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河南的地位自然很高。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中,河南人士的身影非常之多。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进入到现代却被人们所忽视。
网上还有好事者,编出关于河南的顺口溜、讥讽河南人偷井盖的事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河南人如今的风评恶意大于善意。
为什么会对河南人出现恶意,或许同这个省份本身的特殊性有关。
河南在历史上的地位太过重要,导致许多人对于河南心生羡慕和嫉妒之情。正是因为这份嫉妒和羡慕,再加上河南的经济在现代来看,看上去并没有太过显著的成就。所以才会有人借此机会,调侃河南、“抹黑”河南。将时间退回千年之前,那时的河南远非今日能比。
河南古称豫州,又被称作为“中州”。地方诸侯的文书表述词当中,都会明确将河南称之为“中国”。
在中国的版图上,我们能够看到河南正好处在中心地带,自身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八千多年前,便已经有人开始定居在河南从事农业。中古最早的国家雏形,便是在河南诞生。
从夏朝定都偃师开始,中央王朝都会不自觉地选中河南城市作为王城。上千年的历史当中,共计有20多个王朝先后在河南境内建都。
这些王朝选择河南,实际上的原因非常简单。河南有肥沃的土地、数量众多的人口。在农业社会当中,土地和人口决定一个省份发展的上限。正好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恰好被河南一省所囊括。
河南真正意义上,开始影响中国全盘变化,还需要追溯到春秋时代。虽说在古代历史的定义上,三晋一直被认为是山西的故地。但是如果翻开地图便会发现,韩赵两国的都城,其实都设在河南。
韩国都城设在河南新郑,而魏国则在河南开封。其实,三晋虽属山西之名。但是在历史上山西和河南,还是颇有渊源。
河南对于中国的影响,在于对于时代格局的改变。河南第一次展现实力,便是因为晋国。
晋国在春秋时代,可谓是一手遮天。晋国在冀城曲沃内战,齐桓会盟才得以确立;楚王问鼎中原,晋国内部六卿内斗;吴越春秋争霸,晋国六家各自为战。
只有晋国无端内斗,才有他国的出头之日。一旦晋国恢复实力,春秋时代他国便难有机会再谋争霸。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魏文侯率领三晋讨伐。三晋强军一出,秦、齐二国毫无招架之力。魏文侯让晋国的实力达到顶峰,但同时也让三晋之地难图霸业。
魏文侯分三晋之后,韩赵魏三家正式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三家分立,对于三晋之地而言有着非常大的消耗。一个统一完整的三晋,才有实力在九州上争霸。
三晋分家之后,中国正式从争霸时代正式跨入战乱时期。古代史官把三晋分家选择为时代变更的节点,从中也能够看出河南的影响力。
三晋分家之后,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利好消息。秦国之所以在春秋时代,大部分时间难以有出头之日,原因便是因为有晋国的压制。秦国渴望东出,但是必须要跨过晋国这座大山。
晋国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对于地处西北蛮荒之地的秦国来说,战胜这样的对手可望不可及。
三晋分家,使得河南和山西一带的土地上,不再有统一的政权。三晋要想制衡秦国,必须要放下内斗的心思和想法,全身心地相信对方才有机会压制秦国。但显然,政权林立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但晋国对于后世的影响,依旧没有因此减弱。秦孝公变法、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实际上都是依照魏文侯改制变法的内容为蓝本,做出的延展性设计。
三晋在政权势力上,不再具有左右历史的作用,但是思想和人才依旧在影响整个中国的格局变化。
战国时代到来,一个属于河南人的时代正式确立。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群体,备受各国王侯将相的——士人。士人不以故土建设为己任,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奔走。这群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同时具备非常不俗的才能。
谈起战国名士,商鞅、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名字绝对不会被忘记。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河南人。
河南对于战国时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以庄子、墨子为首的思想家,对于古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传播,让中国进入第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百家争鸣;
另一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李斯、韩非子、商鞅等人皆出自河南,为秦国开拓疆土,实现全国统一立下赫赫功劳。
思想和政治的影响力,体现出河南在古代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能够养育出如此多的人才,还是同当地的发展有关。
无论是思想家、政治家,要想能够钻研学术、搞政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经济实力强劲,才有思想文化开放的氛围。两者相辅相连,才能最后造就战国时代士人人才井喷的情况。
但是为何河南士人,均出现不仕三晋的情况,转而更多选择为秦国出谋划策。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三晋分家之后年年征战不休。
战争对于河南来说,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使得这里的老百姓没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农业产量无法进一步提高。动乱、战争,让河南本土政权无法受到本土士人的青睐。
