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市场困境的一般根源。

10月份的楼市销售数据出来了,土地市场和商品房市场下行很明显,但相比9月份的跌幅收窄了。

10月楼市销售数据出炉,土地市场和商品房市场跌幅明显,但跌幅较9月收窄。

01.

根据数据,10月份,百强房企实现销售金额8923亿元,同比-30.5%(9月为-36.6%);一线城市10月新房成交面积同比-2%(9月同比-35%);10月核心9城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44%(9月为-46%)。的具体数据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来分析下一步该怎么做。怎么做?

紧缩政策已经见底。比如,近期已挂牌第三批集中供地的苏州、南京、广州,大幅降低土地拍卖门槛,部分取消“地价房价联动”;例如,央行明确表示,自10月以来,抵押贷款政策一直是正常的。但从政策底到市场底,还有一段较长的时滞。时间更长的原因是,政策调整并不那么容易。

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这一次,不像以往那样在紧与紧之间进行政策循环,而是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密集实施一揽子楼市长效机制,形成叠加效应,导致全产业链、全市场下行趋势,甚至加速下行趋势,必须适度纠正。在疫情反复、中小企业面临困境、裁员声不绝于耳的当下,这样的整改难免。

然而,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贷款集中、三道红线、集中供地、主体责任等。这些长效机制容易建立,效果显著,应该坚持。因此,市场惯性下行还需要一段时间。然而,今年最后2个月,就是市场筑底的过程了。

02.

土地拍卖是最严重的问题。

这也被认为是楼市全链条下行的罪魁祸首。本地拍卖一般有30%左右的高拍卖率,这是由于不是房企资金链紧张,而是对过去游戏规则的颠覆,这才是根本。.过去的拍卖。通过高财务杠杆获得土地是一个潜规则。10个亿的地,老板只出1个亿,剩下9个亿,就是从信托、私募融来的。

这种规则下,表面上是股权合作,但基本上是明确股份和实债。拿到土地,办了施工许可证,开发贷款进来了,钱荣退出了。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也默认了这种运营模式。不然开发商怎么可能有高周转,怎么可能花费几十亿上万亿?没有这么大的杠杆,没有借助杠杆不断创造规模神话,开发商怎么卖?如何高价卖出,国家转让费如何从1998年的50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4万亿元?

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表:近年来土地出让金快速增长。

这是中国特有的信用生成机制,或者说是金融加速器。源头是出价最高者赢得的“竞价、拍卖、挂”,载体是开发商以少量自有资金的巨大杠杆,包括显性开发贷款和隐性影子银行(清仓股和实债)。社会资金之所以蜂拥而至,不畏风险,肆无忌惮地在开发商的征地上赌博,就在于他们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而地方政府的来源就是为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一般的操盘手,借助“竞价、拍卖、挂单”,可以达到政府的融资目的,实现各种宏伟计划。

事实上,2020年卖地净收入并不大。8.4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总收入,扣除征收补偿和土地平整后,不会给国库带来多少收入。然而,土地动员融资是地方政府最重视的。土地的财政依赖在哪里?不是小经济体,而是经济大的发达省份。2020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卖地)依赖度大于30%的是浙江、江苏、山东、福建、重庆、广东、江西、四川、湖南、安徽10省。

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表:土地依存度最大的10个省份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同理,土地出让金排名靠前的城市一直都是上海、杭州、广州、南京、北京、武汉、佛山、成都等发达城市。你可以说这些城市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也可以说,土地策动的资本和社会资源很多,可以实现很多地方功能。

很多宏伟的规划。比如,依靠政府平台的基建投资。

除了直接拿土地给平台注资外,还有借开发商之手,完成一系列职能。从配建个幼儿园、小学、物业用房,到社区道路、垃圾处理站,甚至是土地一级整备,现在有的城市就靠开发商完成。还有的城市,开发商建好了公共设施,地方不敢接,希望开发商运营,因为接过来就要花钱,政府这个钱也很短缺。但是,靠高杠杆,开发商撬动了数倍于自有资金的大项目,本该地方做的公共配套,通过开发商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的项目,就轻松搞定了。

03.

