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全国寒潮带来的“断崖式”降温,另一方面是煤炭期货价格在短期触底后小幅反弹,两相叠加再次引发社会对冬季能源供应的担忧。很多人认为能源消费高峰在冬春季,能源供应能否稳定在预期水平还不确定。此外,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冬季能源安全可能面临更大挑战。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去年冬季,受几次寒潮影响,多个省份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湖南、江西等地出现缺电。冬天,中国北方的气温低于正常水平。受经济平稳增长、供热用电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全国最大用电负荷将逐步增加,可能超过今年夏季和去年冬季的峰值。有分析认为,燃料供应安全和气候是影响今冬电力供需形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如果全国电力燃料供应持续紧张或出现长时间大范围寒冷天气,将导致很多地方电力供应紧张,部分省级电网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
其实不用过度紧张电压力。此前,部分地区出现“停电停电”的情况,深层次表现为缺电缺煤。一般来说,7天是电厂储煤可用天数的底线,12天是正常水平。经过努力,电厂的储煤量常年达到正常水平。据监测,11月5日,全国统一电厂存煤1.16亿吨,可用天数20天。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可储煤32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可储煤25天。这意味着电厂储存的煤炭远远高于目前的安全水平。
电厂储煤能否稳定在安全水平以上,关键在于煤炭供应。产量方面,随着煤矿核产能释放、建设煤矿逐步投产、临时停产煤矿复工复产,10月以来煤炭产量持续增长,最高日产量达1193万吨,创近年来历史新高。运输方面,燃煤铁路装车量保持在6万辆以上的历史高位,11月以来,燃煤铁路装车量同比增长35%以上。受此影响,电厂煤炭供应持续超耗,储煤量快速增长,重回往年同期高位。随着煤炭产量持续增加,储煤将进一步加快。
电力充足不足要看发电厂能否给“电”。发电是一个行业术语,指发电厂的输出功率。作为火电供应的重要燃料,今年动力煤价格一路上涨,电厂“亏钱越来越多”,导致部分电厂无法正常工作,高峰时近3亿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无法正常工作。发电装机容量充裕时,人为造成电力供应不足。随着近期煤炭现货价格大幅下跌,以及发电、供热企业煤源全面落实,中长期合同签约率基本实现全覆盖,电厂出力无忧。考虑到今冬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4亿千瓦左右,峰值发电量可超过12亿千瓦,全国最大发电量完全可以保证最高电力负荷需求。
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价格暴涨至历史新高,天然气成为今冬能源供应的重点。截至目前,我国已实施供暖季天然气资源1700多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以上。从储量来看,主要地下储气库已基本完成注气,形成了超过百万吨级的储气能力
当然,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入冬后,由于实时天气变化,能源需求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发电侧的光伏、风电可能因天气原因无法出力。相关部门和地区需要研究能源供应和灵活的生产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雨雪冰冻天气影响运输时,需制定电力调度、煤炭互助计划,必要时为库存紧急、铁路运输受限的电厂开通汽车运输绿色通道。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坚持民生优先,科学制定有序用能计划,坚决实行“停电不拉闸”、“民用不限电”,确保能源供应平稳运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王祎晨)
来源:经济日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