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会用满满的爱和耐心陪伴和呵护他,直到他慢慢长大。
但是,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大,却没有小时候的可爱和担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听从命令,开始反抗和反叛,这让很多父母感到身心疲惫,却找不到原因。他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们身上。我对你很好,给了你一切。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太让人心寒了。甚至有人觉得,算了,放弃吧,大号没用了,早点再练小号。
但是你真的能再练一次小号吗?
01
家里突然出现小弟弟,17岁少年离家出走
农历新年的第二天,17岁的刘斌正要从家里出门,这时外面响起了鞭炮声。我看见他叔叔的车停在门口,他妈妈抱着一个婴儿从车里出来。大家一脸喜气地说是他弟弟,要他抱孩子。突如其来的婴儿压倒了刘斌。他没有拥抱他,转身离开了。
没想到,妈妈悄悄生了个小弟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妈妈经常呆在我奶奶家,我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他每天都在我奶奶家吃饭。
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这件事,直到孩子突然出现在他眼前,他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自从弟弟出生后,他觉得父母越来越不关心他了。有时候,当他出去两三天,他的父母不会给他打电话,也不会给他打电话。
在家里,他每天吃东西,玩电脑和手机,和父母完全没有交流,也不觉得温暖。我对我的小弟弟感到一种莫名的敌意。
弟弟半岁时,刘斌上了去长沙的火车。他离家出走,试图用这种方式反抗父母。他兜里揣着300块钱在网吧呆了十几天。最后手里的钱花光了,朋友们帮了我,我饿着肚子坚持下来。
17岁的无助少年联系了爱人,希望记者能帮他解决与父母的矛盾。
当刘斌的母亲怀孕十个月的时候,没有人告诉过她一次。在所有家庭成员的眼中,刘斌并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他来说,似乎突然变得多余,真的很尴尬。更何况大家都觉得他不对,他父母也没问题。这个弟弟的突然出现对他来说并不意外,而是一种震撼。
刘斌会造反离家出走,这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他弟弟只是个导火索,里面肯定有很多秘密。
17岁的男孩,他能主动寻求帮助,这说明他还是想缓和与父母的关系,希望重新获得家的温暖。而他积极主动的做法,相当于找到了和父母沟通的钥匙,这一点已经超越了很多成年人。
02
母亲伤透了心,拒绝跟儿子沟通
记者把刘斌带回家。他的母亲是全职妈妈,父亲是卡车司机,常年跑来跑去。
陈琴的母亲把她半岁的儿子抱在怀里,当她看到她的大儿子时,她非常生气。她一见到他就开始责怪他。
陈琴觉得他的儿子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得到了祝福。他每天呆在家里,责怪父母对他不好。他知道怎么玩,整天无所事事。她必须照顾她的弟弟。她不可能一直管着他。其他年龄的孩子没有上学就出去工作了。
陈琴认为现在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照顾他的弟弟。至于刘斌,他已经长大了,应该照顾好自己。他以前不听他们的。
作为母亲,她无法理解儿子此时的心情。她认为儿子应该接受弟弟的出生,他应该理解父母的决定。当记者请陈琴和她的儿子好好谈谈时,她认为他们俩都没什么可说的,于是抱着孩子离开了。
看到母亲离开,刘斌沉默地坐着。他心里渴望母亲的照顾,但面对母亲时,他不敢远远地靠近他。在记者的引导下,刘斌主动找到了母亲。
当我儿子来的时候,我妈妈转过身来。
身就上了楼,她拒绝跟自己的儿子沟通。可见跟儿子的关系变成这样,她也是伤透了心。只是面对问题她选择了逃避。
在记者的努力劝说下,陈琴终于把门打开了。她说她知道儿子觉得生了弟弟就不要他了,但是怎么可能这样呢?都是自己生的。
而且儿子让他太寒心了,上学也不去上学,工作也不去工作,让他去学技术他也不去。
陈琴说,其实儿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刘斌小学时候也一直都是成绩名列前茅,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英语特别好,是学校的特长生。
