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视频,让我笑了。
这是一段妈妈学习女儿慢动作出门,让宝宝哭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妈妈说因为女儿在学校总是磨蹭,受不了的妈妈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孩子们准备出门上学时,几次假装脱衣服,女儿直接哭了。
经过测试,确实有效。
第二天早上,女儿一边吃饭一边催促妈妈做准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必须成为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老师。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经历了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时间去发展。
不要怕孩子有缺点,怕我们找不到办法。
01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换位思考一下,有时候会有奇效。
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几个男生特别调皮,上课不遵守纪律,吃饭的时候还破坏秩序,让老师头疼。
为此,班主任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班干部轮流值班。
首先,明确班干部的管理权限,赋予他们处分权。
这种方法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有威望的班干部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想出自己的办法来管理它。
特别是孩子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诀窍,管理起来更有针对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班里的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老师的有无都是一样的。
特别是遇到了班上两个调皮的男生,两头倔强的牛,让我爸妈很头疼。
于是老师让这两个学生参与管理,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角色的互换给了调皮的男生一种个人的感觉,他们的责任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后来效果自然很明显。这两个调皮的男孩不仅成为了小模特,还导致了整个班级秩序的有序变化。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大力神效应。如果你玩得好,你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马克思说过,人人平等。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托尔斯泰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经历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能被这些感受感染并体验到。
px 0px 20px;" data-track="25">
02保持动机。
成功大师陈安之说过,所有成功的人都拥有强烈的动机,拥有坚强的意志,一定会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不敢去做或不屑于去做的事情。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强化是形成学习和巩固学习的重要条件。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有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如适当的表扬和奖励,通过正强化达到激励的目标。
而适当的批评是通过负强化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老师和家长是强化学生动机的重要力量。
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其次,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第三,要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正确对待结果和得失,保持持续的状态。
第四,要正确的运用奖惩机制,有效激发和维持动机。
在此基础上,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和赞誉。
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小朋友的崇拜,这也是保持他们内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03好习惯养成。
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理论家徐岫茹说,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
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而古人习惯养成的事例值得孩子们学习:
晋代的祖逖青年时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在24岁的时,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答应,仍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不仅常常同床而卧,而且还有着共同的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祖在梦中听到鸡鸣声,他把刘叫醒,对他说:“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受到帝王的欣赏。
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做了都督,实现了他们报国的愿望。
要学会用21天养成法等办法去引导和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
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规划时间,通过沟通让他找到自己的节奏,按他喜欢的节奏去吃饭睡觉做作业等,家长起到监督作用即可。
在吃饭的问题上,首先要控制日常的零食,其次要规定吃饭的时间。
对于吃饭磨蹭的孩子,即便是没有吃完,时间一到直接给他倒掉。
在做作业的问题上,可以利用蕃茄钟的模式,不搞疲劳战。
而是在规定的短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任务,然后休息一会儿,重新开始新的任务。
家长要控制好环境和氛围,比如关掉电视,自己安心看书不玩手机等。
第四,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
家长是孩子效仿的榜样,要想让孩子变得好,自己首先要变好。
要善于学习,改变自己的认知。
如果你不会教育孩子,肯定是你的认知不够。
就好像你不会开飞机,就认为它不好驾驭一样,其实是你没有去学习。
而孩子有那么多的问题,大部分的原因都在家长身上,因为好多家长除了唠叨而并没有什么科学的方法。
为了孩子的改变,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