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非阳光嘴’一定不能碰。这是底线。”做了多年基金经纪人的王鼎(化名)在谈到最近在热搜上发布的“上市公司存款失踪案”时,非常肯定地说。
王鼎的“非阳光洞”是储蓄圈的行话,是指借款人和出资人通过银行员工等中介机构,将民间资本流通打包成存款,然后通过伪造文件等方式,将“存款”转出银行正常贷款渠道,流出给相关借款人的违法行为。
所谓“阳光洞”,就是银行基于冲动和存贷比“释放”的存储需求。
事实上,“阳光洞”和“非阳光洞”都被监管部门禁止。其中“非阳光洞”的影响更甚。“它的资金有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成本通常异常高,很难按时归还。”在王鼎看来,部分上市公司存款缺失的高概率与“非阳光洞”有关。
“经纪人”的活跃资金是几千万美元。
“阳光嘴”资金的供需匹配非常迅速。11月8日,经纪人肖江刚把“口子信息”发给暗访仅几分钟的记者《证券日报》,然后告诉他交易已经“出”(关)了。
在潜伏在记者中间的“掮客”中,如上述收集存储的信息是以滚动的方式,不分昼夜地发布的。该信息涉及的资金金额从100万元到70亿元不等,常见的有几千万元,都配合“贴息”吸引客户。
“福建某大型国有银行岗位数1亿,11月8日-12月1日,有钱来”3354翻译记者收到的这条“口信”,即“福建某大型国有银行某分行近期需引入1亿元额度的存款基金,11月8日存入银行,12月1日即可取出或转出”。
经纪人通常不会公开公布“折扣”价格,而是需要有兴趣的人私下聊聊。例如,针对“11月9日至11月16日,某银行需要600万元”的问题,肖江告诉记者,这一需求额外的日折扣为0.88/万(相当于3.2%的年化利率)。
“我手里的另一家银行1000万元的开盘价已经到了万分之1.4,资金需要从11月10日留到11月11日。利息折扣相当于5.11%的年化利率,一日通知存款本身的利率为0.55%。”小江说,“现在的折现率不如三季度末,但三季度末可能会更高。”仿佛看到了记者对资金安全的担忧,肖强强调“资金绝对安全,大银行没什么好担心的。”
记者注意到,这些“洞”的供需匹配不仅快速高效,而且单笔总和普遍相当高。一位与记者沟通的经纪人在11月9日和10日分别在朋友圈展示了两张5000万元和3000万元的“业务代金券”。
“非阳光口”风险高的券商大多不敢碰。
以上提到的存款都是“阳光开口”,而很多券商眼中的“非阳光开口”,都是以存款、存款等真实需求为幌子的“冒险行为”。
“现在的中介普遍不敢操作‘非阳光开口’。因为它的本金有损失的风险,一旦出了问题,大家都会受到牵连。”王鼎介绍。
经纪人担心的是“被牵连”进监狱。2020年,一家上市公司在6年后追回了“失踪”的存款,涉案银行分行行长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券商告诉记者不要碰“非阳光口”,也有个别人士透露自己手里有非阳光渠道,但他们在行动上非常谨慎。
据记者了解,在“非阳光口”中,出资人往往需要签署“四不承诺”,即不提前支取、不网银、不挂失、不转账,这不仅为“存款”无意识转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而且在实践中,“存款转移”往往需要借款人、银行内部人士、经纪人等
专家被规定禁止:折扣存款不能碰。
其实“阳光洞”和“非阳光洞”都是被监管严厉打击的,并不在“阳光”之下。
2020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预防银行业保险业从业人员金融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基金经纪人活动”;同年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员工参与民间借贷或非法集资、充当基金经纪人、与客户不当兑换资金等。”应该得到纠正和问责。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阳光折扣违反法律法规,扰乱金融秩序,但储户的存款概率是安全的。相比之下,“非阳光折扣”就更残酷了。货币经纪人通过银行内部人员将存款从存款人即出资人转移到一些急需资金的企业。对于能接受这么高折扣的企业来说,大部分资金链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存款能按时归还,那就是侥幸,有些几乎是欺诈。
董希淼认为,一些银行不惜一切代价存钱,这是高利率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银行基层机构管理不严、内控基础薄弱,少数员工为了利益与基金经纪人内外勾结,为诈骗犯罪提供便利,侵害存款人权益。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要碰打折存款。高利润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只会下冰雹。
来源:证券日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