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
唐朝时期盛行于中国的昆仑奴究竟是怎么来的?
出色的回答:
当我看到《昆仑奴》的时候,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大明宫词》中昆仑奴的面具,太平公主和薛绍中的爱情信物。
太平和韦伯斯特在元节离开大明宫,在城西长安城做了一次穿梭之旅,来到一个卖口罩的摊位前。
太平:这是什么口罩?比如黑锅底,鼻子那么宽.
摊主:不知道,公子。叫昆仑奴面具。海盗王世杰,刚从海那边回来,卖了一批昆仑奴。他们像牛一样强壮,长得更高,但他们温柔而勤劳。他们一到长安城,就被贵族豪门瓜分。如今,带着两个昆仑奴保镖上街是贵族老爷们最时髦的事了!小姐,为什么不在节日期间买两个口罩来赶时髦呢?
太平玉镯与摊主换了两个昆仑奴面具。
在喜庆的人群中,太平和韦氏互不相让,满街都是戴着各种面具的人。太平揭开昆仑奴面具时,与薛绍实现了最经典、最迷人的“初遇”。我曾经觉得这一幕很美。
薛绍:你是不是认错人了?你在找人吗?
太平:我找昆仑奴。
薛绍:我不是昆仑奴。昆仑奴只是一个面具。通常面具下的脸是不一样的。
脸黑如锅底,鼻子宽,身壮如牛,身高较高,性情温和,踏实肯干,是名门子弟的保镖,在大唐也曾是时髦人物.这是我对“昆仑奴”的第一印象。
但是,当时我对“昆仑奴”有很多疑问?不同于中国人的肤色和体貌,海外背景和奴隶身份,昆仑奴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他们是如何作为奴隶远涉大唐的?
黑人?
03010卷197《旧唐书》云3360“来自林逸南部,都是卷发黑身,通称昆仑。”
《南蛮传》卷482引《太平广记》云:“田皇帝命朱宽正留在敌国,而他也得到了数千男女和杂货。身材矮小,像昆仑。”
03010卷339 《朝野金载》云:“太平兴国第二年,送贡品,其随从黑眼黑,故称昆仑奴。”
宋代朱或卷二《文献通考》,名曰:“广州富户多兽鬼,力大无比,可负百斤。昆仑奴。”
苏讴歌昆仑奴诗云:“耳如两勺。”(卷《大食》,卷175,引自《萍州可谈》)
卷曲的头发,黑色的身体,深邃的眼睛,像勺子一样有力的耳朵。
唯一与《太平广记》所述有较大差异的昆仑奴史料记载是短身。
面对这种描述,我们本能地将昆仑奴隶与非洲黑人联系在一起。他们真的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吗?
学术界对昆仑奴从何而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昆仑奴是南洋黑人,另一种认为是非洲黑人,还有一种认为既是南洋黑人又是非洲黑人。
日本学者桑园鹭藏《开天传信记苏颁》认为,昆仑奴主要是南海的黑人。吴《大明宫词》认为“昆仑是黑的,即马来族的一个专门名词,指的是一头卷发,身体黑黑的一个种族。大多数西方学者倾向于说南洋的黑人。1911年,夏德和柔克义指出,名“昆仑奴”.大多是马来人或来自马来半岛和南部岛屿的黑人。”美国学者谢弗《隋唐时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认为,“昆仑奴”是从印度引进的奴隶,是最广义的马来人。
张轩《昆仑奴考》指出,“昆仑之国也可以是非洲,毋庸置疑。”胡、等人认为,汉代奴隶的起源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昆仑奴隶。汉朝的奴隶是印尼的土著人,唐朝的奴隶来自非洲。
李继平《唐代的外来文明》认为唐宋文献中的“昆仑”一词并非指中国古代西域的昆仑山,而是外文译名,它指的是“南海上的昆仑山或马达加斯加上的
常识告诉我们,黑人来自非洲,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根据肤色分为四大种族:白色、黄色、棕色和黑色。
古代人类在非洲大裂谷附近形成,然后开始向外迁徙。第一个与主流人类移民区分开的是基于A和B基因的黑人,这是今天非洲黑人的一大部分。
黑人分化后没多久,基于C和D基因的棕色人种也从主流人类移民中分化出来。
d为棕色基因,即Negrito短黑色基因。
尼格利托人在外貌上与非洲俾格米人相似,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然而,基因测试研究的结果表明,尼格利托人在早期与亚洲人分裂,与黑人疏远。尼格利托人与非洲人的相似是由于他们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赤道环境是他们外貌特征的重要原因。
所以,黑脸、卷发不是黑人的“专利”。
03010卷199《昆仑与昆仑奴考》记载:“从林逸南部来的,都是卷发黑身,通称昆仑。”"真腊国,位于林逸西北部,隶属于阜南、昆仑等地."
