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完《戴维斯王朝》这本书,里面80%的理财投资条款我都没看懂,但并没有影响我对书内容的喜欢。这本书讲述了这个家族三代人投资创业,成为亿万富翁的故事。题材老套,情节不新颖,但灵感还不错。
结婚是大事,门当户对当然好,但关键是志趣相投
投资传奇、亿万富翁的杰出代表戴维斯王朝,已经传了三代。三代人都很会赚钱,基本属于稳重谨慎型。
戴维斯家族的三代人
斯尔必卡尔洛姆戴维斯(以下简称“戴维斯”)是“王朝”的第一代和奠基人,生于1909年。他家里有一家店铺(可能是门面房子),父母把它租出去,定期收租。我父亲也为华尔街写手稿,他经常得到报酬。所以家庭收入还可以,绝对属于当时的中等收入家庭。
戴维斯小时候不愁吃穿。他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并坚持到了大学。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研究俄罗斯历史。当时他对苏联特别感兴趣,准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好好发展。但当时美国社会正经历一场股票交易热潮(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或多或少影响了他,逐渐激发了他的投资基因。
大学期间,戴维斯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并去了欧洲。在法国的火车上,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凯瑟琳瓦瑟曼。两人聊得很投机。后来发现两人都是俄罗斯历史专业,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样的。真的是命中注定,所以他们很快就建立了恋爱关系。
凯瑟琳是一个犹太人,也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士。她的父亲从事纺织业,赚了很多钱。她是著名的犹太百万富翁(沃瑟曼家族),家庭条件比戴维斯强多了。不过凯瑟琳的家庭教育很好,家里基本都很节俭(哥哥除外,后面会讨论),这也和戴维斯家很像。
两个年轻人一起去欧洲旅行,回国后,学业没有受到爱情的影响。当时我们赶上了大萧条,股市崩盘。很多人因为炒股亏了钱,选择跳楼。在这种情况下,戴维斯店的租金收入少了很多,他们勉强度日。凯瑟琳一家的损失并不大,因为她的父亲没有花很多钱买股票,而是买了政府债券,因为他认为把钱存起来用于生产更有保障。不过,两个父母对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不吝啬,所以小两口还是不缺钱。但是,他们一向节俭,从不乱花钱。
1932年,大学毕业后,他们秘密登记结婚。凯瑟琳的父母发现后并没有生气。他们甚至为这对年轻夫妇举行了婚宴。戴维斯的父母也来参加。婚礼上,戴维斯把母亲祖传的戒指戴在凯瑟琳手上作为结婚戒指,省下了不少珠宝钱。(女方也很满意)
婚礼后,他们去欧洲度蜜月,戴维斯得到了一份记者的兼职工作。工作之余,两人坚信知识的重要性,于是继续深造,共同完成了日内瓦大学政治学博士课程,正式成为“博士夫妇”。
作为一名医生,戴维斯夫妇一直秉承着独立节俭生活的良好品质。在欧洲读博士的两年时间里,凯瑟琳租了一套房子住,但一旦她长期出差旅游,回来后他们会把房子退了租,以免“浪费房租”。
一次回地中海的旅行,公公想给他们订一家高端酒店,他们拒绝了,选择了快捷酒店。出去玩的时候,通过路边摊买土特产的时候,戴维斯也会想尽办法讨价还价一两毛钱,气得摊主一边卖东西一边骂他是“小气鬼”。凯瑟琳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
这些小事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写照。其实,自从结婚后,他们从来没有担心过温饱,而是一直自力更生,过着“省一点就是省一点”的简单生活。博士毕业回国后,他们在费城租了一套公寓,朝九晚五开始工作。从此,他慢慢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两个人一辈子都在变老,几乎从来没有闹过太多的别扭。我认为
