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半导体行业无疑是这几年从政府引导基金到VC投资的“显学”。自从美国制裁中兴、华为,以及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高科技列入实体清单以来,“半导体”开始破圈,举国仿佛才意识到我们在这个领域是这么薄弱,轻易就被人卡脖子。这几年,各路资金开始大幅涌入这个领域,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沾到芯片,估值就能炒上天。

半导体行业无疑是这几年从政府引导基金到VC投资的“显学”。自从美国制裁中兴、华为,以及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高科技列入实体清单以来,“半导体”开始破圈,举国仿佛才意识到我们在这个领域是这么薄弱,轻易就被人卡脖子。这几年,各路资金开始大幅涌入这个领域,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沾到芯片,估值就能炒上天。

不过,肯定不能说中国是美国突然制裁才开始重视半导体的;实际上这些年一直有业内人士在不断投入,这篇文章就来复盘下早在美国开始对中国芯片供应链下手之前,大约2015年前后,合肥市是如何布局半导体制造产业链的。

长鑫存储与兆易创新

合肥长鑫项目又称“506项目(2016年5月6日项目启动)”,主要建设19nm、12寸晶圆DRAM芯片项目。DRAM 即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是当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系统内存,在计算系统中占据核心位置,广泛应用于服务器、移动设备、PC、消费电子等领域。因极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DRAM领域市场处于高度集中甚至垄断态势,主要的巨头包括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但长鑫项目的出现有望打破这个格局。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2017年10月,A股上市公司兆易创新与合肥产投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工艺制程19nm存储器的12英寸晶圆存储器(含DRAM等)的研发,正式进军DRAM领域。兆易创新成立于2005 年 4 月,2016年A股上市,总部位于北京市,主要从事闪存芯片及其衍生品,微控制器产品和传感器模块的研发、技术支持和销售。兆易创新采取的是Fabless模式,只做芯片设计,芯片代工和封测等交给上下游厂商处理,比如中芯国际和台积电。

2018年一季度,长鑫存储完成一期建设,12英寸晶圆生产线投产电芯片;2019年9月,长鑫存储正式量产19nm 8Gb DDR4内存,2020Q1合肥长鑫月产能已达4万片/月,提前达到了产能预期,是我国DRAM存储芯片自主制造里程碑式的进步,预计在2021年完成一期三阶段建设,产能预计达到12万片/月。目标总共建设三期,每期产能为12万片/月,全部建成后达到36万片/月,约为全球DRAM总产能的30%。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2020年4月,兆易创新与合肥长鑫签署了《框架采购协议》、《代工服务协议》及《产品联合开发平台合作协议》日常交易框架协议,推动双方在DRAM 产品销售、代工及工程端的紧密合作,兆易创新自研的DRAM由合肥长鑫生产,兆易创新负责代销。从兆易创新2021年半年报披露的信息看,兆易创新从长鑫存储的采购已到相当的量级,约6.53亿,而上一年同期还只有3000万元。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那么从股权关系上看,长鑫存储和兆易创新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构成“关联方”的呢?打开长鑫存储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到合肥长鑫是睿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这家睿力集成的背景是什么呢?看看它的股权结构图,十分豪华: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这里面有几路人马:

  • 代表合肥和安徽地方国资的合肥长鑫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实控人就是合肥国资委)和安徽省投
  • 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家大基金二期是第三大股东;
  • 其他地方产业基金:天津海河产业基金
  • 知名财务投资人:中金、招商证券、国寿、建银国际、招银国际、君联资本;
  • 产业投资人:小米长江

兆易创新在里面仅持有0.85%,什么鬼,原来长鑫存储并不是兆易创新的“子公司”?看看第一大股东石溪资本的股权结构:

两个大的出资人还是合肥地方国资(包括长鑫落地的合肥经开区国资委旗下的合肥芯睿),而管理人合肥石溪长鑫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实控人是朱一明,朱一明是谁?兆易创新的董事长和创始人!朱一明甚至在2018年同时成为了长鑫存储的董事长!

也就是说,合肥地方国资出了200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交给兆易创新的董事长朱一明“操盘”(石溪资本),再吸引各路知名机构站台配了360亿的盘子支持国产存储芯片;而这些机构也不傻,他们进来的时点是2020年底,2020年的时候,长鑫的第一代存储芯片已经量产并通过兆易创新对外销售,相当于第一步的产业化基础已经打牢,想象空间已经打开了。

稍微了解一点资本市场就知道,资本往往就是在企业的这一发展时期选择入股。睿力集成汇集了几乎国内芯片领域顶级的投资人以及国家队,未来大概率是会往资本市场再走一走的。

晶合集成

不只是长鑫存储,合肥还有另一家半导体代工企业是类似的“套路”——晶合集成。这是家做面板显示领域晶圆代工的公司,今年5月11日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目前已经过第一轮问询。不过,最新的状态显示,因为财务资料过期,公司的状态显示为“中止”,等财务资料更新后再启动。我们就着这个案例看下合肥市如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芯片产业的。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合肥这两年一直在推进它的“芯屏器合”战略,这个“芯”就是芯片,“屏”自然就是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显示面板产业。到2015年时,合肥市的显示产业已形成规模,京东方 6 代线、8.5 代线已投产,10.5 代线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但芯片产业仍处于起步初期,所以构建显示产业全产业链自然就轮到与显示器件相关的驱动芯片。

