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搜索有问题的家长会遇到问题: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你听谁的?

有问题上网搜的父母都会遇到的难题:不同人说的不一样,听谁的?

有一天,我的一篇文章收到了一条消息——。你写的东西完全误导了读者。前几天刚在网上看到这个,和你写的完全相反。

我经常在这篇文章中收到反对我观点的信息,但我认为这一条特别值得讨论。

因为它反对的观点可能确实是我的错,但我不能支持它所论证的因果关系。

这条信息给出的论点是,我从我的文章“在互联网上”看到了相反的观点。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读者用手机看我的文章也是“在线”的。那为什么她觉得之前“网上”看到的一定比现在看到的更正确呢?

当然,可能她说的“在线”指的是某个专家的在线演讲等等。但是如果她不提供具体的信息,真的很难有说服力。

其实这是普通父母经常遇到的情况。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家长。我不是医生,不是老师,也不是其他任何与养育孩子密切相关的职业。所以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需要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或阅读相关书籍来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你会在网上看到不同的观点,说你老婆有道理是公平合理的。那我们应该选择听谁的呢?

这篇文章将写我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是不是有真理?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有些问题的答案是真的,有些则不是。这有点抽象。我举两个例子。

问题1:我的孩子看起来好矮。它短吗?需要干预吗?

问题2:我的孩子似乎和其他孩子相处得不好。它不喜欢交朋友吗?如何培养会交朋友的孩子?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真的。

因为人类的身高符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只要把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高都算作一个大数据,那么最短的3%就是矮。把孩子的身高和这3%比较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虽然个人做这个统计不现实,但对国家来说并不难。事实上,我国有各年龄段未成年人身高的统计数据,每隔几年更新一次。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全世界儿童身高的统计数据,不分种族,甚至精确到年龄和天数。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身高有疑问,是不需要请名医来判断的。只要与公开数据对比,就能得到非常准确客观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真相,至少目前没有。

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不符合身高这样的正态分布。因此,很难定量分析孩子交朋友是否有困难。如果孩子真的在这方面有困难,很难有一套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提高交友能力。

我的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心理医生朋友告诉我: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医生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跟踪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从而分析孩子是否有问题。是什么引起的?需要什么样的干预?

这样,不同的心理学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学家的主观判断。所以这样的问题很难有标准的答案,也没有道理。

所以,当我们的父母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区分什么样的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健康、疾病等问题属于科学范畴,科学有真理。至于像性格这样的方面,很难说哪种性格更好。目前更多的是在经验的范畴,而不是在科学中,没有真理。

没有真理的问题,你肯定会在网上看到很多观点。我们的父母应该意识到,这些观点只能作为参考,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你只能一个一个的尝试,用什么好用。

如果有真理的问题,当你在网上看到不同的意见时,就要仔细判断听谁的。

既然有道理,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

那是因为我们人类在很多问题上都不知道真相,很难判断现在的答案是不是真相。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人类的认知,走近真理。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人类会更加接近真相。

我经常看到人们说

,信科学是无用的,因为今天科学的观点,不知道过多久就会改变。

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欢迎打脸,谁有本事能打脸谁就名垂青史。如果打脸打得够狠,还能名利双收。比如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后来基于宇称不守恒的研究都拿了好几个诺贝尔奖。这就叫狠狠打脸!

所以,今天的科学观点,一定是把十年二十年前的科学观点胖揍一顿才得到的,那么今天的科学观点就比十年二十年前的科学观点更接近真理。同时,今天的科学观点等待着后人来打脸,如果长时间没人来打脸,那这种处于能打脸却没人打得了的状态的科学观点,就一定比那些道听途说,个人总结的“观点”更接近真理了。

简而言之,科学不是因为存在被打脸的可能就不可信,而恰恰是存在被打脸的可能,却无人打得了,才更接近真理!

本文后面都只讨论对于有真理的问题,如何在不同观点中进行选择?

2 三个优先级

这里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普通父母不是专业人士,在看到一个问题的观点之后,几乎没有能力从专业角度判断其正确性,或者更严谨点说,有百分之多少的可信度。

那么我个人采取的办法是看出处——我判断不了具体观点的专业性,但我能判断出处的专业性。

对于有真理的问题,我个人按照如下三个原则进行筛选,这三个原则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

第一,顶级行业性组织的观点。

第二,专业人士发表的论文。

第三,专业人士个人在采访、直播、个人公众号、所著书籍等中提供的信息。

如果高优先级的有答案,那我通常就不看低优先级的了,或者至多是稍微参考一下。

我举个例子,比如孩子为什么会近视?近视了应该怎么办?应当采用哪些措施?

那么我一查,发现美国眼科学会的网站上有很多信息。我上去一看,写得很好很全面,一些目前尚无定论的问题,甚至写了各种可能性。十分严谨!我再一查国内,这两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十部门印发了《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条措施》。这种非基层政府部门印发的文件都是相当严肃的,一定是找了很多顶级专业人士来一起制定的。那么像这些材料就属于第一优先级。

有些细节问题美国眼科学会的网站上没写明确结论,但我也关心,那我就查一查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优点是可能能找到一些小问题的“答案”,可能能找到一些个人感兴趣的实验数据。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第一,阅读门槛比较高,非专业人士容易错误解读;第二,不是每篇学术论文,都能比前人更趋近于真理,事实上相当比例的学术论文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向,任何一个学术领域都如此。所以,前面对“答案”二字打了引号。这类材料算第二优先级。

最后,现在媒体、网络发达,很多专业人士上网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时代的进步!如果前两个优先级我都没找到答案,那我就会找这类“答案”了。这些就是第三优先级。

为什么我要这么排优先级呢?

