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作品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修改,明年6月1日起施行;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完善了网络空间著作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和明确惩罚性赔偿原则。著作权法今年迎来施行30周年,此次修改是十年来首次修订,也是30
时事新闻作品纳入著作权法保护
著作权法修改,明年6月1日起施行;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
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完善了网络空间著作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和明确惩罚性赔偿原则。
著作权法今年迎来施行30周年,此次修改是十年来首次修订,也是30年来最大幅度修改。
著作权维权成本高、赔偿低,是著作权保护一直以来的痛点。新修改的著作权法规定了一系列惩罚措施,大幅提高了侵权违法成本。另外,此次著作权法对“作品”定义作出调整,网络短视频等新类型作品将获得有力的法律保护。
焦点1
“时事新闻”将受著作权法保护
著作权法的不适用范围原本包括“时事新闻”,修改后变为“单纯事实消息”不适用。这意味着,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成为历史。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表示,著作权法对此作出修改,将纳入合理使用范畴的“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说明时事新闻只要能够构成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将受著作权法保护。
“以前对于时事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是有争议的,有些网络平台把传统媒体报道拿过来,认为可以不用征得许可就合理使用,而且不支付报酬。这次从立法环节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有利于加强对新闻作品版权的保护。”阎晓宏说。此前,虽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和法院在执行中强调,构成作品的时事新闻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毕竟在立法环节上存在瑕疵和缺陷,在实践中很容易被误解,使新闻媒体面临维权难题。
这一修改,将使“搬运”和“洗稿”行为面临更严格的法律约束。打着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幌子,原先许多媒体的新闻作品被无偿搬运,甚至被改头换面地“洗稿”。阎晓宏表示,“洗稿”虽然不是直接抄袭和剽窃,但基于已有的新闻作品改头换面,包装成自己的作品,也是掠夺他人智力成果的一种行为,而且含有主观故意的恶劣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大多数情况下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形成一致,对于这样比较复杂的新闻作品的版权纠纷,应当由专业人士分析比对,并由仲裁机构或法院裁决。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界定“新闻作品”与“单纯事实消息”会不会遇到困难?
阎晓宏认为,这两者的界定应该不难,因为单纯事实消息很容易判断,只有最简单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如果反映了作者的语言文字风格,以及相应看法和观点,而且具有独创性,就属于智力成果,应该属于新闻作品,而不是单纯事实消息。这样的规定对新闻媒体著作权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
焦点2
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针对草案二审稿,有的部门提出,为了加大对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建议增加法定赔偿数额下限的规定,完善司法程序中的举证规则并明确对侵权复制品及制造工具等进行销毁的措施。对此,草案三审稿增加了相关规定,明确法定赔偿数额的下限为五百元,对侵权复制品及其制造材料、工具、设备等责令销毁且不予补偿。
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赔偿金额,由原先的五十万元以下,修改为五百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表示,社会各界对著作权侵权赔偿低、法定赔偿额30年不变和填平原则长期诟病。这次修法,不但摒弃了填平原则,明确了法定赔偿额的下限为500元,法定赔偿数额上限提高到500万元,同时还确立了惩罚性赔偿原则,对于故意侵权、情节严重的情况,处以违法经营额1-5倍的罚款。
张洪波认为,这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侵权盗版行为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有效遏制侵权盗版行为的发生;权利人的主动维权意识将进一步增强,很多著作权侵权纠纷当事人会寻求通过调解、和解、仲裁等比较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大量社会矛盾,分解司法机关压力。同时,也与商标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步调一致,形成社会对知识产权侵权盗版的统一打击态势。
焦点3
“作品”定义作出与时俱进修改
著作权法的总则第一条即提出,该法是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对“作品”的定义,对于著作权法至关重要。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