但是从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变得不太好了,三天两头从学校跑出来,陈琴整天在学校守着也不行。上初中的时候,刘斌开始玩游戏、逃学、打架, 父母操碎了心,但是刘斌最后还是辍学了。
面对儿子这样的情况,他们心急如焚,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跟同学出去玩,整晚不回家,父亲不让他出去,父子俩还打架了。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们有了生二胎的想法了。
弟弟的出生看似对刘斌没有影响,可是他却夺走了父母更多关心和关注的目光,让他们之间的问题直接爆发出来了。
从孩子出现问题开始,陈琴和丈夫就没有去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付孩子表现出来的叛逆,这样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会让事情拖着无法解决,变得更加复杂。
相对儿子的积极主动,作为母亲却赌气逃避沟通,沉浸在自己的怒火里,虽然刘斌年纪小,也不善言辞,但是他表现出来的自我反省的能力,比他妈妈要强得多。
03
刘斌一次次地离家出走,让他的父亲心灰意冷
对于刘斌说的父母对自己不关心,出去几天也不会找他,父亲刘辉明有不同的说法,他说自己去长沙找过儿子很多次,而且还给儿子的朋友打过几次钱,让他们帮忙照顾儿子。他让记者不要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听到父亲的指责,刘斌头也不回地离开。在记者的劝说下,双方终于坐下来,准备好好聊一聊。
倔强的刘斌希望得到父母亲更多的关心,每一次父母对他的指责都让他崩溃,父子间的感情在一次次这样的交锋中消磨殆尽,如今见面他们却更像是陌生人。
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总是比较隐蔽,刘辉明性格急躁,可是对于儿子他也是煞费苦心,虽然儿子在外面,但是对儿子的行踪他一直暗中打听。刘斌一次次地离家出走,也让作为父亲的他心灰意冷。
刘辉明无奈地说,刘斌不止一次跟他们说要断绝关系,而且每天晚上不回家。他们坦言有了弟弟之后,确实对刘斌没有了以前的悉心照顾,他们认为儿子十七岁了,应该理解他们,所以他们生二胎的时候并没有跟儿子商量。
就在这时刘辉明看到了小儿子刘涛,他充满慈爱地过去跟小儿子打招呼,拉着孩子胖乎乎的小手一脸笑容。
现在粉粉嫩嫩的小儿子在他们眼里面怎么看都是可爱的。而大儿子浑身都是刺,让他们都很难受不舒服。
陈琴认为自己对刘斌并没有忽略,对他也挺好的。她跟刘斌说,你再这样不听话,淘气我就不管你了。
她想不明白,大人说的话他为什么不听呢?都是为了他好,没有打过他,也没有骂过他。如果他听话,他们也不会生这个弟弟。
她以为生下小儿子,刘斌应该会有所改变,可是她失望了。
用生二胎来迫使儿子做出改变,这不过是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新问题。直接让矛盾激发了出来。
父母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自己对孩子很好,但是孩子却总是感觉不到关心,他们不懂得表达,或者说表达了父母也不以为意。只能用行动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但是父母只看到表面的行为,而没有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简单粗暴地打骂教训了事。
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到了一定的时候,矛盾再一次爆发,孩子又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久而久之,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父母慢慢地失去了信任,不再紧张,孩子最后也受到了更重的伤害,觉得自己已经彻底被父母抛弃了。
04
想要什么都满足他,可是刘斌却还是以为他们不喜欢他
看着摇篮里的弟弟,刘斌没什么表情。记者开导他,你现在就是在跟弟弟吃醋,觉得有了弟弟,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可以把话说出来让他们知道。
摇篮里的弟弟望着刘斌一个劲地笑,母亲说弟弟跟刘斌小时候长得一模一样。
陈琴认为刘斌比弟弟大那么多,现在生个弟弟跟他完全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他也是那么小,自己一手带大的,也倾注了他们很多的心血,不可能不喜欢他。
他们什么都由着他来,想要什么都买,想买电脑买电脑,想买手机买手机,想要什么衣服鞋子都满足他,可是刘斌却还是以为他们不喜欢他。陈琴觉得都已经这样了,他们已经做到了极致,还要怎么样呢?