,主要是因为生活理念和兴趣爱好上比较一致(年轻时学习领域相投,生活中都比较勤快,都喜欢节俭),因此不会出现太大的矛盾。尽管后来因为子女财产的问题上有过小分歧,但没有闹到不可开交,事情过去之后依然恩爱。
凡事只要好好研究,一定能研究出名堂来
1934年,夫妻俩回到费城自谋生活。这个时候,美国刚刚经历了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工作也不是太好找。戴维斯想找一个写作赚钱的活,但是没有如愿。凯瑟琳就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比尔。
比尔有一家自己的投资公司,还盖了一座大厦。他靠搞投机生意赚钱,性格也比较狂浪,喜欢大手笔和奢华生活。他给戴维斯安排了一个“统计员”的活儿,职责是协助公司研究股票,看哪些股票有价值。
一开始,戴维斯肯定也是跟着公司里的老员工学技术。这个阶段,以往历史学、政治学的底子对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和帮助,全凭一腔热血从头学起。确实,戴维斯对待新岗位很认真,经常来往穿梭于全国各地,不断地拜访公司、观察行业、了解社会。除了跟总经理和董事长这类人打交道以外,他还经常跟一线的工人老百姓们一起唠嗑,由此掌握了上至庙堂、下至厨房的经济信息。
短短两三年,戴维斯不仅积累了广阔的见识,而且展现了很好的金融才智,他给比尔推荐的公司和股票都很有价值,做的分析也很合理全面。比尔后来把戴维斯拉进公司合伙人的行列,还对妹妹凯瑟琳说:“你老公将来肯定比我有钱。”
不过,在1937年,戴维斯和比尔就散伙了。这既有投资理念不同的原因,也源于戴维斯的“精打细算”。
那时候,纳粹德国在欧洲非常强横。学过历史和政治的戴维斯认为,希特勒很可能会发动世界战争,而且没准就会打到美国(当时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希特勒“反犹”已经人尽皆知,戴维斯怕他真的打到美国之后,会因为他跟凯瑟琳的沃瑟曼犹太家族太亲近而遭殃。于是,这几年,他和妻子很少参与沃瑟曼家族的活动,除了工作之外能避着就避着。(凯瑟琳竟没有反对)
比尔很鄙视戴维斯这一点,后来又因为戴维斯不同意他不计后果的投资行为,最终让比尔撤了戴维斯的合伙人资格。
离开比尔的公司之后,戴维斯重新回到了写作的爱好中。他沉下心来,结合自己的历史学知识,把这三年东奔西跑搞股票调查的见闻和心得,写成了一本题为《面向四十年代的美国》的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大片好评。
纽约州州长托马斯·E.杜威看了这本书之后,聘请戴维斯来当他的演讲拟稿人和经济顾问。杜威本来是要竞选总统的,不过后来没成事,还下了台。戴维斯跟着杜威干了3年之后,1940年重新开始写作赚钱。
经过战时枯燥而单调的3年生活后,戴维再次被重新当上州长的杜威任命为州政府官员——保险司副司长(1944年)。这回真的把他带到了财富大门的前面。
虽然是一扇财富大门(后来才知道的),但是当时的美国保险行业一点也不景气,甚至后来十几年也是如此,大家普遍不看好这个行业,所以鲜有人愿意去“敲这个门”。
戴维斯在保险司副司长的岗位上得以很深入地接触了这个行业,他也再次发扬自己埋头钻研的精神,经常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来研究纽约州各个保险公司交上来的财务报表。如果办公室里看不完,他就把这些表格带回家继续研究。而他的同事们,大多对此毫无兴趣。
在反复对比表格上面各种数字的同时,戴维斯也梳理了一下保险行业的成长历史,顺便也研究了一下州里、全国关于保险行业的立法,然后结合之前在大舅子那里工作3年的投资经验,他逐渐看清了保险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
随后,他决定:公务员不干了,下海搞投资去。
在戴维斯看来,当时的保险行业潜力巨大,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保险公司不像其他生产企业,它基本上没有购买机器、扩大厂房的资金投入,除了水、电、房租、办公耗材费用和工资以外,没有太多的其他成本,大额支出就是偶尔有客户索赔的时候;二是客户投保的保费基本上都被公司用来搞各类投资,公司股东们基本不用再额外掏钱,而这些投资的收益最终都归股东们所有。
