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一个什么惊喜,给孩子制造惊喜的说说

001

001

有时候我想,孩子的存在是为了给父母制造惊喜的.

前天晚上睡觉前给荔枝看了绘本《米米爱模仿》和《米米小跟班》。像往常一样关灯,我们互道晚安,然后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一般荔枝打哈欠到完全入睡大约需要1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会假装睡觉,不再和她说话,而她会左右转动,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

这个习惯大概可以追溯到1岁甚至更早。在我学会说话之前,我开始咿呀学语。我一开始不这么认为,甚至觉得她睡觉前太吵了,但我还是耐心地听她说。

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学会说话之后。

首先,她说了一些她身边人的名字: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爷爷、奶奶、豆豆哥哥、阿姨、萌萌姐姐、菲菲哥哥、叔叔、阿姨.

然后她开始说一些书本上学到的单词,比如:自行车——铃铃铃,小米姐姐滑冰鞋——嗖,大巴士.

然后是每天刚开始发生的一些片段。自从9月份南宁之行回来,我就天天念叨了很久:南宁,阿姨给我发红包,毛爷爷.

直到前天晚上,我发现她的演讲内容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首先,我说:爸爸去上班了,妈妈去上班了,阿姨去上班了,叔叔去上班了,阿姨去上班了.

然后说:(咪咪是)妈妈的(她)死党,妈妈走了,“妈妈!妈妈!”咪咪不见了,“咪咪!“咪咪,”(妈妈)找遍了每一层楼,(还是)找不到,(她)慌慌张张地跑出书店去找咪咪,(她看见)那个戴着猪帽子的小女孩,(咪咪躲在猪娃娃的怀里),而她的妈妈紧紧地拥抱着咪咪,而咪咪也紧紧地拥抱着她的妈妈.

之后,我讲了:大孔雀、鳄鱼、鸵鸟、乌龟、小松鼠.

我一动不动地听着她说话,很抱歉我不能录下来。

嗨~你觉得我想说的惊喜是荔枝的巨大好奇心吗?不,可喜的是荔枝即将进入语言发展的“词汇爆炸期”,但它的成长是必然的。

其实更让我开心的是荔枝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很好地验证了亲子阅读练习的有效性。这种正向反馈将激励我继续把亲子教育与个人成长相结合,认真践行“用阅读养育孩子,用写作滋养人生”的理念。

002

荔枝的生长变化看似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灵活动,却有科学原理的支撑。换句话说,以前我看不懂她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不懂其行为背后的原理机制,做事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在我看来,荔枝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和机制。

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构成和解释的

我们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大脑的有机关联,将新的概念插入旧的体系,再通过内化和实践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展示了由大脑的想象操作所塑造的根深蒂固的学习模式。

第一种学习模式是越熟悉越喜欢。's“相关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主要原则。大脑在最相关的项目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由旧知识组成的知识网络。

以荔枝的语言学习为例。“爸爸在工作”“妈妈在工作”是经常被谈论的老知识,而“叔叔在工作”“阿姨在工作”是没人告诉她的新知识。她的大脑把“上班”这个词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相关称谓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由旧知识组成的知识网络。通俗的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迁移能力”。

知道了这个原理,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时代的绘本中有大量重复句型的故事书。因为这种零碎的语言重复,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很快地找到学习和记忆之间的“关联”。

第二种学习模式是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强行建立联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功能。大脑创造性地在不同的事物、概念和场景之间建立联系,做出新的解释。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前天晚上,

当我跟荔枝像往常一样讲“火箭——咻,飞起来了”,她忽然蹦出一句说:“萌萌姐姐告诉你(我)的”。因为萌萌姐姐曾经给她表演过火箭是怎样飞起来的,所以当我再次说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已经不再像往常一样关注火箭怎么飞的,而是在这两个不同的场景之间找到了新的连接——“萌萌姐姐告诉你(我)的”,开始有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输出。

高强烈情绪体验记忆更深刻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通常在如下三种情况下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天灾人祸(重大事件影响),福从天降(重大角色转换)以及学习与成长。以上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强烈的情绪体验。

在这种高强烈的情绪状态下,我们的意识防卫系统基本上是关闭的,在这种状态下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所思所想就会直接进入潜意识,而我们的行动正是由潜意识主导的。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更有体悟:学习无疑是改变人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效的。你以为自己学了一大堆的干货知识,其实仅仅是“知道”,你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大堆的学习方法,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的信息。

正如壹心理联合创始人黄启团在《圈层突破》中所说的,只有那些能触动你心灵深处最柔软部分的文字、音频、视频和课程,或者一些能真正打动你的名师点悟,才能真正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生命的种子。

还是以荔枝的语言学习为例。临睡前,我分别给她讲了《米米爱模仿》和《米米小跟班》,其中,使她记忆更深刻的显然是《米米小跟班》。而在《米米小跟班》的通篇内容里,使她记忆最深刻的是“米米不见了”。这部分的内容也是我第一次讲读就深受触动的内容。类似这样的学习触动就是“高强烈情绪体验”。

原来孩子是这样给父母制造惊喜的……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亲情题材的故事书在绘本讲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一方面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亲人有着强烈的依恋与依赖。另一方面,生活中的感受和阅读形成互动,能更好地加深孩子的认知,满足他们的情绪体验需求。

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学习更高效

小孩子1~6 岁之前是感性学习,即是右脑学习。右脑学习最常见的特性是喜欢听故事。

我之所以每天讲读《米米没问题》系列的绘本,荔枝也不嫌烦,而且还能大致背诵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原因是每次听故事,她其实同时在运用视、听、感三个感官,把故事在大脑中“演活”起来了。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学习绝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个维度,它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

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又全面又有情景的认知百科全书,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那么重要。一方面,孩子需要大量的阅读来帮助自己理解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这些事物可以结合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很好地展现,让她能够在看、听、尝、闻、摸等多维度感官同时协调下学习,孩子认知、理解起来也就更轻松有趣了。

原来孩子是这样给父母制造惊喜的……

荔枝前天睡前不断念叨的各种小动物,也正是我们带她当天实地去探访的那些小动物。由此可见,通过实践让潜意识的各个感官参与其中,维度越丰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难怪乎有民间大白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确是很有道理的。这从那些不怎么读书却依然成就很大的人身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他们尽管很少通过阅读来进行思维活动,但是他们的实践经历很丰富,经历了很多大事,认识了很多高人,聆听了他们的言论,得到了他们的指点……

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因为“纸面知识”是一维的,而躬行出来的认知则是多维的。真正的学习是潜意识的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单维度的语言和思维,而应该尽可能让自己的所有感官参与其中,不断地实践与练习。

……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对这些学习原理有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我自己确实是有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在养育孩子方面,对个体成长的认知也更清晰了。

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情的本质,自然也就有了具体的方法论,有了方法论就会增强我们做成这件事的信心,有了信心就会忍不住走向探索和实践之路。

以上这些,都是养育孩子给我带来的认知的惊喜。我相信,在陪伴孩子成长、践行亲子阅读的过程,还将为我输送更多的源源不断的惊喜……

来吧,让我们共同改变,一起前行:用阅读养育孩子,用写作滋养人生。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712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