国人对财富的兴趣,放眼世界无出右者。撬动了高杆杆,意味着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收益率也很高。加杠杆撬动巨额财富的诱惑下,地产的突破力猛得惊人。比如,有些地块或片区的规划有些许瑕疵,一般利用很难走得通,那就闲置了,但通过商品房开发可能就会突破了。

近些年,“招拍挂”只是土地市场一个供地方式,“收并购”撬动的存量土地市场也非常大,这是土地资本化效率的极大提升。“收并购”的地,很多有些瑕疵,但突破以后,迎来的就是楼市的又一次盛宴,巨额溢价摆平了一切利用成本,最典型的就是类住宅和形形色色的公寓。

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这一逻辑意味着,过去的土地玩儿法,在财富的刺激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的卖地高峰、楼市高峰。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将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做到极致。这些年城市基建、新区扩张、产业落地等,背后都是土地在支撑。现在,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自有资金拿地、去通道融资等等,从银行到信托、从正规渠道到影子银行,都在去除杠杆。

本质上,这就是改变土地市场的玩儿法。

但同时,还要“稳地价”,甚至还想卖高价地。这样一来,开发商无法拿地了。市场下行,开发商触及红线,银行拒绝放贷,甚至为保卫债权开始抽贷。于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一系列债务违约发生了,开发商不得不大力度打折促销,缩减拿地、缩减开工,以应对债务到期。

于是,从土地市场到新开工,到融资和销售,再到竣工,全链条快速下行。

当然,祭出长效机制,没有任何问题,不治本风险就大了。开发商高杠杆拿地,背后是系统性风险突出的映射:

一是,全行业加杠杆,房价地价轮番上涨,地产泡沫无以复加;

二是,地产加杠杆这么猛,能承受的利率很高,哪个行业也干不过地产,产业空心化;

三是,地价高的另一面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高;

四是,开发商违规挪用预售资金搞“高周转”、盲目转型,导致资金链风险,形成传染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预期。

04.

长效机制的猛药必须得下。但是,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新老划断。过去高杠杆操作形成的高价格、高杠杆待开发、待售项目“堰塞湖”,尽管违规,但不能突然断了资金命脉。就好比体育比赛,前面的几组选手挺顺利,轮到后面几组,突然说要提高难度,这就不合理了。

过去,银行也好、信托也好,私募也好,资金往楼市走,部分地方政府借平台大搞地产融资,这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或无法监管到,或睁眼闭眼。尽管有些问题,但这种玩儿法对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地方融资、基建投资、招商引资、产业落地、新区开发等,做了很大的贡献。

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没有超高速的卖地和超高速融资,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但也不会有高速的城市化,不会有大规模基建,不会有今天的城市面貌。近期,基建投资连续下行,与紧缩地方政府地产抵押融资密切相关。挥别过去的野蛮,这没问题,但历史遗留问题得解决。现在,卖地和地产开发,突然说要按新规则来玩儿了。对于储备的、正在建的、正在卖的项目,是个突然袭击。

所以,近期开发商不拿地了,新开工也大幅度下行,甚至连竣工的钱也没了。笔者认为,对老项目,不能抽贷,该给的融资还是要到位。这就是管理层所讲的全面准确理解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全面准确理解“三线四档”融资规则。于是,近期地产贷款政策宽松了,额度有保障了。

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央行说,10月份地产融资正常了。对开发商合理的开工项目,证件比较齐全的,该给的开发贷,还得投放。新老划断不是又一次纵容,而是彻底挥别过去。对新出让的土地和开发项目,必须要全面肃清规则,比如自有资金拿地、资金穿透、预售资金监管,房价地价联动,公建配套同步规划、优先供应。

重要的是,很多地方不能太过依赖土地,比如基建投资、平台融资、公共配套,甚至是机关事业单位“发绩效”,都靠卖地,这样又回到老路了。近期,第三轮卖地开启,出让门槛明显降低了,集中供地和优化出让规则形成的一些长效机制,貌似也被突破了,比如不再强调“地价-房价”联动,没有明确表示“购地资金来源”,降低预售门槛等,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我们频繁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没办法”,等着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容忍不了短期的痛,都推给了长期来解决,推给未来去解决,这就麻烦了,这就是当下我国楼市困境的总根源!

特别声明:本文为署名文章,版权归“李宇嘉观楼局”所有,如需转发请在文章首部注明“ 本文作者: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宇嘉博士”,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6821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