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
李益的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授予中唐七大奇迹称号?
优质答案:
说起唐代诗人李益,第一个八卦就是他与歌舞妓霍小玉的情债。
从头到尾都是李益的抛弃,霍小玉死于抑郁症。李益的性格一直被后人诟病。但是,这个人是一位诗歌创作大师,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1:李毅是个什么样的人?李益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唐诗人。他是甘肃武威人,第一次考中进士。
我成了一个低级官员,相处得不好。我弃官在燕赵之间奔波,做了十几年的参谋。
这种长期随军到处战斗的军旅生涯,让李益感触颇深,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后来他被唐宪宗召回北京,一路升迁,官至礼部尚书。
李毅的生活开始浮沉,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他在沙漠中度过了十多年。
被他的文采和生活境遇所折服,写出如此惊艳的七绝,可以算是用一生写诗。
然而,李益后半生的仕途一帆风顺,80多岁还写诗,直至辞世为礼部尚书。
他的诗风豪放,尤其擅长七绝,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容易获得的其他风格的诗也有优美的文字和金句,让人爱不释手。
比如《北春夜笛》、《北江南曲》、《北长干行》都是妇孺皆知的名作。
李益虽然才华横溢,后来却成了大官,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寿星。然而,年轻时与霍小玉的一段荒唐恋情,让他背负了半辈子心碎的骂名,成为他人生的污点和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为什么独听一声夜笛从寿香壁上吹来,就成了中唐七大奇迹之冠?他的《受降城闻笛》边塞诗甚至比王昌龄还厉害,岑参等人被评为中唐七大奇迹之首。
乐峰前的沙地洁白如雪,城外的月光如秋霜。不知从哪里吹来了凄凉的芦管,一夜的望着家。"
乍一看,似乎没什么特别的。王昌龄不也是写边塞诗的高手吗?那句“秦时明月,汉时闭关,长征之人不还。”也很吸引人。
岑参的边塞诗里不是还有一句话吗,“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上来,吹开了一万株梨树的花瓣?”你能和李毅的名句抗衡吗?
李益七行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很容易引起共鸣,诗人没有直接叙述。
但从身处其中的角度来看,氛围以风景渲染,浓浓的乡愁以音乐烘托。
投降城是唐朝为了抵御突厥在黄河以北修建的,它的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
是边塞,一个荒芜的地方,战士们守沙守漠多年,难免思念故土亲人。
李益当时也是投降城的工作人员,当然他的心经常会颠倒过来。
边塞的山下是一个迷人的景象。诗人说,就像雪和霜,寒意来自心底的荒凉,状况来自内心。
这种心态使诗歌的背景苍凉悲凉,诗人用笛子倾诉了在投降城市的乡愁。
呜咽的笛声让男人们辗转反侧,晚上睡不着觉。
真情实感使这首诗充满深情。作为戍边战士之一,李毅用风景、情感、笛声再现了千百年前边防战士的乡愁。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月夜。诗人站在城上,看到的是远在边疆的沙漠,月光下是白雪皑皑的荒原。
看着眼前朦胧的月光景色,似乎都被霜覆盖了。诗人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
全诗从场景写作出发,一头扎进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从宁静的风景到动人的乡愁,到最后,带着呜咽的笛声给出。
从全诗到最后的情感,都升华到了极致,文字饱满,寓意无穷。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对李益的诗赞不绝口,说是“出格”。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美的朝代,也达到了顶峰。
在李益的边塞诗中,最早说唐朝有冠的是明代的胡应麟。
起初只是胡应麟自己的意见,并被纳入他的《北史北内编》。
后人也不由自主地追随胡的说法,经过仔细品味和比较,也认为比其他人高10%,无可辩驳。
沉浸感更致力于真情实感,画面感更真实。
“回乐峰前的沙如雪,城外的月如霜”,眼前的黄沙如雪映衬着月光。正是作者此时在投降城看到的真实写照。
这在情感上优于其他边塞诗。
文学评论家胡应麟一直以诗风、审美意象来评判诗歌,作品不见踪影。
他把唐诗分为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认为盛唐精神饱满,而中唐风格急剧衰落,晚唐筋骨显露。
因此,胡在饱尝了盛唐七大奇景中许多具有美的神韵的诗篇后,惊讶地发现李益的七大奇景竟得了最高奖,晋升为中唐七大奇景之冠。
然后李益的诗将诗、画、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艺术画面。这是沈峰的表演。
优美的语言和强烈的感情使这首诗成为一首歌,广为传唱。
事实上,唐诗分为多种形式,不仅包括五言、七言,还包括律诗。
诗歌分为古诗和现代诗。
众所周知,王维和孟浩然都是田园派诗人,山水相连,幽静幽谷,充满禅意。
边塞诗人除李益、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外,
诗句雄浑有力,苍劲沉郁。充满英雄情结的一唱三叹,引起深深共鸣。
所以说,单以中唐来说,李益这首七绝巜夜上降城闻笛》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家都认为是无可争议的。
至于李益的人品,虽然放在现在来说就是个大猪蹄子,大家还是比较赞赏他的才华,诗写得确实还是不错的,一码归一码吧。
有书君认为还有几首其他高手的边塞诗也不错,可以比较着读一读,然后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参与进来评论。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观点