合肥是怎么做的呢?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城市来说,与大陆大部分地区一样,如果前期没有半导体产业的基础,尤其是晶圆代工这样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除了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发力之外,从0到1的技术和管理更多都是需要从外面引进,而台湾省的半导体产业基础无疑是最佳路径。

2015年4月27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力晶科技签署《12 吋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约定双方共同合作实施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 12 吋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最开始是合肥建投单独出资1000万元先设立起来的。这个力晶科技什么来头呢?根据公司官网介绍,其于1994年12月创立于新竹科学园区,1996年八吋晶圆厂竣工投产DRAM;2002年首座十二吋晶圆厂正式量产,并逐步扩展至总月产能达十万片的三座十二吋晶圆厂

在技术方面,《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力晶科技为晶合集成提供完整的驱动 IC 芯片代工制程技术,技术出资作价 20 亿元。其中,合肥市政府要求力晶科技投入 150nm 大尺寸驱动 IC、110nm 小尺寸驱动 IC、90nm 小尺寸驱动 IC 相关的三项 DDIC 制程技术。除专利技术外,其他制程平台所需技术文件及数据、技术经验等也由力晶科技导入晶合集成,帮助晶合集成最终实现量产。

管理方面,为了使晶合集成项目建成后能够尽快投产、建立独立的营运能力,降低公司的营运风险,合肥国资方拟借助力晶科技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行业特点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的实际情况,帮助公司完善晶圆制造行业各项制度的落地,建立独立的营运团队,加快公司整体发展,2015 年 10 月,公司与力晶科技签订《委托经营管理合约》,约定公司委托力晶科技进行经营管理,以协助公司执行于合肥新站区建成 12 英寸晶圆制造厂项目。当然,在招股书中,晶和科技也反复强调,投资设立发行人的初衷系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由合肥国资方主导建设国有控股的芯片制造企业,力晶科技作为合作方协助公司建立独立的运营能力,而非将公司作为力晶科技下属子厂进行管理

双方的合作进展比较顺利,2015年签约后,到2017年一期工程就已建成投产,2018年、2019年分别实现1万片/月和2万片/月的产能目标,到今年3月已经达到4万片/月。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晶合集成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提供 150nm 至 90nm 的晶圆代工服务,所代工的主要产品为面板显示驱动芯片,其被广泛应用于液晶面板领域,包括电视、显示屏、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中,获得了众多境内外知名芯片设计公司和终端产品公司的认可。2020 年度,公司 12 英寸晶圆代工年产能达约 26.62 万片。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统计,晶合集成已成为中国大陆收入第三大、12 英寸晶圆代工产能第三大的纯晶圆代工企业(不含外资控股企业)

到了2020年,随着晶合集成的产能和销售逐渐上轨道,也具备了进一步对接资本市场的基础。2020年9月23日,合肥市国资委出具《关于同意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的批复》 ,同意合肥建投以经备案的评估价 60.14 亿元为底价,引入中安智芯等 12 家外部投资者,采用非公开协议方式按 140 亿元估值对晶合有限合计增资 30.95 亿元。这是截至招股书披露时公司的股权结构: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颀中封测

从显示驱动芯片代工往下游走,合肥还布局了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合肥颀中封测技术有限公司。

这个颀中封测“大有来头”,首先它是台湾省大名鼎鼎的颀邦科技(chipbond)在大陆这边投资的工厂,最早在苏州,后来被一家叫奕斯伟的公司收购。这个奕斯伟又是什么来历呢?它的创始人是王东升,就是京东方当年的掌舵人,2019年6月王从京东方退下来后创办了奕斯伟。除了封测之外,奕斯伟的“野心”也很大,在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领域有布局,而封测业务线的母公司就落地在合肥。

根据颀中封测的官网介绍,“颀中封测主要从事显示驱动IC封装测试和电源IC/RFIC晶圆加工与测试,是目前国内最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可提供驱动IC封测全流程服务的公司。每年可处理130万片晶圆和12亿颗芯片,其产品以稳定的良品率持续领先业界,并可提供光罩设计、卷带图面设计、测试程式调试等优质服务。颀中封测终端用户已基本覆盖全球所有主流面板厂商,近五年来公司营收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并已计划IPO。”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刚才说了,颀中封测第一个工厂是台湾的颀邦科技在苏州设立的,2017年并入了奕斯伟集团。颀邦科技成立于1997年7月,根据其官网介绍,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封装测试代工厂,驱动IC封测是它的业务线之一。驱动IC的生产流程与一般IC有所不同,它必须先经过前段晶圆代工厂的特殊半导体制程制作电路,再转至后段构装厂制作金凸块与进行TCP或COF等封装和测试,最后才交由面板厂完成组装。随着全球显示行业的发展,与显示驱动芯片相关的代工和封测业务也面临巨大的机遇。

