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弯道超车”到“开道超车”,为国家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5日讯(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汪慧)当前,湖北省正加快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东湖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夙夜匪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5日讯(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汪慧)当前,湖北省正加快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东湖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夙夜匪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为挖掘这些“创新动力源”苦练内功、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今起,特别推出“创新引擎 领航未来”系列报道,走进国家级创新平台,解密东湖科学城“光芯屏端网”万亿集群崛起背后的战略支撑。

从“弯道超车”到“开道超车”,为国家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在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周济、李培根、柳百成、丁汉和谭建荣等5位院士组建起阵容豪华的首席科学家团队。2018年9月,创新中心在武汉落户,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我国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开展创新技术研发。目前,该中心聚集多位院士、专家和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为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贡献力量。

近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自主研制的“两机”复杂曲面零件加工数控编程CAM软件Turboworks、数字化测量装备PowerBlade、柔性力控磨抛装置PFCD三款国产自主可控产品在第十三届珠海国际航展亮相,受到业界极大关注。

“这是两机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围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实现的一系列技术突破。”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总经理彭芳瑜教授介绍,创新中心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导向,肩负着为我国高效高品质制造提供核心工业软件与核心工艺装备的使命,聚集激光与新型显示等装备、机器人化装备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核心工业软件三大工程。

从“弯道超车”到“开道超车”,为国家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图说: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总经理彭芳瑜教授。

截至9月30日,创新中心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4项,其中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7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3项、省市攻关项目4项……从2018年9月落户到现在,短短三年时间,创新中心聚焦三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突破最核心的工艺,研制出来的装备和国外采用的是不一样的技术路线,相当于这不是‘弯道超车’,而是‘开道超车’。”彭教授介绍道,围绕大型光学曲面的超精密加工、高功率厚板的激光焊接,以及可卷曲的柔性电子屏的核心工艺和装备上,创新中心的技术路线不是简单地延续国外工艺,是牢牢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在核心工艺上有所突破。

从“弯道超车”到“开道超车”,为国家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图说: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自主研制的“两机”PowerBlade复杂曲面数字化测量机。

今年10月,国内首台(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喷印制造装备正式下线。该装备历时15年,以自主研发的电流体喷印技术为基础,已实现“印刷显示高分辨率喷印技术与装备”的千万级成果转化,并与TCL、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合作成立国内首家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公司。

此外,机器人化装备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工程方面,创新中心攻克了机器人移动加工、全场景感知测量、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机器人自律加工关键技术,并建立起多机器人协同自律加工新模式。

35岁的创新中心智能所总工程师周林博士介绍,不久前,团队历时多年研发的“大型水轮机在位机器人修复加工装备”已下线,并在长江流域某知名水电站进行了应用。

从“弯道超车”到“开道超车”,为国家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图说:中试车间里的1:1水轮机模型。

大型水轮机转轮直径达到10米以上,重达上千吨。维修时,要先把上游水拦住,下到数十米深的机坑内,站在检修排架上进行施工。传统的人工修复,即便5—6个作业人员同时钻进去施工,也至少需要干1个星期,而且现场施工环境十分恶劣,不利于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修复精度也难以保证。

而这套机器人在位修复装备,能够缩短修复时间,且修复精度高,一致性好。彭教授谈到,创新中心依托“公司+联盟+网络”的模式组建和运行,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得益于这种全新的科创生态模式。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心运行中建立起了能形成“贴近式服务”的网络,针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汽车、航天火箭轨道交通、能源重大装备等国家战略支柱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深度融合,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彭芳瑜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成为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科技力量的重要节点。

为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2016年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承载国家使命,相继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锚定科技创新高地,除了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心,未来科技城还汇聚着2家国家创新中心。

从“弯道超车”到“开道超车”,为国家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图说: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未来科技城。

2018年,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复,中心通过引进培育高端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快芯片全流程智能化制造和国产化进程,着力构建以芯片为基础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链,打造集成电路“产业航母”。

今年4月,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筹)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选址光谷科学岛。中心由丁烈云院士领衔,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建、中交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组建,将瞄准数字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推动我国传统工程建造产业转型升级。

从“弯道超车”到“开道超车”,为国家贡献战略性科技力量

图说: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当前,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些创新中心作为东湖科学城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军团,将通过加快建设高级能创新平台,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产出一批高价值科技成果,成为东湖科学城的战略性科技引擎。

【编辑:肖翩】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7333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