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到文宗太和九年(835)约七十年。李益就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盛唐的边塞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人为代表。他们的边塞诗豪迈,大气,悲壮。带有明显的盛唐色彩和背景,如:
《塞外听吹笛》
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而李益处在中唐时期,经安史之乱。大唐元气大伤,反应在诗中也失去了盛唐的雄壮气势,边塞诗也多了幽怨,伤感。李益的边塞诗也难免征人思乡的悲情。如,
《从军北征》
中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但,在中唐 李益的边塞诗 首屈一指,他的七绝尤为著名,被称为:七绝圣手。特别他的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被称为中唐七绝之冠。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影响非常大。“诗豪”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就提到:“边月空悲芦管秋。”指的就是在当时传诵非常广泛的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诗纪事》也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不仅常为人所传唱,而且很多画师也喜欢画这首诗所体现的那种边塞乡思的意境。
明朝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李益作品才是“七绝之冠”。
这首诗之所以被世人称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该诗起承转合十分到位
该诗的起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唐代有“回乐县”,当时唐灵州治所就在回乐县,而回乐县呢,就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县西南。)沙似雪在月光的映照下,回乐烽前的沙漠泛着白色的光,如同雪一般。
承句:受降城(受降城应该指的是:公元646年,唐太宗在灵州受降突厥的受降城。)外月似霜。承句与起句对仗十分工整进一步刻画当时的景色。
起句与承句一起勾画了一幅冷月如霜,荒漠似雪,边关凄冷,萧瑟,孤寂的画面。
转句:不知何处吹芦管,转句是承上启下之句,至关重要。一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使起句与承句勾画的静态画面灵动了起来,随着乐声活了。如同李白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承句不仅承接了前两句勾画的景色,而且引出了该诗的诗心:
2,该诗合句含而不露,耐人品味。
该诗最后合句:一夜征人尽望乡。该诗妙就妙在合句写得含而不露,留给读者一幅征人一夜不眠(都在干什么?)尽望乡的凄凉悲怆,而又灵动画面。让人去想象,去感受,去品味,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不像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直白。这就是李益的高明之处,句绝意未绝!
综上所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被称为中唐七绝之冠有一定道理。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明朝李攀龙、杨慎将之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其中也谈到了和李益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比较。
因为同样是明人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李益作品才是“七绝之冠”——不过胡应麟下笔的时候心中还是有些忐忑,所以在前面加上一个“中唐”。
诗歌这种文艺类的东西,虽然有上下优劣之分,但要分出第一、压卷这种绝对位置,是因读者而异的。
如果读者年轻化,希望出人头地,而国家也正处在一个蓬勃向上,万象更新的时期,绝大多数人爱读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者中老年化,开始想家了,明白了建功立业没有天伦之乐重要,又或者整个国家、军队开始沉沦在一种厌战情绪之中,那么大多数人爱的就是《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读者的赏读偏好?
因为好的作品在于激发读者的共情。
王昌龄激发的是保家卫国的求战之心,而李益共情的是回望家乡的厌战情绪。
这是盛唐与中唐的区别,是整个时代气息的区别。
年轻多爱“龙城飞将在”,年老便知“征人尽望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品。昂扬与反思,都是最好的作品。哪一首更好,得看读者自身处在哪个时代,哪个时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毕竟要拿来选拔冠军的作品,于平仄格律、诗词技巧、甚至内容意境都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所以,只能从读者共情方面去评判。
就好像如今的歌唱类综艺中的大众评审加上专家评审,当选手专业水平不分高下或者各有千秋的时候,专家就失去了意义,最终结果只能由大众评审投票决定。
而大众评审投票靠的是什么?
感觉,我喜欢谁,就投给谁,谁就是我的冠军。
李攀龙、杨慎投给了王昌龄,胡应麟投给了李益。
但是胡应麟心里还是有底,虽然自己很喜欢,但是李益的作品在《出塞》这样的王者前面没有胜算,所以用“中唐”二字表明态度,避开正面交锋。
有朋友就说,你说这么多,怎么不说说这首诗到底怎么样啊?
因为这首诗太过经典,基本上谁都懂是什么意思,反复咀嚼口香糖没多少意思,这里就不再像赏析其他小众诗词一样详细分析字词。
问答所限,就只回答为何被评为“七绝之冠”,李益的一些相关和盛唐、中唐诗歌气象的变化,我们就留到图文里面详细再聊。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7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