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课堂最吸引学生(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注意

什么课堂最吸引学生(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注意一个孩子因为看电视耽误学习,老师在家访后直接把学生家里的电视机搬走!KIPP学校和家长签署协议——课后增加补习时间,假期也要补习。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每个孩子一个孩子因为看电视耽

一个孩子因为看电视耽误学习,老师在家访后直接把学生家里的电视机搬走!KIPP学校和家长签署协议——课后增加补习时间,假期也要补习。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每个孩子

一个孩子因为看电视耽误学习,老师在家访后直接把学生家里的电视机搬走!KIPP学校和家长签署协议——课后增加补习时间,假期也要补习。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每个孩子的未来!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表达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向学生传递信息——我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得更好。

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个梦想,想要做得更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这个梦想并且能够梦想成真。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表达你对学生的期望。

在此我们要提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教师,说这些学生是被他鉴定为很有潜力、天资聪慧的。教师对此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爱抚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因此,教师对学生热切的期望能够产生奇迹,教师因为相信学生能成功、能做得更好而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这都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的学生张新作业中的一个案例让人感慨。

初三时,我是一个“差班生”。那一年,学校生源特别好,需要从每个班抽出5名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当我茫然地抱着书本,走到新班级的门口,看到的是讲台上陌生的老师和下面抽泣的女生们。我顿时明白了,说是随机抽签,但新班级明显是学习不好以及经常违纪的学生的集合。瞬间我也哭了,因为觉得自己遭到了“暗算”。之后,很多同学要求换班,学校却以“公平”的名义压了下去,后来一个女生换走了,原因众人皆知,她爸爸是银行行长。这时,我明显感到班上本就不守纪律的同学又多了一分叛逆。

这个班可谓相当辉煌,一个学期换了三个班主任,班会由校长亲自来开。

代课老师也瞧不起这个班的同学,历史老师每次讲课前的第一句话总是“第一排的趴下继续睡觉,两边的和后面的说话不要让第三个人听到,第二排中间的四个同学,我们开始上课……”

不管别人怎么看不起这个班级,但是我们却很团结,因为我们被外界的压力“挤”在了一起。

半年来,一起被老师鄙视,一起被校长训话,一起面对别的班同学的不屑,我们就如同瘟疫一般,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最终因没有人愿意当班主任,这个班被迫解散。还是那个老套的方法,其他班班主任抽签,每人抽五个。如同我们哭着聚在了一起,这次我们又哭着散去,只是前后的感情大不一样。

后来,听一个同学说,我们班被拆散的时候,那些老师争相想要抽中我们班第二排的四位同学,比试看谁的运气好。我咧嘴一笑,虽然我是四位学生中的一个,但这笑中只是无奈与鄙夷。

在我和另外4位同学分到的那个班,第一堂课,我们还没从悲伤中缓过来,老师就开始提问我们了,我们没答上来,然后是一顿教训“你们那个班过来的学生自己不学,不要影响我们班……”我们只是冷眼看着,麻木地听着,因为早已经习惯。后来这个班的老师因为我的成绩不错,可以提高“他们班”的平均分,所以纷纷对我加以关照,对此我微笑面对,心中冷然识之。

这个学生算是幸运的,后来上了中国很好的大学,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但我们不敢想也不愿想,有多少学生因为这样的课堂而远离学习、远离学校、远离美好的未来。这个班学生的遭遇中最让人感到难过的是他们失去了老师的期望,他们也失去了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开始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努力。

学生为什么:认真地写作业,认真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更加努力,因为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曾经成功过,所以他们会为自己设立一个“标杆”,以此来要求自己。

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这在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经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教师永远不要忽视学生的努力,不要忽视他们取得的哪怕一点点的成功。

通过成功经验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具有迁移和泛化效应。

比如,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天赋被他人欣赏,有可能转化成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效能感;学生在物理方面的优势被肯定,这种自信有可能迁移到化学学习中。

根据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树立榜样进行“替代强化”,也是一个表达期望、设定高标准的有效的方法。

替代强化指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比如成语“见贤思齐”,就是替代强化的一种表现。

有一次我给幼儿园园长做培训,培训方要求每个学员都要提交一份作业。

我宣布这一任务时大部分园长都表示不太想写,即使写也可能是凑合的。我说没关系,你们以案例为基础,有则多写,无则少写。

第二天有13人交了作业,我逐一地和大家分享每一篇作业,每篇作业都进行详细点评,有三篇作业被作为重点推荐,我真诚地表达了我的赞赏。当天上课,就有一名园长交了作业,写得很认真、很好。她说看大家写得那么好,她的“斗志”也被激发了。

我给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上课,刚开始有些学生对课后作业也采取应付的态度,我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绝对不批评不认真的作业行为,而是分享、表扬写得认真的作业。学生们受到“榜样”的激励,他们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实力,甚至能做得更好,后来学生的作业大部分都写得很好。

北京二十二中教师孙维刚的学生中有55%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对北京一所生源中等的学校来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更重要的是,上顶尖大学只是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一部分,孙维刚对学生人品、个性的培养同样重视,取得的成就同样了不起。

听孙维刚的课,他可以从小学算术给学生讲到初中代数、高中代数,一直跑到高等数学的边上。他在数学课上融进了物理、历史、军事、哲学、交响乐、唐诗、天文知识。听这样的课,学生们哪里会烦?哪里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

讲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许多老师只选一种方法证明它是正确的即可。但在孙维刚的课上,他却“逼迫”孩子们想出24种证法。可以这样说,在孙维刚的课上,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解答和证明的。

孙维刚的数学课是“三无课”——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维刚从不回避升学率,更不回避能有多少人上清华、北大。他常常说,在现代社会里,大学是一定要上的,而且要上一流的大学。当学生的智力素质提高的时候,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将是必然的副产品。相反,把学习和中考、高考成绩拴在一起,又不肯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道路,便只能采取“题海”战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我想孙老师的课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效又有趣。

高效与有趣就像鸟的一双翅膀,对于优质课堂来说缺一不可。这就像一道做得好的菜,它首先得有营养,还得好吃。有营养不好吃的菜,顾客不会选择它,其营养自然无法被吸收;而好吃没营养的菜在某种意义上是欺骗了顾客,他们花了钱吃的却是对身体无益乃至有害的东西。

—————金榜希望颜值分割线—————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14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