产品落地和商业化进程。
本次中小企业上云用云调研的全部531家问卷受访企业中,269家已上云用云,占比超过了50%;在已上云用云企业中,有162家使用了人工智能云服务,有109家集成了云服务商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新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另有1家正在产品研发中)。
以上数字,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的认知,但也有其合理性。以华智生物为例,至少华智育种管家一个产品,就带着四十多家企业在育种数据采集中使用了智能云服务。这种行业用户的带动效应,不容小觑。
从调研结果看,2018年以来中小企业上云用云的速度和比例明显加快,一旦行业中有了应用,且收效不错,很快就会在行业中扩散,产生涟漪效应。
在百度智能云的语音产品中,华智生物并不算大客户,但他们在业务交流中得到技术和客服团队的及时响应和反馈,合作十分顺畅,龙晓波坦言,因此后续双方又展开了图像、区块链等方面的合作。
生在云端,长在云端
如何向物流企业推介上云服务,帮助他们完成信息化、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之间的数字交换与连接,进而提升行业整体效率?
“如果2008年有今天这样的云服务,我可能早就创业了。”南京云链智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链智运”)创始人杨昕吉在本次调研访谈中说。
他有着十多年物流、互联网科技企业创业公司的高管经历。早在2008年,他曾尝试做过云端解析、数据加工处理,再推送到客户端的服务。不过那时候初创企业租机房,购买服务器、宽带的成本很高,创业难度大。
现在,有了云服务商提供的基础设施平台,初创企业可以把时间和成本放到更具创造性、建设性的事情上来,专注自己更擅长的事情,项目启动周期更短。
2019年,杨昕吉创办了云链智运,就是直接依托云服务,试图构建中国规模最大的智慧物流平台云联盟。仅用一年时间,他们搭建起一个结合SaaS和PaaS的技术架构,为物流企业提供垂直场景下的技术服务、企业之间的连接工具,跑通了产品流程,探索改变中国物流运输行业的另一条道路。
如果说面向C端用户群体的物流业,更适合用平台整合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云链智运选择了物流行业的B端服务,为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大型商贸企业提供整体运输方案服务,企业可以基于自身的行业上下游整合能力,构建一个智能运力交易和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运输能力连接。
中国物流行业,个体经营者偏多,难以进行统一化管理,组织业务的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他们掌握具体车辆的运输行为,大一些的企业可能会自建信息化平台,但行业整体数字化程度偏低,很多物流公司没有信息系统,很难数据共享,只有帮助企业建立数据系统,并链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才能真正实现物流行业提效。
在搭建智能货运平台的新用户注册环节,企业有大量的证件采集和信息录入需求,云链智运接入了百度OCR身份证识别、驾驶证识别、行驶证识别,实现了对司机身份信息和货车车辆信息的自动化录入,提升了新用户注册效率,进一步助力实现货运物流智能化升级,并减少造假、冒用等安全隐患。
杨昕吉坦言,让初创企业自己做OCR算法并不经济,云服务商的基础设施更像是对行业的反哺。初创企业在平台基础设施上叠加创新,按需索取,既有成本优势,也更符合企业的价值——帮助更多物流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物流行业效率。
这意味着,它们这样一个初创企业,需要带动一大批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动上云用云。
“不要说高大上的概念,不要说你的算法有多厉害,你要让他理解上云的价值、能得到的益处,才能驱动他”,在杨昕吉看来,物流公司都很务实,他不懂技术,但你要告诉他这个平台是为他服务的,能帮助他对接很多企业,他就懂了。
2020年3月,工信部推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云+智能”融合,帮助中小企业从云上获取更多的生产性服务;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推出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云服务商和第三方集成商是中小企业上云用云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云服务的重要“科普员”。在本次调研中,全体受访企业中有24.9%的企业是通过云服务商推荐获得云服务信息,同时,还有不少第三方集成商的商务团队,也在持续向潜在客户分享成型的行业案例。
云服务商更多的是提供底层和基础技术支持,第三方集成商则是在细分领域中实现技术的行业场景落地,帮助中小企业“云+智能”融合,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数字化、智能化需求。
同样,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也会反过来推动云服务商和第三方集成商的发展。
云智一体,未雨绸缪
如何把复杂的数字化、智能化,让来自各行各业、不懂信息技术的中小企业主能够理解并欣然接受?
本次受访的上云企业中,有51家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上云目标(上云目标实现一半及以下),主要因为技术人才欠缺。
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这是客观现实,但在“上云用数赋智”实践中,中小企业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太执著于自建专业技术团队,在受访的269家上云企业中,有148家企业使用第三方集成商提供的人工智能服务或产品。
武汉慧联无限科技有限公司CTO霍俊龙坦言,“让中小企业自己养技术团队,不太现实,他也不太需要,他更多是需要使用这些功能,你帮他实现这些功能就好了。”
在中小企业的上云用云实际推进过程中,多是以非常务实、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比如前面提到的江明。他2014年和朋友一起创业做智慧工厂,看中的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借的是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的东风。
在业务拓展中,他们发现智慧工厂所涉及的环节、人员数量大且复杂,进展缓慢,而工业质检是多数企业的共同痛点,于是2019年9月成立珠海市华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为企业提供AI质检解决方案。
很多企业主对成本十分敏感,他们会以量化指标与企业沟通,把管理成本、质量成本、人工成本这笔账说清楚,甚至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等到AI质检在企业实施完成,企业真切看到效率提升了,后续再推进智慧工厂项目,对方也更容易接受。
抱持这种灵活的市场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云服务在中小企业中的渗透会比预期来得更快。越早上云用云、实现效率提升的企业,其先发优势会越大,在未来市场竞争、行业整合中的胜出率才会越高。
以工业企业为例,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末,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共有36.4万户,同比减少4883户,企业数量连续两年下降;同时,中小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的问题,从业人员下降与招工难结构性矛盾并存。这很大程度影响到了企业投资增速和投资信心。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生产和消费带来巨大挑战,加速了全球数字化进程,触发了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甚至商业模式的系列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剧各行各业的头部集聚效应,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艰难。
在整个社会都往数字化迁徙的时候,那些越早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创新产品,再造流程,重塑商业模式的企业,越能快速脱颖而出,持续发展。
“上云用数赋智”“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政府政策文件之中,我们很快会看到,这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唯一选择。
云智一体,未雨绸缪。中小企业只有明确清晰地给出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尽快形成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才能真正持有通往未来的门票。
点击“云上跃迁”——中国企业云智融合之路下载
(专题)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