河南兴旺,主要还是受地形因素所影响。河南的地形以盆地、平原为主。在长城以南地区,河南省得天独厚占据超过九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这就使得河南有机会、有能力,成为超大型粮仓,成为农耕文明发祥的中心。
但是这份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让旁人格外眼馋。毕竟没有人会不想拥有超大型粮仓,在古代有粮食才能够在战争当中有更高的容错率。
战国时代,三晋因为战乱退出一统的候选名单。来到三国,河南便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得以展现出强劲的实力。
早期三国,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地方上最强的诸侯势力,便是因为能够稳住河南的安定。袁绍过早地退出历史舞台,使得在北方没有直接能够威胁到河南的隐患。
河南在历经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成功为曹魏拿下征服天下的资本。
首先是粮食,河南平原地区粮食产量高,社会环境好。由于北方无战事,所以河南得以专心发展。再加上曹魏力推屯田制,更是让这里的粮食产量积累达到巅峰水准。即便是赤壁之战,曹魏损失极大的实力,但依旧无法伤及曹魏根基。
东吴、蜀汉两家即便合力,也无法让曹魏从根本上垮台。河南的农业,让曹魏有多次战略试错的机会。而曹魏也在这个时候,已经展现出自己的第二大优势——人才储备。
三国时代最为知名的官僚团体,便是河南颍川世家。经过东汉两百多年的蛰伏,河南已经形成多股实力强劲的地方世家大族势力。
这些势力,成为各家诸侯争夺的关键。在古代,优秀的人才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颍川世族分为四大家族:荀氏、陈氏、钟氏、韩氏。
这四大家族自东汉以来,来往便颇为密切,时常会有通婚联姻的情况。进入到三国时代,颍川四个家族都为曹魏贡献出不少人才。颍川士族,成为曹魏三帝都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势力。
荀彧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荀攸的十二奇策为曹魏征战奠定良好基础、陈群为曹魏拿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颍川世族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中古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他们很好地将东汉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病和恶俗得以抑制,并且保证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基本稳定。
此外除去颍川世族之外,还有司马家、诸葛家等世族,也为三国各大势力贡献出不少的人才。
曾经有一种戏言,称三国实际上是河南世族的一盘政治游戏,河南世族才是背后的主要操盘手。
虽说戏言说法有些不严谨,但也能够体现出河南士人的影响力,在三国时代得天独厚的优势性地位。
不过为何进入南北朝时代,河南世族无法左右历史政局?实际原因还是非常简单,因为河南此时又一次陷入战乱。由于异族入侵、再加上中原王朝实力羸弱,导致河南地区处在衰败的情况。
战火消耗掉此前魏晋时代,河南世族苦心孤诣创造的宝贵财富。也让当地老百姓不得不放弃祖业,荒废良田、背井离乡选择南迁发展。
任何一个地区,如若饱受战乱之苦,便很难真正意义上得到良好发展。河南的情况同样如此,由于每逢改朝换代,军事领袖和王侯将相都选在河南作为战场。使得这一时期的河南,经济水平一直提不上速。久而久之,战乱之后人们都养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南下避难。更是导致河南地区的人才,难以再出现体系化发展的情况。
时间来到明朝,此时不仅仅只是河南,北方都出现明显衰颓的现象。人才不见踪迹,就连科举考试都难有上榜的机会。
朱元璋执政时期,明朝爆发传奇大案——春夏榜案。明洪武三十年,春榜名单上51位录者皆为南方人,北方未见一人。后朱元璋大发雷霆,亲自策问考官,改科举制为南北朝。
春秋榜案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北方的教育和经济,已经非常衰退。战乱对河南造成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也正是从这时起,在社会上出现一些对于河南不友善的讨论。
经济滞后,自然而然会让一些人产生区别对待的眼光。虽说河南出现一定的衰落迹象。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河南的根基依旧稳固。
每次在战乱当中,河南都是被重点盯上的对象。但是与此同时,河南依旧有惊人的恢复力。虽说在中古后期,出现多次衰落的迹象。但是有一定的发展之后,河南便会展现出实力。
明清时期,全国进入稳步恢复阶段之后,河南再次凭借地理优势拿出不俗实力。由于有大量城邦,再加上水陆交通非常发达,让这里涌现出一大批富商。河南的整体实力依旧得以保存,虽说落后于江南,但却保持着相对较好的势头。
如今的河南,实际上并没有大家设想中那样不堪。在中国经济实力排行榜上,河南在四大沿海省份之后位居第五名。
对于一个内地省份来说,能够获得如此成就已经非常惊人。并且河南由于地形优势,国家特别对河南省经济中心作出调整,提出优先发展农业的思路。如今的河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根据河南省粮食年产量统计,占世界总产量的1/52。
这意味着,河南每年要投入粮食生产的精力非常之多。
每年河南还要向外调出200亿斤粮食,而这些粮食的主要输出地,正是南方经济强省——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这些省份的粮食生产,很大一部分都需要仰仗河南的输送支撑。
除此之外,河南的重工业任务担子也非常重。郑州作为中部地区头号工业城市,虽说经济实力上看着非常强劲,但背后要付出的环境代价依旧非常大。
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河南继续为延续中华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前为中华文明开化奠定基础,如今为现代化中国事业任劳任怨服务。如此来看,河南人民确实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