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喊,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57招,58招。

第57招 别让孩子学会投机取巧

57.不要让孩子学会投机取巧。

一个孩子不喜欢学习。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他经常巴结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借作业给自己,考试时自己照顾自己。老师发现了这种情况,和家长谈了谈。

我妈气坏了,回来想让孩子“受点苦”,她爸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件事要从两个方面看。不好的一面,投机取巧是不对的;好的一面是,这表明他可以建立私人关系。现在谁不能当官?也许将来他会比那些成绩好的人更有前途。”

几年过去了,孩子设法进入了初中。他无法相处。在家玩了两年,父亲送他去学理发。他和他的主人关系很好,但他不容易学习。他学习了两年,学会了当一名业余爱好者。爸爸送他去学修车。他怕吃苦,怕累,怕脏,所以学不会。后来他去南方工作,虽然可以结交人脉,但人都在谈政绩,不可能捉弄别人。他多次被老板“踢”出来,吃不饱肚子,只好向父母求助。我妈很不爽,很生气,跟她爸抱怨说:“看两边的老师都怪你看两边。现在你怎么看两边?”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从消极的情况中看到积极的一面,这是真的,但归根结底,我们必须改善消极的情况,而不是让事情随波逐流。这个父亲看问题,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官场上牵线搭桥走后门的人是谁?太远的人,不管是努力的还是投机取巧的,都没有机会。商场也是如此。如果你得到一个没有实力的项目,你能做到吗?力量从何而来?来自努力工作和学习。从小投机取巧,逃避学习的孩子,将来肯定会吃大亏。

如何防止孩子投机取巧?

孩子投机取巧的原因。

为了找到疾病的根源,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药物。孩子天生不是投机取巧的,一定有某种内在的心理动机促使他们这样做。

贪图安逸:少努力,少费力,让自己放松,不做该做的事,俗称“懒”。这是孩子投机取巧的一个原因。

逃避责任:试图推卸责任,如学习任务、犯错等。这也是孩子投机取巧的另一个原因。其他的缺点源于懒惰和不负责任。每个人都有懒惰和逃避责任的心理倾向,但大多数人都能有效地约束自己。如果一个孩子顺从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天性,不管他将来有多没出息,都不足为奇。不管你做了多么荒谬和可怕的事情,都不要感到惊讶。

逃避惩罚:当孩子做错了事,可能会用投机取巧的手段掩盖,以逃避惩罚。

面子意识:为了避免在人前丢脸,我们自然会尽量掩盖缺点和错误。

寻求肯定:担心自己喜欢、看重的人对自己失望,不想让对方知道一些错误的事情和尴尬的事情,试图蒙混过关。恐惧:如果犯了错,或者不想做该做的事,不想承担责任,难免会产生不好的情绪。为了尽快忘记这些事情,我自然要掩盖起来,以免别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芥蒂再次出现。

能力不足:由于缺乏技能或经验,无法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我们不得不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完成或干脆回避。

儿童机会主义的常见方法。

为了逃避学习任务或其他责任,孩子经常使用以下技巧来对付父母。每一招都比另一招更危险。假设父母反应不好,十有八九会被打败:

找个借口:“反正老师不看作业,没什么事做!”“很多学生不做作业,这样可以吗?”“中央政府提倡为学生‘减负’。你没看报纸吗?”父母要花很多时间来判断孩子说的这些话是否正确。经过仔细考虑,这孩子成功地偷懒了。

装可怜:“我不干。许多学生是帮助他们做作业的家长。请帮帮我!”“我头好痛!”“我摔倒了,脚还疼!”父母能不关心孩子吗?你能表现得比其他父母差吗?心一软,中招了!

情感贿赂:“对不起!我忘了,我可以吻你吗?”父母一听,半麻木了,被孩子骗了,夸他们聪明懂事。

情感勒索:“我是你儿子吗?你捡起来了吗?它在哪里?”面对孩子的疑惑,你就不能做个DNA检测吗?为了证明亲子关系,我们必须对孩子粗心大意,以免伤了他们的心。

还手:“谁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你关心过我吗?”父母一听,已经忘记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责任。他们怎么敢追究孩子的责任?也有人会痛心疾首地说:“我最对不起的人是我的儿子(女儿)!”

找替罪羊:“爸爸说应该这样”“妈妈说应该那样”,用爸爸的话反击妈妈,用妈妈的话反击爸爸,或者把责任推给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

撒谎:“老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我都完成了。”“老师没有布置作业。”父母很容易检查孩子是否在撒谎,比如打电话给同学和老师,但他们通常不会这样做,他们的孩子会逃脱惩罚。

发脾气:“唠叨了几百遍,烦死了!”“吃饭的时候说什么!别吃了!”

rack="25">耍赖:关在屋里,蒙上被子生闷气,乃至哭哭啼啼。父母怎么办?只好哄着点。

破罐破摔:“不做就不做,看你怎么办!”

恐吓:“你们这么讨厌我,我死了算了!”“我不在你家待了,自己闯天下去!”父母一听,只好彻底傻掉。

离家出走:不打招呼,去同学家住一晚,害得父母到处打电话,只差没报警。见孩子安然回来,千恩万谢,半个月都不敢找他麻烦了!

治疗的方法

如何克服孩子投机取巧的毛病?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一开始就培养孩子勤奋好学、勇于承担责任的好习惯。假设习惯坏了,矫正起来比较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弄清真相,不被孩子的花招迷惑。孩子究竟在害怕什么?究竟想逃避什么?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弄清了才能处理得当。

维护孩子的面子。谎言可以不必揭破就不要揭破,隐私可以不必探究就不要探究。俗话说:“人无廉耻,百事可为。”当孩子爱面子时,至少还有管住自己的意识;一旦失去了廉耻心,连面子都不要了,麻烦就大了!