但是,戴维斯干副司长的时候发现,保险公司的报表很多都是“效益不佳”的。因为,他们的报表体现的基本都是买卖保单的记录,而保险推销员每卖出一张保单,就能得到相当于首月保费120%的佣金,因此,公司的账上总是显示“亏损”。
巨大的红利被悄悄地掩盖着,但是被戴维斯发现,而且他感受到从长远来看,保险业绝对是最稳当的投资领域。
在这一发现的鼓舞之下,戴维斯告别了有可能前途无量的政坛和收入还算丰厚的铁饭碗,然后用勤劳工作攒下来的钱以及凯瑟琳娘家留给她的钱,来把自己变成了一家老牌保险股票交易公司的合伙人(大股东)。这个公司运营并不好,但戴维斯看重的是他的牌子。后来公司的创始人压力太大,自杀了。戴维斯便成了最大股东,然后把公司改成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还让妻子凯瑟琳过来帮他接电话(省了一笔雇员开销)。
公司业务不多,凯瑟琳天天守着电话看闲书。但丈夫戴维斯则一直在研究各种保险股票,遇到好的他就自己买,然后等着拿股息。
当然,光自己买不行,他的公司得靠别人过来投资才能有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保险股。不过,他和同行们费尽口舌,依然很难说动大部分民众和投资者。于是,戴维斯不再浪费口水,他把精力用在埋头研究行情上面,并经常抽空到全国各处旅行访问,研究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后来,他不再仅仅关注保险业,其他有前景的行业和公司他也会拜访,而且经常会和CEO们、董事长们聊天,参观他们的办公室和厂房,并根据经验和知识来做出分析。
事实证明,没有会计师和股票分析师专业证书的戴维斯,却能很认真、很细致地分析社会各行各业,并见解独到地“深扒”大小企业,然后顺利而准确地找到被埋藏的“潜力股”。
确定完自己的目标之后,戴维斯就会把手头的资金陆续投入进去。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投一家公司以前,他总会慎之又慎地研究来、比较去。一旦被他看中,他所投入的资金将会有98%的概率为他带来持续不断的收益。
独立投资的第一年结束时,戴维斯公司最初的10万元资产翻了一大翻,变成23万美元。
肯花心思研究,保证了戴维斯找到了那些今后四十年给他带来亿万财富的“金矿”。
有些“便宜”,该捡的时候一定得捡
戴维斯以及妻子凯瑟琳都喜欢“捡便宜”,但捡的都是有价值的“大便宜”。
1941年,打算竞选总统的纽约州州长杜威下台,然后又赶上二战。戴维斯离开了杜威的政府班子,靠写作和为政府战争临时部门打工来营生。
因为打仗,世界不太平,美国也实行了很多战时经济政策,所以股市基本上一点也不赚钱。这时候,有个人打算出售手里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席位,价格是3万3千美元。这是个白菜价,因为十年前,这个席位绝对能买60多万美元。
纽交所席位这个东西,可以让持有人获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证券的资格,至今也只有一千多个席位。如果没有这个席位(绝大部分股民都没有),那么想在纽交所炒股就得找有席位的人经手,还得交佣金和手续费。
戴维斯很心动,直觉告诉他应该买下来,将来可能有大用。
于是,他跟妻子商量,拿出了岳父留给她买房子的3万美元,凑了凑就把席位买了下来。这对夫妻俩也没啥影响,因为一开始他们就不打算买房(他们觉得房屋维护太费钱),而是一直租房住。
长远来看,这个“投资”确实很划算。到戴维斯去世时(1994年),他手里的这个席位价值83万美元。除了价格的巨大涨幅外,该席位也给戴维斯早期投资保险行业带来了及时丰富的第一手交易信息,同时让他免去了“中间商赚差价”的开支。
买完暂时用不到的纽交所席位之后,戴维斯又发现全世界打仗的这几年,导致房价也跌了不少。这个时期,正好是他第二次为杜威州长打工的时期,而且每天要到纽约上班。上班的路上经常看到廉价售房的小广告,于是戴维斯让妻子凯瑟琳没事多关注关注。
凯瑟琳于是经常和房地产经纪人唠嗑。有一回,经纪人给她推荐了一套老式别墅,在纽约北边靠河的地方,风景宜人。由于在郊外,凯瑟琳以地方太偏、交通不方便为由,表示不感兴趣。结果经纪人一再“妥协”,最后报价5000美元。