她强调刘斌已经快成年了,就算不上学也要去找个工作,不可能做父母的一直养着他。弟弟这么小,爸爸一个人挣钱也不容易。
相比物质的需求,孩子对亲人的关心、理解的需求更高,但是很多父母都跟刘斌的父母一样,他们一厢情愿地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然后又来埋怨孩子不知足,不懂得感恩。其实孩子可能就想要一个父母的拥抱。
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刘斌提出要离开家。听到儿子的话陈琴很激动,你去上你的班,弟弟对你有什么影响?天天都是做好饭下来,叫你下来吃衣服也帮你洗。
你跟父母脱离关系,你有什么本事能养活自己吗?人家读书都知道感恩,你知道感恩吗?你的书都白读了,陈琴发出一连串的质问。她把对儿子的关心用质问的方式表现出来,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抗拒。
父母总是习惯对小婴儿温柔,却忘了17岁的少年也是孩子,也需要他们的温柔呵护。
陈琴认为对儿子的好,就是照顾他的衣食住行,而这些只能说是在照顾他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孩子已经长大了,他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需要父母对他的肯定和精神上的亲近、关心。
作为父母能不能够理解他,能不能在某些事情上引导他。 在心理上进行交流,把经验传授给他,这些才是精神层面的关怀教育。
05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每天都是同样的事情在循环
刘斌觉得就是跟父母没有什么话题谈,他玩他的手机电脑,父亲开车,母亲带孩子,他们之间除了吃饭没有任何的交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每天都是同样的事情在循环。
他对于自己离家出走,父母没有去找他,耿耿于怀。他的心里还是期待父母能够去找他,这样他就能感受到他在他们心里面的分量。
一个17岁的孩子,明明期待着父母的关怀,可还是用最狠心的方式去刺激亲人,将他们都推得远远的。
他不知道要如何处理和父母间的关系,所有的叛逆和倔强,都是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
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要更多的照顾小婴儿,作为哥哥的刘斌也应该要无条件的照顾弟弟,可正是这样的理所当然,伤害了刘斌。
刘辉明和陈琴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不再是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懵懂少年,他需要被尊重,需要更多的沟通,而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沟通。
二胎的出生成为了刘斌和父母矛盾的导火索,倔强的孩子和固执的父母,就这样针尖对麦芒,都违心地伤害着彼此。为了打开刘斌的心结,记者带着刘斌见了心理医生。
06
面对心理医生,刘斌说出了埋藏在心里五年的秘密
他和他的小伙伴在六年级的时候跟隔壁班的同学产生矛盾,然后两个人跟对方的十个人打了一架。
当时学校让他在家反省三个月,但是他那时候已经临近毕业考试,他怕父母知道以后会生气,所以他在父母面前隐瞒了下来,依旧坚持白天上学,晚上下自习回家让他们以为他在正常上学。
就是从那以后,他开始厌学,抗拒跟父母沟通,直到刘斌发现有了弟弟。
当全家都欢天喜地的庆祝时,就是他最失落的时候,他认为弟弟的存在就是取代了父母对他的爱。他在长沙待了十几天,父母根本就不知道他过的是什么生活。觉得父母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关心他,爱护他了。
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刘斌说了他以后的打算。现在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他计划先跟父亲一起跑车,让父亲的心情好了以后,然后再跟父亲说,他想去读书学门技术。
在长沙这十几天的流浪生活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觉得要挣钱才行,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而想要赚到钱,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
当刘辉明第一次在记者口中得知儿子辍学的真实原因,他的脸上有些尴尬。这几年来只知道儿子叛逆,却从来没有了解过儿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原因,导致这些年与儿子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深。
最后,刘斌终于跟父母和好,他承诺跟着父亲一起去跑车,开学后去学一门技术。这个家庭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是后面还需要他们自己改变交流沟通的方法,少抱怨,多换位思考,敞开心扉多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解开心结。
“大号废了,练小号”,这句网络上的玩笑话,说出了多少父母的无奈。大号这么多年的心血,岂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李玫瑾教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其根源全部在父母身上。
刘斌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在学校发生了那么大的事,家长全然不知,这说明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只是在他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整整三个月装作每天上学,家长一点也没发现,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厌学。
作为父母不要总是端着长辈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互相尊重,平等的对话,接受对方的不完美,分享各自的开心和不开心,遇到事情先互相安慰,不要指责,找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去解决,我想家里的烦恼会少很多很多。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7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