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戳右上方加!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460字,阅读仅需3分钟~
北京琉璃河西周大墓M1193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村,是一座有着四条“墓道”的大墓。椁室东南部出土的铜盉和铜罍各铸有43字长篇铭文,在这一地区同时代考古发掘中属于首次发现。铭文中记载了周初分封燕国的有关史实,被学者称为自琉璃河遗址发掘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的铜盉与铜罍铭文内容相同,记载了周王褒奖太保并“令克侯于燕”,克于是治理燕地平定叛乱,“用作宝尊彝”的事迹。二器为克所作,故学界通称之为克盉、克罍。
其中,克盉高27、长25.7、宽16、口径14.4厘米。盉是古代盛水或盛酒的器物,用以温酒或调和酒的浓淡,一般前有长流,后有鋬和盖。此件出土盉器上有圆形顶盖,盖上有一半环型钮,盖沿处亦有一小半环状钮与鋬以链相连,侈口、方唇、直颈,管状流,兽首形鋬,鼓腹,略分裆,裆底近平,下接四个圆柱形足。盉盖和颈部装饰四组对称的以云雷纹为底的凤鸟形纹,盖顶部钮上饰有一对凸出的双目和兽角组成的兽面纹,流上为山形云纹,鋬做兽首状,有目与角。铭文位于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两处铭文内容相同。
克罍通高33、耳间距27.2、口径14.2、底径14.2、腹径21.7厘米。罍在古代亦为酒器,流行于商到西周。此罍弇口、平沿、方唇、短颈、圆肩,有半圆形顶盖,盖上有一凸出圆形捉手,肩部两侧有兽首状耳,耳上各有圆形衔环,腹部下收,有一兽首形鼻,圈足外撇。器物颈部有两圈外凸弦纹,罍盖与肩部各装饰涡纹4个及6个,腹部有一圈内凹弦纹。铭文位于盖内与器口沿内部,两处铭文内容一致。
由造型及纹饰的风格特点可判断两器具有周初器物基本特征,应为西周成、康时期铸造的器物。结合克盉、克罍铭文内容与史料记载,召公受封燕地不会早于武王,至迟不晚于康王,器物纹饰风格与铭文时间是吻合的。
两器铭文释读
克盉、克罍两器所铸铭文文字内容完全相同,都是43字,位置均位于器物盖内及口沿内侧。自考古报告发表以来,对这段铭文的解读,包括著名学者李学勤、赵光贤、杜松、张亚初、殷玮璋等在内的学界众说纷纭,近年来除对铭文中个别文字的识别训诂仍存有疑点,整体上渐趋统一。
铭文记载,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元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六支部族(即授民授土),燕侯制作了克盉、克罍来纪念这一事件。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召公封燕,以元子就封等史实。
克盉、克罍铭文中记述的召公封燕之事是继太公封齐、周公子伯禽封鲁后第三位重要人物的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代封于鲁是史书明确记载的,随着近年考古发掘和出土青铜器等证据也证实了《史记》与《诗经》中的记载。而《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关于召公的记载相对较少,封燕一事也只用一句“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带过。《鲁周公世家》中有关伯禽、太公受封后报政于周公的记载,未提及召公受封燕地后报政之事,这对于同时受封的三公来说,未免有些不合常理。有后人据此推测召公虽受封燕但并未就封,实际上是长子到燕为首代燕侯。
克盉、克罍的出土从考古学上证实了史书的记载和后人推断的正确性,确定了第一代燕侯为“克”,周王为褒奖召公而分封其长子为燕侯,特做克盉、克罍两器以纪念这次册封。
在克器出土前,学者普遍认为1974年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堇鼎铭文中记载的燕侯是周初燕国第一代燕侯,这位燕侯曾派官员“堇”到宗周给太保敬送食物,堇受到太保赐贝,于是做了大子癸煮菜用的宝鼎以纪念这次朝见活动。克盉、克罍的年代明显早于堇鼎,故而现在一般认为克是第一代燕侯,堇鼎中所记燕侯为克的继任者。同时明确了召公封燕其长子就封的史实,填补了史书中对于燕惠侯上九世无记载的空白,对探索西周前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收藏家》杂志作者:王丹青 2019年1月刊《燕国燕地与燕侯—从首都博物馆藏克盉克罍说起》(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