即便在那个年代,以这么低的价钱买一套郊区别墅也算是逆天操作。凯瑟琳没有跟丈夫商量就同意了,但是又觉得房主本人估计不会同意。结果房主一点也没有反对。
白菜价买了套别墅之后,凯瑟琳跟丈夫如实汇报,丈夫戴维斯高兴地像过年收红包似的。的确,这就是个大红包。后来戴维斯夫妇去瑞士担任大使的时候,他们把这栋别墅租了出去,每月的房租就是5000美元。
当然,“捡便宜”这一原则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是戴维斯买股票搞投资的领域。
他刚弃官从商的时候,美国股市还处在低迷的熊市状态:一是由于刚打完仗,二是由于大家普遍对30年代的经济危机心有余悸。这个时候,买股票的人很少,股价普遍很低,而且都不被一般群众看好。戴维斯却觉得这是买入股票的大好时机(他劝过别人,别人不听)。当然,他依旧会对各种廉价股票背后的公司进行细致研究,最主要的是登门造访和观察细节(看看公司管理层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只要他认为这家公司有前途,就会毫不犹豫地买入。事实证明,他买入的很多小公司和小企业,日后都成为了行业龙头,是大家竞相买入的热门股票。
戴维斯先后研究并投资了32家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在50年代给戴维斯创造了160万美元的收益。然后,他以此为本金,再次投资新的目标。到了50年代末,从熊市进入牛市的美国股市,将戴维斯的净资产推到了800万以上。
到了60年代,美国股市一路雄起,戴维斯觉得国内很难找到“便宜货”了,于是把目光投向海外。
引起戴维斯兴趣的是日本。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前往日本的商业考察团,到了那里之后细致体会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景点、品尝寿司、欣赏艺伎),然后与日本企业的高管们深入交谈。事后,戴维斯和同行的同事们发现,日本这个地方虽然到处还都是战争之后的残垣断壁,但是思想并不保守,人人都很努力,商业氛围很浓厚,尤其是保险行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税收很低、赔偿准备金丰厚、索赔困难)。而此时,美国国内则普遍对曾经是法西斯元凶的日本没有好感,认为他们制度落后,经济凋敝(当时还没有腾飞),思想愚昧。
戴维斯觉察到日本前途一片光明,于是毫不犹豫地买入日本的保险股。反而,很多跟他一起去的人在回到美国后就对日本没兴趣了。
事实证明,60年代末开始,日本经济迅速起飞,戴维斯持有的日本保险股票以及开拓日本业务的美国保险公司的股票都出现大涨,使他迅速跃入千万富翁的行列。受此鼓舞,戴维斯继续寻找别的海外财富,并在墨西哥、南非、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找到了“物美价廉”的保险股,让他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1969年他被政府任命为美国驻瑞士大使之后,他便把公司和投资交给了伙伴打理,结果6年间损失了三千万。即便如此,戴维斯的资产依旧还有两千万。
而此期间,戴维斯的儿子谢尔比已经开始独立创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年轻气盛”和“随波逐流”之后,被冲动害的损失惨重的谢尔比选择了老爸的投资策略:先搞研究、再捡便宜。
这也让谢尔比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从瑞士大使任上回来的戴维斯继续搞投资。之前亏损的3000万丝毫没有让丧失冷静而放手一搏捞回本,相反,戴维斯稳稳地待在办公室里,手里的投资组合却再次反弹(以保险股为主),并以复利形式增长,迅速回本且突破亿元。即便如此,戴维斯还在继续等待着捡便宜的机会。
1987年,又一次经济危机爆发,股市崩盘,全球出现恐慌。年近80的戴维斯瞅准机会,经过仔细研究后,大量买入一批跌到谷底的股票。这时,他公司里的很多人都在反对,认为这老头简直疯了,办公室经理为了阻止戴维斯发布购买命令而疯狂挂断他的电话。气得老头张口大骂:“滚开!别管我!”