03010卷222 《唐代昆仑奴考》记录:”、宋在南海.其臣名为布劳恩索兰,昆仑帝也,昆仑伯和,昆仑布尔迪索干和古龙。古龙,昆仑的声音就在我耳边。”还有一个关于大小昆仑部的记载:“从陈密到崇朗,有一个小昆仑部,那里的王的名字越来越为人所知,风俗与陈密相同。”从崇朗到鲁豫,有大昆仑王国,王明李思博鳌南多山南。"
“绝伦果”可能是马来语克林的音译,起源于梵语克林加语(Kalingga),意为“和谐与优雅”。克林加是古印度的部落名称,位于今天。
奥里萨地区。传说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入侵羯陵伽,引起羯陵伽人向海外移民,此处昆仑人应专指南海尼格利陀人。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昆仑,亦曰骨论,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服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祇、突弥、骨堂、阁蔑等,皆鄙贱人也。” 又说:“昆仑诸国,阁茂为大。”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八:“扶南,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多姓古龙,讯耆老言:昆仑无姓氏,(古龙)乃昆仑之讹。”这个“古龙”(昆仑)是孟-高棉语各族管理阶层的别称。该词在《隋书·帝纪》中也被译作“真腊”。显然,“阁茂”、“真腊”都是高棉语kamara或khmara的不同音译;故这里的“昆仑国”应当是kamara。高棉语语族分布于南海地区,位置上与尼格利陀人分布区域相符。
所以,根据历史文献中对于昆仑诸国的记载,昆仑奴应该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南海诸国的棕种人尼格利陀人。他们在肤色外表上十分接近黑种人。
但是,昆仑奴中确实不乏非洲黑种人。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Komr Zanj)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Komr Zanj由阿拉伯语Komr(月亮)+ 波斯语Zangi(黑人)构成。
Komr(音译昆仑)作为地名指的是非洲东岸之马达加斯加。僧祇、层期(Zanj),即非洲东岸之桑给巴尔(Zanzibar)。
这些人大多数是被阿拉伯人贩运到唐朝的。因北魏,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称“黑”为昆仑,所以时人也将这些来自非洲黑奴称为昆仑奴。甚至贩卖他们的阿拉伯人也被称为昆仑人。
《新唐书·吐蕃传》:“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故所谓昆仑者也。”可见唐代以前曾把昆仑山称为紫山。紫近于黑。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认为:“考昆仑者,…为胡语喀喇之转音,犹言黑也。”肖兵也承认:“‘昆仑’一词与kara或kala(黑)的发声最为近似,kara一语又为中国西北、西南方许多民族乃至中亚、南亚某些民族所通用,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有人以‘黑水’(喀喇水)所自出的昆仑山为‘黑山’(《楚辞与神话》)。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
北魏人贾锵家财千金,有奴善别水。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香味奇妙(窦萍《酒谱》、《酉阳杂俎·酒食》)。
茄子因呈紫黑色,隋炀帝大业年末,改称茄子是“昆仑紫瓜”(见《本草纲目》、《杜宝拾遗录》、《芝田录》)
种甘蔗因色赤紫得名昆仑蔗(《通志·昆虫草木略》)
《晋书·李太后传》:“时后初为宫人,在织坊中,长而黑,宫人谓之昆仑。相者惊曰:‘贵人也!’遂生孝武帝。”
《新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彦超黑色胡髯,号阎昆仑。”
北魏、隋唐王室、慕容彦超都具有鲜卑血统,所以其语言中有阿尔泰语词汇是不奇怪的。
所以唐人也以“昆仑”代指黑色,我甚至怀疑,新旧唐书中出现的“昆仑”诸国甚至可能是因为其人肤色为黑色的外貌特征,而被冠以“昆仑”之名的。同样,由于外貌特征上的相似度,无论是从南海诸国来的黑人,还是非洲来的黑人,都被唐人称为了“昆仑奴”。
来源
昆仑奴到大唐为奴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战争掠夺
隋唐之际,甚至早在汉魏六朝时期,中国与昆仑诸国之间爆发过规模不等的战争行为。《水经注》卷三六云:“交州刺史以兵讨林邑,败之,追击至于昆仑。”
《旧唐书》卷一八四《杨思歇传》云:“开元初,安南首领梅玄成叛,自称“黑帝”,与林邑、真腊国通谋,陷安南府,诏思助将兵讨之。”
昆仑人也有为寇之习,侵扰周边国家,《大越史记》、《钦定越史记通鉴纲目》记七六七年的海寇事:“海寇来自昆仑、门阁婆。”
唐朝有将战争俘虏当作奴隶的习俗,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代昆仑奴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在与昆仑诸国、诸部落作战时所缴获的俘虏。