讲道理,让孩子心悦诚服。例如,媒体一再倡导“减负”,学校却置若罔闻,不断给学生堆作业,收上作业却连看都不看一眼,明显是不负责任。父母要求孩子完全听命于老师,等于鼓励老师不负责任。但学校的行为一时难以改变,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家长要负主要责任,例如联合家长向学校提意见,向教委反映,等等。一味将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孩子怎么负担得起呢?

务实不务虚。例如,孩子成绩好跟多做作业没有必然关系,有的孩子方法得当,学习效率高,即使不做作业,成绩也很棒。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找到合适的方法上,不要为学习而学习。只要成绩好,偷点懒,老师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协助孩子解决问题,但不是帮办。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上的一些事,应该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可以帮助,但不是帮办。

对管不了的事适度纵容。与其让孩子逃避任务,不如降低任务标准。例如,孩子每天认真做作业,到晚上11点才完成,这显然过度了。长此以往,孩子必然厌学。不妨挑出一些有特色的题目让孩子做,其他的题目,或者帮孩子做了,或者不做,但要跟老师解释。

对管得了的事严格要求。例如,迟到早退、打架滋事之类,一般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该管,那就订立规则,严格管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重点应该放在管得了的地方。

建立长远影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认清自己的错误,并产生主动改正的意愿。父母在纠正孩子的毛病时,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不厌其烦,除了讲道理外,不妨多“折腾”一下,但要折腾得有用又有道理。例如,开家长会、写检讨书、面壁思过之类,看上去蛮规范、蛮合理,这比简单骂几句、打几下有用多了。每个人都有风险与成本意识。假设孩子发现做了某事,将要面对一整套流程,麻烦多多,可能就会讨厌再做这件事,那么,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8章不吼不叫,跟孩子完美沟通

孩子大了,不听话了,父母的权威急剧下降。听之任之显然不行,但说的话孩子左耳进,右耳出,怎么办?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孩子才能站起来。不妨拿出跟邻居沟通、跟客户谈判的本领,将孩子重新纳入管教系统。

第58招 留一只“耳朵”给孩子 

孩子去上学,妈妈说:“路上别贪玩,别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别跟同学打架。”

孩子说:“好!”

孩子放学回来,爸爸说:“今天表现怎样?没惹事吧?”

孩子说:“没有!”

于是,父母便觉得尽到了教育责任。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缺少了一个教育环节: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主要是从孩子的老师、同学那儿听来的一些情况,很少直接从孩子那儿听到什么。一开始,孩子愿意说,父母却没有心情听;到后来,父母想听了,孩子却不愿说了。于是,代沟产生了!

我们想融洽亲子关系,保持良性的亲子沟通,从孩子刚入学,就要留一只“耳朵”给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

鼓励孩子大胆地说

一位爸爸很善于逗孩子说话,很快就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例如:

“小明,今天在学校好玩吗?”

小明说:“不好玩!”

爸爸打趣道:“老师不好玩,还是同学不好玩?”

小明想了一会儿,说:“同学还可以,老师不好玩。”

爸爸笑道:“好玩的老师很少,我读书时,老师也不好玩。你们老师是怎么不好玩的?”

小明说:“刘老师说话像打机关枪,啪啪啪……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徐老师说话像‘老牛拉破车’,半天等不到一句,我都要睡着了;李老师还可以,下课还冲我们笑呢!”

讲着讲着,爸爸对儿子一天的情况全清楚了,顺便指点了几招:听刘老师的课,最好课前预习一下;听徐老师的课,偷偷搞点小动作倒没关系,千万别过分,否则当心老师打电话找家长。

许多爸爸妈妈想跟孩子聊天,却找不到话题,不知从哪儿开始。其实,无论从哪儿开始都可以,只要父母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孩子的小嘴,关都关不住。

别摆高姿态

别以为自己是家长,一定比孩子强。想想自己当年读小学,表现还不一定赶得上现在的孩子。拿过去的自己跟现在的孩子谈,比较谈得来,也容易理解孩子面临的困扰。

认真倾听,简单回应

孩子说话时,不要心不在焉,不要老觉得孩子讲的话很幼稚或者说得不对。幼稚和不明事理正是孩子的真实状况,我们不就是想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吗?以我们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就像以大树的标准要求幼苗一样。对孩子的话,不要轻易否定和发表意见,可以简单回应——“哦。”“是这样啊。”孩子在陈述的过程中,可能理清思路,发现事情的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比我们指指点点强多了。

如果发现孩子一直带着迷茫或错误观念,我们再视情况,适时给予指点。

听懂孩子的心情

孩子说话时,必然带着某种心情:高兴?生气?喜欢?厌烦?期待?担心?如果只是听懂了孩子的意思,没有听懂孩子的心情,那根本没有真正听懂。

女儿对爸爸说:“我的小龟龟死了!”

爸爸说:“是嘛?没关系!我再给你买一只。”

女儿一撅嘴,掉头走了,弄得爸爸莫名其妙。

此时,女儿为自己的宠物之死,心情难过极了,而且隐隐感觉到生命的无常,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想跟爸爸好好聊一聊,谁知爸爸说什么“再买一只”。那能一样吗?她感到跟这个“硬汉”无法交流,干脆懒得说了。

我们读懂了孩子的心情,跟孩子产生了共鸣,孩子才会拿我们当知音,并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

滴五十七、五十八招完

关注我揭秘下面的新招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7021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