买入这些“烂股票”之后,公司的人拿给他一份报表,上面显示公司账面亏损1个多亿。戴维斯看罢呵呵一笑,非常淡定。
随后没过两年,股市迅速复苏,戴维斯买入的“烂股票”实现咸鱼疯狂翻身,不仅补偿了亏损,还让他净赚过亿,总资产已超过4亿美元。
到了这时,80岁的戴维斯已经退居幕后,让儿子谢尔比和孙子克里斯、安德鲁管理自己的投资基金。
1994年离世的时候,戴维斯当初几万美元的资产已经暴涨至9亿美元。在他的持股名单里,那些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们很多都成为业界霸主,为他贡献了巨大的财富(有些仍健在,有些则被收购)。
研究透了,便宜捡了,关键还得耐住性、沉住气
戴维斯从下海创业到身价数亿,经历了40年的时间,这是一条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漫长之路。
也就是说,戴维斯发大财不是在一整天、一个月、一年之内做到的,而是通过数十年的逐步积累才实现的。他买入的股票不是彩票,不是今天买了明天就能开奖。
大部分时候,戴维斯要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研究成千上万张公司报表,去约谈成百上千个公司人员,参观成百上千个办公室和厂房,然后趴在桌子上进行上百万次有关小数点和百分率的计算,最后才能得出哪些是他应该投资的赚钱股票。(可能随着经验丰富,他判断的流程会缩减,但前期的积累依然艰辛)相反,一旦投资进去之后,真正收益增加的过程反而平淡无味。
整个过程可不像追热播美剧和看爽文小说,其枯燥之甚,几人能忍。如果大家都做得到,地球早就变成美好富裕的大家庭了。
戴维斯选择的这条投资之路,经常被人唱衰、被人误解。唯有巴菲特、格雷厄姆等至今响彻股坛的少数大人物曾经与他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只有这些人是亿万富翁。
戴维斯从40年代后期搞投资,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牛市,两次大熊市,一次大崩盘,三次战争,一次总统遇刺,25次国家财政调整……当大部分投资人被一时的形势“迷惑”而改弦更张或投机取巧时,戴维斯却谨守着自己的投资原则,忠实地持有着手里的股票(也有少部分持股会被他抛售,但一般来说,只要他看中了,就会长期持有毫不放松)。即便60年代自己曾亏损近60%的资产,但他依然没有大肆抛售和临时狂购,仍然小心谨慎地对待股票投资。
在那个唯利是图的投资年代(现在也是如此),很多购买戴维斯投资基金的客户都觉得他的投资产品收益太少了,投资的领域太小气了,与别的公司的投资收益相比太低了。但事实证明,有胆量敢一直购买他的投资产品的客户,最终的收益会是惊人的、巨量的。只不过这个时间会很长,得靠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印证。
细致的研究、长期的持有,成为了戴维斯财富增长的终极秘诀。
1992年的一天,已经退居幕后的戴维斯找到孙子克里斯见面。这时的克里斯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接班人,在办公室里打理着爷爷庞大的资产。
老戴维斯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看起来像是一本电话号码大全,他把册子递给孙子克里斯。克里斯打开看了看,发现里面是爷爷所有投资损益的记录,包含了这辈子他所买入持有的所有股票明细。克里斯惊到了,不知道说啥好。戴维斯对他说:“你看看吧,哪些留着,哪些卖掉,回头你给我点建议。”
戴维斯走后,克里斯带着册子狂奔到老爸谢尔比家,并让爸爸看看爷爷送来的“宝藏”。父子俩激动地翻阅着册子的每一页,好像在看马丁大叔写的《冰与火之歌》大结局一样,一个字都不敢落下。
这本册子是戴维斯一辈子的投资记录,很多股票他持有了数十年,也正是这个册子里的记录,印证了他从中产社畜变成亿万富翁的经历。
这意味着戴维斯已经彻底准备交接权力了,同时也是在跟儿子和孙子说:“你们看看吧,我坚持了半辈子研究这些成果,才有了今天的财富。”