主要是为了规避个人带来的风险。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这些见解是不是最终会随着时间流逝成为趋近真理路线上的一步呢?其实绝大多数都不能。

当一个新的见解被某位专业人士提出之后,他可以在网上宣传他的见解。对普通人来说,专业人士宣传的见解是降维打击,无力反驳的。这给普通人带来风险——一位专业人士宣传的个人见解,从概率上来说,大概率最终不能更趋近于真理。

所以,我们这些普通人,其实需要专业人士来筛选专业人士的观点。这句话有点拗口,建议多读两遍。

发表论文就是一种筛选过程。

如果各位朋友中有理工科的硕士博士,发表过学术论文,那应该就有体会,任何学术刊物都有审稿人,往往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且不止一个。有的学术刊物门槛很高,有的门槛低一些。稿件投过去之后,审稿人会质疑你的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论等各个方面。没有真材实料的论文是过不了审稿人这一关的。所以,能在高规格学术刊物上发一篇文章,往往耗费数月的精力。

因此,经过审稿人的过滤,学术论文就比专业人士自己宣传的独到见解风险低,高规格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就比低规格的风险低。

论文成功发表,并不代表比前人更趋近于真理。因为只是征服了审稿人而已。这之后,会面对全国或全世界的专业人士的质疑,随时会被打脸。在学术界,如果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当我看到高规格学术期刊上有一篇会被我打脸的文章时,我会高兴得跳起来,赶紧写一篇反驳的文章投过去,狠狠打对方的脸。这样我就能达到顺利毕业或者职称评定的发文指标啦!

所以,当一篇学术论文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打脸,甚至被后人做实验重复实现,并发新论文引用这篇论文之后,它的结论就算是得到专业领域广泛的认可,那么就可能会被美国眼科学会、教育部等顶级行业组织收录,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这样,这个观点的风险就比只是存在于论文上更低了。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孩子近视了。

有朋友质疑我为什么让孩子戴OK镜,说OK镜有很多风险,弊大于利。

我回复:美国眼科学会列举的应对方法中有OK镜,2019年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发布了《近视管理白皮书》,其中列举了19位国内顶级专家达成共识的矫正方法也有OK镜。所以,我相信在今天来说,OK镜利大于弊。

换句话说,OK镜具备第一优先级的材料。

又有朋友向我推荐哺光仪,提了两位具体医生的名字,也提到发表了论文。

我回复:哺光仪是新出现的事物,我很希望它成为新的手段。但因为目前美国眼科学会和类似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发表的《近视管理白皮书》中,没有这项手段,所以我选择让时间来验证主流学界是不是能接受它,而不是现在就给孩子用上。

换句话说,哺光仪目前主要存在于第三优先级,也有一些材料处于第二优先级,但尚未进入第一优先级。

3 结尾的一点探讨

我读研的时候,科研方向是遥感图像配准。我就不解释它具体是研究什么的了,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分领域,研究的人很少很少。我当时在中外各大学术刊物上一搜,只搜出来不到两百篇论文。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把它们全都看了。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对于当时这个细分领域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

我的导师恰好是一些学术刊物的审稿人,他后来发现我对这个细分领域的知识储备确实很好,于是当他每次收到这个领域的新稿件时,都会先发给我,让我帮他预审一遍。这时,我发现有相当比例的论文,明显是在伪造实验数据,拔高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根本就没研究出什么新东西,只是在文字上故弄玄虚,显得前人的成果是他研究出来的。

可能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单个专业人士可能给普通人带来的风险。所以,我选择了前文的优先级。

注意,上述优先级不是绝对的,只是我个人倾向于这样而已。

如果您本人恰好是专业人士,或者你有一位关系很好的专业人士朋友,那么你或他很可能有能力在众多尚未被主流接受的观点中,分辨出哪个是更接近真理的。那么自然就可以更灵活地选择。

如果十分不幸,孩子得了绝症,没有对症的药能治。现在医生说,有个最新研究出来的药物,尚不确定疗效,也没有临床数据,愿不愿意给孩子一试?那我可能也会同意。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受限于个人知识储备不够,我写的文章确实有可能是错的,至少个别描述可能是不准确的。我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很担心误导了读者,所以我通常在写一些比较专业的话题时(比如疾病),都会查资料,然后把参考文献列在末尾;而当我要发表主观观点时,都会强调“我认为”、“个人观点”之类的。即便如此,文中有疏漏也难免。欢迎大家进行理性的探讨交流!

像下面这位朋友这样给我推荐专业书籍的,我十分欣赏:

有问题上网搜的父母都会遇到的难题:不同人说的不一样,听谁的?

像下面这位朋友这样有反对意见,直接甩论文链接的,我向您鞠躬表示感谢:

有问题上网搜的父母都会遇到的难题:不同人说的不一样,听谁的?

但是,我也遇到了一些朋友,给我留言说反对,但又拿不出任何专业证据。甚至有位朋友给我发了多条留言,强调“近视可以逆转”,非但不能提供任何支持她观点的信息,还对我说——你不是喜欢查资料吗?你好好查查是不是我说的这样?

我觉得这样争输赢就没有必要了。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相信的方向进行选择就好。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749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