二、进贡、赠送
进贡、赠送也是昆仑奴来到中国的途径之一。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云:“室利佛逝……咸亨至开元间,数遗使者朝……又献侏儒、僧祇女各二及歌舞。”诃陵国曾两次向唐朝进贡僧祇,《新唐书》卷二二二记载:“元和八年,(诃陵)献僧祇奴四、五色鹦鹉、频伽鸟等。”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云:”(元和)十三年,(诃陵)遣使进僧祇女二人、鹦鹉、砒帽及生犀等。”从史书记载来看,唐朝接受进贡的黑奴的数量不多,进贡的次数也有限,所以通过进贡而到中国为奴的昆仑奴数目不会很大。
三、人口贩卖
大多数的昆仑奴主要经由阿拉伯国家转卖到中国。
《刘氏耳目记·墨君和》篇云:(墨君和)母怀妊之时,曾梦胡僧携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与尔为子,他日必大得力。”
胡僧主要指来自阿拉伯及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僧人,就唐代而言,胡僧中以阿拉伯人为最多。墨君和(人称墨昆仑)母亲梦见胡僧携子而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馈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之中,昆仑奴是由阿拉伯僧人或商人转卖到中国的。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条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赵汝适《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云:“昆仑层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虬发。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甚厚。”
《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云:“番官勇猛,与东边贼国为姻。彼以省亲为名,番舶多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为奇货,每人换金二两或三两。……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剪发跳足。”《诸蕃志》卷上《占城》条云:“买人为奴婢,每一男子,瓷金三两,准香货酬之。”《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佛罗安条云:“外国贼舟……多就是港口抢劫本地人往别国卖,每一人鬻金四两或五两。”
这里文献记述了昆仑国海岛的“野人”被人以食物诱擒,转卖与大食国作奴隶,可以得知买卖的人口数目很大--“动以千万”,而昆仑奴的价钱却较低,一般为2至5两黄金。
所以昆仑奴来到大唐的途径,应该主要还是被通过各种诱捕、掳掠的方式辗转贩卖而来。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时从事贩卖“昆仑奴”贸易的人究竟是些什么人?比如“大海盗王世杰”(可惜历史上似乎并无此人),我想这个人群应该会带给我们研究昆仑奴的更多视角。
可参考:
程国斌《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文
唐善纯《古今中外传说中的昆仑山》文
其他网友观点
昆仑奴,是古代对于黑人的叫法,“昆仑”在古代就是脸色黑的意思。其实昆仑奴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昆仑奴力气大,很能干,又比国内的仆人便宜,所以十分流行。
《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而林邑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我们来看一下林邑以南是哪里,应该是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等地,这里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在唐朝,向中国输出大量奴隶。
北宋时期的朱彧在《萍洲可谈》说:“广中富人多蓄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这种说法,正是因为尼格利陀人深谙水性的原因,鬼奴则指的就是黑人奴隶,由此看来,黑人多是来源于以上这些地区的。
就连印度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越南等地,从公元3世纪就有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因为唐朝贵族很有钱,所以昆仑奴主要销往长安,而当时长安贵族对于这些黑人感到十分稀奇,所以便越来越盛行。
其他网友观点
唐朝贩卖黑人“昆仑奴”,对中国人的血统有何影响?为何没有在中国形成黑人种群?这些人的后代情况?这其中有何玄妙?