作为这次交易的一部分,颀邦科技将投资人民币2.4亿元(合3640万美元)在合肥市建立一家运输带生产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对用于智能手机面板驱动IC的COF(芯片上薄膜)封装的卷带的需求。这个COF卷带用于连接半导体显示芯片和终端产品,是COF封装环节的关键材料,大陆过去在这方面是空白。

2019年12月27日,颀中封测合肥COF卷带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合肥奕斯伟COF卷带生产线总投资12.7亿元,设计产能为每月7000万片,满产年产值约10亿元。

同样的,颀中封测也开启了借力资本市场的路线。企查查显示,颀中封测今年7月29日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最新的股权结构如下:

合肥是如何布局半导体产业的?

第一大股东:合肥奕斯伟封测控股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是合肥奕斯伟封测投资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合伙企业的最大出资人虽然是合肥产投旗下的合肥芯片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比例达99.49%,但GP或实际控制人是合肥奕斯伟投资有限公司,而合肥奕斯伟投资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王东升在芯片产业的整体平台。也就是说,颀中封测的第一大股东追溯后实际的操盘人就是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而出资最多的是合肥芯屏产业基金,这个模式和长鑫存储就很像了。

第二大股东:Chipmore,就是台湾的颀邦科技

第三大股东:合肥芯片产业基金,这个基金也是目前合肥投资“芯屏器合”产业的主力基金,除了颀中封测之外,上面的睿力集成以及京东方、维信诺、彩虹显示、闻泰科技也是它的重要投资项目;

最后是中信证券等少数股东。今年公司陆续做了两次资本运作,一是引入了几个员工持股平台,包括合肥奕斯众志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三家,二是引入了包括中信证券在内的财务投资人。

一般而言,成长性公司做这样的资本动作,类比睿力集成和晶合集成,接下来会做什么,懂的都懂。公司官网也直接说了“已计划IPO”。

合肥产业投资的特点

从这个几个案例可以看出来,合肥在产业链的布局方面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制造业为先。在半导体领域,制造环节无疑是投资规模最大的(其他产业类似,硬件和制造环节投资相对较大),上游的芯片设计固然也非常重要,但相对来说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合肥相比北京上海的优势就不是很明显,而且对当地就业和GDP的带动肯定是偏小的。而且,由于半导体行业的特性,制造环节对产业的影响更加关键,一旦形成了完整的半导体制程,形成了系统的投资打发,对后续设计、封测乃至材料等的吸引力都会更强。

其次,甘愿当“财务投资人”。在这些项目中,合肥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全球寻找最优秀、最专业的合作伙伴,自己出资金,交给合适的团队来操盘整个项目的运营;当然,作为重要的出资人,相信合肥也会在重要的公司治理方面保留发言权,但具体的运营肯定是充分授权给团队的。

最后,充分借力资本市场。从这几个项目的资本运作历程和前景看,未来对接科创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本身科创板也是为这类卡脖子硬科技所专门设计的。我们之前都说合肥是最成功的“VC”,但往往只强调它早期风险投资的一面,但实际上在项目整体的资本规划、如何不失时机地进行外部融资,给项目以退出通道,形成自身投资资金的闭环与增值,合肥也做的不错。

在这里我也想批驳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合肥的产业发展是因为“上面有人”,这是一种典型的“阴谋论”,或者说“一步还原”之见。且不说中国城市之间在竞争优质项目上的激烈竞争,合肥相对于北上深的天然劣势;产业成功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完美配合才能实现的小概率事件,每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如果上面“有人”就能“命令”所有的竞争者退出、管理人员决策不失误、技术研发不失败、产品质量过关、客户心甘情愿持续买单、员工尽心尽力工作,那这样的命令“上面”恨不得多下几个。这种想法,与“命令”一个资质平平的学生考上清华有什么区别呢?

后记

最近搜狐城市对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刚的一篇采访中,专门谈到对合肥的发展战略的解读,曾教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早期的时候,在安徽省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有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以接受产业转移为主要目标的区域。当时在合肥开过一个论坛,我当时有个观点,接受产业转移,绝对不是接受或者绝对不是重点接受来自于江苏、浙江、上海的产业转移,而是接受全球的产业转移。”

从合肥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来看,确实是践行了这句话。半导体产业从短期看整个大陆都存在一些短板,长三角可能也没有可以转移过来的,而如何引进全球的产业转移就非常关键了。

当年孙金龙书记主政合肥时,有一次在招商顾问大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在这方面,合肥既不像省内的“两淮”或山西、内蒙那样,有丰富的煤炭等自然资源;也不像西安、北京、杭州那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不像桂林、黄山那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合肥发展靠什么?只有靠我们合肥人自己的脑袋瓜,以开明开放的胸怀,大力引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资金、资源、资本到合肥来发展。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7341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