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教育往往培养出两种不同人生的孩子!父母真的应该让自己开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程萌在《一席》的演讲中讲述了一个农民儿子的故事。
逸夫涵家长学校
一所重点大学的女博士,每当开学就开始着急:“爸爸,为了让我们上学和省钱,学会戒烟。
因为家庭困难,还在上二年级的弟弟觉得她的成绩更好,于是主动辍学去早餐店打工。他每天不得不早起,这很难。仅仅几个月后,他的头发变白了。
逸夫涵家长学校
程萌本人出生在农村,他总结道:
这些孩子,看着家人的努力和牺牲,感到愧疚和无奈。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不让家人失望,用好成绩回报家人。
在这些孩子眼里,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道德上必须要做的事情。
逸夫涵家长学校
程萌的话透露出小时候的愧疚。
有一个心理学对上百个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除了贫困家庭和条件体面的家庭,家长们往往认为自己为孩子做出了很多牺牲。
“我一只手就能数清今年买的所有新衣服。不是我没钱,而是我没有思想。”
逸夫涵家长学校
“孩子七点就得去上学。我五点起床做饭,送她上学。”
“娃娃们来大城市上学半年,我带着他们来这里,孩子的妈妈在老家打工。只有在周五,孩子们才能乘坐夜车与孩子团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在牺牲下长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一些生活在“牺牲”氛围中的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感恩的父母让孩子安心学习。他们觉得生活更有意义,对生活更满意。
心理灵活性更强,家庭成员的坚持和努力为他们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他们会记住艰苦的日子,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和家庭。
对父母不负责
然而,另一部分孩子被牺牲淹没了。
“如果他们没有生下我,他们会比现在过得更好。”孩子心里有“怪我”的想法。
不仅让他们目前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还不断满足家人的期望。长大后,他们会告诉自己:“我的家人受了这么多苦,我怎么敢放纵自己?”在他们眼里,“安逸”意味着“放纵”,他们想要的只是“不辜负”家人的牺牲。
以同样的牺牲对待家人和朋友,很多孩子长大后会误以为这就是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他们更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追求完美,因为他们只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一种方法。爱一个人就是为ta牺牲。
培养的娃却不知感恩,现代父母应该学会如何变得快乐">
那么,该如何摆脱牺牲感的枷锁呢?
①父母让自己快乐
网上常常有新闻报道,父母为了让不喜欢吃饭的孩子吃得营养,精心做出诗词图案的早餐、卡通动物的便当。听上去很费时间精力、家长牺牲很大,但这些家长,往往本来就喜欢做饭,自己是开心的。
如果我们自己都讨厌做饭,就没必要逼自己去做这些。
因为孩子需要的、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一个下午的陪伴,一句暖心的话语。每一个子女真正想要的是父母快乐,而不是父母委屈地牺牲。
②深度沟通
我们往往羞于表达,即便看到了孩子有做的好的地方、自己有什么快乐的事情,也不会跟子女说。
如果我们不说,孩子就会胡思乱想,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感知差异才会越小。
双方坦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的考虑是什么,我感觉怎么样……
从现在开始停止一味奉献,拒绝过度牺牲!首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孩子。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