一、中国古代就有贩卖外国人口,包括贩卖黑人的情况。
贩卖人口的事,现在说起来很不光彩。但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贩卖外国人口的现象。
其实,早在美国贩卖黑奴之前,中国唐朝就已经从国外贩卖昆仑奴到国内作为奴仆。而这些人中,有不少就是黑人,而且人还不少。
我们应当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一历史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唐朝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发达的国家,而古代的人们,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局限,并没有形成那么多的人权意识,所以就产生了从别国把人口贩卖到本国来做奴仆的现象。
那么这件事就非常奇怪。大家都知道:美国贩卖黑人,到现在美国已经形成了黑色的人种,并且现在美国的种族歧视并没有消除。而我国唐朝贩卖黑人,却并没有在我国形成黑色人的种群。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二、国际化的大都市。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国家。在中国古代的唐朝,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这两个大都市里,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大街上经常会出现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满大街的溜达,"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这就是所谓的“唐朝三宝”。
需要说明的是:种族歧视不仅现在有,在中国古代的唐朝也有。作为贩卖人口而来的“昆仑奴,新罗婢”,在唐朝其实是受歧视的。
种族歧视当然要坚决反对,但是我们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唐朝。在唐朝还没有种族歧视这个概念。
三、“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的人员组成。
新罗婢和菩萨蛮的人员组成比较简单。
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其大部地区位于现在的韩国。这些新罗婢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洛阳和长安,唐朝人对她们进行专门的家政技能训练,相当于今天的菲佣,乖巧能干,非常受当时达官贵人的喜爱。
菩萨蛮主要来自于当时的一个小国家,大概在现在的缅甸附近,这个小国家向大唐进贡了一批美女,组成了一支异国风情的美女舞蹈艺术表演团队。据《杜阳杂编》:
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危髻金冠,璎珞被体”,这个打扮,非常符合我们现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
昆仑奴的人员结构就相对复杂一点。
昆仑奴大多性格温顺,身体健壮如牛,皮肤黝黑,许多豪门贵族纷纷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奴仆。
昆仑奴大多数是由东南亚一带的尼格利陀人组成。还有一部分是阿拉伯人访华时带来的一些黑人,另外有一部分被称为“僧祇奴”,是来自北非的黑人。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古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等等。
昆仑奴不远万里来到唐朝的途径,有的是外国使团作为年贡送往长安、洛阳,有的是跟随外国使节入华,遗留在中国不走了。还有的就是被掠夺贩卖到唐朝的土著。
究竟为什么叫昆仑奴呢?
“昆仑”一词,在古代指昆仑山,也指黑色的东西。据《旧唐书》: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昆仑奴的特征非常明显,是“卷发黑身”,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非洲黑人的形象。
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了贩卖昆仑奴的具体过程,非常暴力: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当年在西南海岛上,有非常多的野人。这些野人,皮肤漆黑,卷头发。非常贫穷,食物显然是匮乏的。
所以,就有人以食物作为诱饵,把他们捕获。说明这些野人的智商也不高,为了一点食物就会被别人捕获。把他们贩卖为奴隶,而且居然“动以千万”,这个可能就有点夸张了。
这种贩卖人口的行为确实是非常残酷。而且把他们千里迢迢运到长安和洛阳,古代运输能力非常差,途中肯定会死不少人。
这些人到达唐朝后,大多都成为达官贵人,豪门望族的奴仆,有些有艺术细胞的,就去练习乐舞,供达官贵人娱乐。
当时,能够用得起昆仑奴,尤其是黑人,是一种贵族身份的标志。如果哪个达官贵人家中,没有个把昆仑奴或新罗婢,都不好意思见人。
四、昆仑奴为何不反抗?
我们在史书上,基本上没有看到昆仑奴有反抗的现象。
这个就非常奇怪!
这些人被作为奴仆贩卖,为什么居然不反抗?
根据我推测:由于当时世界上普遍经济不发达,这些昆仑奴从小生活的地方,大多还处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一种极低的状态,而且可能大多数人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他们一开始被人贩卖到唐朝,肯定也是不愿意的。但是当他们到达唐朝的长安和洛阳之后,那种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把他们看傻了,看呆了。在他们看来,这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也是他们从未见识过的天堂!
因此,他们虽然作为奴仆,但他们自我感觉:这要比原始社会的生活好多了!更何况,能用得起昆仑奴的,都是一些豪门。豪门就算是奴仆,生活标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你让他们走,他们也不会走,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反抗。
五、昆仑奴的后代何在?他们有没有影响到中国人的血统?
这些昆仑奴后来就像从历史中凭空消失了一样,在后来的历史中,再也没有过多的记载。他们究竟有没有后人?他们对中国的人种影响有多大?史书几乎没有什么记载。
根据我推测:唐朝人虽然贩卖了一定数量的昆仑奴、新罗婢,但主要还是集中在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大都市,并没有向全国范围扩散。不像后来的美国那样大规模的贩卖。
新罗婢本身就是亚洲人。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被汉人同化了。
而使用昆仑奴的,主要还是少数的达官贵人,数量还是非常有限。
由于这部分人数量非常少,社会地位又低下,中国人并不愿意与他们联姻,这就导致他们许多人可能终身都未能拥有正常的婚姻。所以他们可能很多人就没有能够留下后代。
后来中国又发生了若干大规模的战乱和灾荒。昆仑奴的人种本身就非常少,在各种战乱和灾荒中,可能也很少有人能够幸存下来。真正能够幸存下来,并且能与中国人联姻,生下后代的,恐怕是凤毛麟角。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他们还有一点基因能留存下来,也早已被稀释,无从考证了。
所以他们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到后来中国人的血统。
根据考古出土的黑人俑,大都上身赤裸,头发卷曲,斜披帛带,下穿羊皮短裤,非常像现代非洲的黑人。
关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