是的,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最牛的人。
别样的育儿观念,说怪也不算怪
戴维斯的儿子谢尔比和女儿戴安娜还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想拥有一个家庭泳池。戴维斯表示没问题,但是不准备雇挖掘机,因为得花钱。因此他对儿女说:“想要泳池是吧?你们自己挖去吧。”结果俩孩子确实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挖了个大坑,后续的碎活才是请挖掘机收拾的。
身价百万的戴维斯从不惯着儿女,一家人出去旅游时,他会开着经济型雪佛兰、坐飞机经济舱、住经济连锁旅店,然后还不许孩子点龙虾等昂贵的菜。
身价千万以后,戴维斯表示“才不会给孩子留什么遗产,想过好日子就自己挣钱去”。在他看来,子女要是坐吃父辈的财产,人生就会失去意义。唯有激发他们自己赚钱,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后来他给两个孩子一人建了一个百万美元的账户,留着他们将来投资用(不是花销)。后来他又擅自动用这两笔账户去搞捐款,结果闹出了一次短暂的家庭矛盾。
谢尔比有了儿子以后(克里斯和安德鲁),戴维斯很喜欢。克里斯中学的时候还去爷爷公司打过工。有一回,克里斯想找戴维斯要1美元买个热狗,戴维斯告诉孙子:“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将这1美元进行投资,5年之后会翻一番?以后每5年都会翻一番,等你到了我的年纪,50年之后,这1美元就会变成1024美元。你现在有这么饿吗?真的需要用1000美元去买个热狗?”好在克里斯遗传了戴维斯家的投资基因,因此不但没有失望,而且还明白了投资复利的道理。
戴维斯跟孙子克里斯关系似乎更好一些,但跟儿子谢尔比却曾经多年谁也不搭理谁,这源于性格和理念上的一些误会和分歧。但是,尽管儿子长期与他貌合神离,最后基本上还是沿着他的投资理念一步步创立自己的基金,并成为千万富翁。(戴维斯晚年跟儿子谢尔比最终和解)
孙子辈的安德鲁和克里斯也在职业选择上兜过大圈子(克里斯崇拜毛泽东,曾经笃信神学,反对华尔街资本),但最后都回到爷爷戴维斯和父亲谢尔比的公司,为家族奋斗,并且很好地展现了遗传三代的投资基因。
这三代人的生活理念很相似,尤其是在节俭这方面非常地像,不得不承认老爷子戴维斯的家庭教育很成功。尽管三代人都属于亿万富翁,但是旧衣服、旧轿车、旧手表都是标配,“用尽、穿破、凑合着用、将就着用”都是家族名言。克里斯当年高中谈恋爱时,父亲谢尔比只问了一句话:“他是败家女吗?”意思就是:想成为戴维斯家族的一员,就永远别想着过奢侈的生活。所以,谢尔比第一任妻子很会花钱买名牌(还算不上大手大脚),但是两人最终离婚。
克里斯讲过两则关于爷爷戴维斯的趣事,可以当做戴维斯为赚钱而奋斗一生的写照:
第一个:克里斯正式为爷爷戴维斯打理基金的那段时间,发现年近80的戴维斯虽然不经常来办公室,但总会把一件旧的掉色的夹克搭在办公室座椅上。克里斯问戴维斯为什么,戴维斯说:如果我不在,但是有人找我,当他们看见椅子上的衣服,就会认为我没有走远,更不会认为我去吃喝玩乐了。(书中原话更详细)
克里斯又问,这件夹克放在椅子上多久了。戴维斯说:20年。
第二个:克里斯陪着80岁的爷爷去找客户开会,路途不远,爷孙俩人步行去。路上,戴维斯总是小跑前进,克里斯不明白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戴维斯说:如果有客户看到我在大街上这样做(一路小跑),就会认为我不是一个懒惰的人。
直到现在,笔者对“戴维斯双击”仍然没有理解透彻,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津津有味地读完《戴维斯王朝》这本书。不过,我的理解也只能到此为止,或许其他人会得出更加有价值的解读。欢迎探讨批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