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来了
9月4、5日迎来了“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周末,福州多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教学点空荡荡的,几乎没有学生和家长。
与此同时,福州不少家长的朋友圈被孩子下厨、游玩、参加才艺培训、体育休闲运动等照片刷屏。
“双减”之下,家长和学生们应该就此“躺平”吗?课后托管要不要参加?周末要怎么度过?如何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让孩子变得更幸福、更优秀?
1
什么样的孩子更幸福?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苏州市2020年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监测结果显示,学生感受到的对其学业的教学支持越充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同时,有着更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更强的内驱动机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
人际支持作为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也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有着更高人际支持水平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
监测建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特别是父亲要避免角色缺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多配合学校和老师,减少责备、发火、急躁等消极情绪,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做一些干扰孩子学习的事情。
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多对家长进行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2
什么样的孩子更优秀?
家长支持型行为多、干扰型行为少,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品质和心理健康更好;控制型行为和责备型行为的频次差异,反映到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不明显;家长责备型行为多,学生的焦虑感更强。
监测数据显示,母亲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陪伴者,父亲陪伴孩子学习的比例不足25%;相较于“祖辈”和“其他”,学习陪伴者为“母亲”或 “父亲”的学生,在学业成绩、学习品质、心理健康方面均更好。学业成绩得分高的学生,家长的支持型行为频次更高。
监测建议,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孩子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能。
学校方面,特别是小学阶段,要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调整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3
“双减”之下,家长和学生该怎么做?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
●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学生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合理安排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安排孩子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当然还应加强孩子的网络行为管理,正确引导,过程管理。
孩子时间增多了,做什么?
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让孩子在校完成作业,以及取消校外培训,都会进一步增加孩子的校外空余时间。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能和孩子一块做什么、家长不妨把时间还给孩子,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
●学习习惯的培养。预习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订正的习惯,积累的习惯等,多有助于孩子高效的学习,及时的查漏补缺。这些习惯需要的是相对集中、安静且固定的长时间段,有效的利用在家的时间,让孩子的时间更加充实、有效。
●基础习惯的培养。除了学习习惯,其实基础习惯也很重要,也是一点一滴养成的,有哪些习惯家长可以培养?阅读的习惯,阅读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阅读量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力;亲子共读等形式的阅读,不仅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更提升孩子的阅读表达能力。运动的习惯,结合学校体育课安排,回家后确保孩子每天运动半小时,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劳动的习惯,劳动技能与生活能力正相关;整理自己的房间、卫生的打扫、工具的使用、器具的维修等技能促进人的发展,价值观、责任感、独立能力培养。兴趣爱好的培养,培养孩子个人爱好,不仅能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更能够让孩子积极健康,自信阳光。
4
没了校外培训,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
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
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那么,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努力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学习方向和兴趣尤为重要。
5
有老师建议:只要有办法,就别托管!
对于没有老人帮忙,每天奔波于工作、家庭中的年轻父母,课后托管服务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表面上看,早上送进学校,中午有人管饭看孩子,晚上做完作业回家,回来只要洗洗睡觉,不用检查作业,家庭和谐,睡眠充足。免除了后顾之忧的年轻父母们更有精力投身工作中去,一切看上去那么完美。但也有老师建议家长们:只要有办法,请把孩子们接回家。
●在家里和在学校,孩子是同一个人吗?
事实上,许多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许多在老师眼里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家里也会经常耍点脾气,有些任性的表现。毕竟,学校里有公众规范约束,有校园行为准则约束,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会更高一些。一旦回到家里,孩子们都会放松下来,这时表现得更桀骜不驯一些,也是人之常情。真正内心强大的孩子是极少的,每个人都需要有可以放松、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亲子相处是需要亲自相处的
亲子是要有相处时间的,这个大家一定都认同。所以,但凡你能够安排得过来,请一定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那些明明有大把时间陪伴或者只要安排得当,完全可以自己带孩子却当了甩手掌柜的家长。也许,多出的时间最终只是火了棋牌室、费了充电宝,深了近视眼。
6
学习都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
相信不少同学都很纠结,怎么让学习不那么辛苦,又有好成绩?是不是找到兴趣就可以了?其实,真正的学习从来都是一件辛苦的事,全世界都一样!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从学习过程中培养树立长远目标和努力付出的优秀品质。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事
纵观身边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学习也是一样,谁不是一路考试拼搏上来的?谁小时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业,有时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这过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么快乐。
所以,学生快乐成长是正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一定是要辛苦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课外不需要复习,不需要刻苦学习。
●优秀成绩需经历无聊和辛苦
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可能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优秀学习成绩的取得,需要在别人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静下心来学习。他们首先有一个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努力付出,这个过程是谈不上快乐的。快乐是体现在学习的结果上,当他们取得优秀的成绩,辛苦的努力得到回报时,学习的快乐才会显现出来。
●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学生在上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小时候不努力学习,没有目标,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乐,长大后在工作过程中会变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所以,与其说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奋拼搏的精神,不如说是在培养我们自小树立起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优秀品质,让大家长大踏入社会后具备积极向上和努力付出的责任感。
●并非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
只要有兴趣,不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吗?兴趣也许是最好的老师,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动力,但这只是学习的起始动力。许多学生对很多方面都有兴趣,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以后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简单,他们并没有为这个兴趣而努力。
●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
部分同学在高度的学习压力下,学习很努力,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大家熟知的“书呆子”。然而,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和情商逆商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宝贵品质会伴随他们一生,这些都能让他们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呆瓜微课工作室、沈磊的班主任手记等)
编辑?/ 制作:罗菊熙
审核:庄亚界?林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7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