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当发生战争时,人口往往会急剧下降。为什么民国30年军阀混战,人口却保持在4亿多?

古代一到战乱,往往人口锐减,为何民国三十年军阀混战,人口却维持在四亿多?网友提问:古代一到战乱,往往人口锐减,为何民国三十年军阀混战,人口却维持在四亿多?优质回答:还真是如此,在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的人口约为4.5亿人。《

用户问题:

在古代,当发生战争时,人口往往会急剧下降。为什么民国30年军阀混战,人口却保持在4亿多?

出色的回答:

事实上,在清朝末期,中国的人口约为4.5亿。003010的4.5亿两银赔款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当时外国列强为了惩罚和羞辱中国,要求每个中国人交一两银子,而当时中国的人口是4.5亿。

《辛丑条约》签署于1901年。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从1911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一共存在了38年。这38年间,除了全面抗战的8年,中国始终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仍有5亿人口。

辛丑条约签署

为什么民国30年中国人口还停留在4-5亿?相比之下,中国王朝末期,伴随着农民起义和封建领主,中国人口总是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鸦”的悲惨景象,战火纷飞的地区一个人也没有。

比如明朝末年,张和清军入川后,人口600多万、土地肥沃千里的四川盆地,人口甚至不足十分之一。曾经的天府之国,变成了野生动物出没的无人之地。因此,清初,清廷开始了数百年来以湖广填四川的行动。

让四川到处都是湖泊

为什么古代中国的人口因为战争而急剧下降?民国军阀混战的时候,中国人口还剩下4亿多,没有大规模的人口减少?

第一,文明的进步。不管中间发生什么波折和挫折,人类文明终究是在进步的。因此,在古代,一些军阀割据势力可以肆无忌惮地四处屠杀城市。比如清朝入关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往往一次屠杀就杀了几十万人。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不管军阀的底线有多低,不管他们如何征收暴力,如何收编漠视人命,都没有哪个军阀敢像古代那样强攻天下,然后屠城屠城,肆无忌惮。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屠杀,民国人民自然不会像古代那样大幅度减少。

军阀割据的中华民国

第二,战争的方式不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是一场战役甚至一场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即使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面对比他多几十倍的难民,也可能还是被他们消灭殆尽,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蚂蚁咬死大象。

因此,古代军阀为了扩大势力,往往会耗尽资源,卷走所有无辜的人,强迫他们参军。他们像蝗虫一样到处掠夺,以增加自己的力量。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一个地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被迫放弃生产,成为难民。

中华民国广州

然而,大量不从事生产的人不仅完全断绝了生产能力,还四处掠夺生存。这种如雪球般奴役难民的方式,导致这些势力生活在寸草不生、人口锐减的地方,民国军阀不再如此。

对于民国军阀来说,军队的数量不再是最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配备枪支弹药的军队,这已经成为制约一支军阀军队战斗力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在火器时代,即使有几百万人,也没有足够的枪支和大炮,而面对对手的枪支,依然只有被屠杀的命运。因此,军阀们开始更加努力地掠夺更多的金钱和食物来换取武器。

民国军阀部队

第三,包括军阀在内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民国时期,军阀虽然一直在争权夺利,但军阀混战从未停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军阀不承认自己的中国身份。作为中国人,军阀之间的纷争终究只是内战,很少有人自相残杀。自然,没有必要对自己的人下手。

因此,虽然民国时期的中国人民遭受了战争、自然灾害、军阀压迫、土匪、土豪劣绅欺凌、列强剥削等诸多磨难,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仍然艰难地从事生产。因此,尽管历经千辛万苦,民国人也只能勉强生存。与古代的流民不同,民国时期的人不会完全杜绝生产,最终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其他网友观点20世纪初,普遍认为中国人口4.5亿,《辛丑条约》年4.5亿两白银的赔偿就是由此而来。平均每个中国人向八国联盟支付一两银子。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有4.5亿人口。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0年里,虽然中国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民族战争和无数的天灾人祸,但并没有出现古代常见的人口大幅度下降。这是为什么?

两头说话。首先,古代大规模战争之后的人口下降,虽然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数字往往是不准确的。比如东汉的人口一般公认是5000多万,但到三国的时候还不到1000万,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是统计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在战争期间,大量的人口逃离了国家原有的管理体系,所以就成为了国家的非统计人口,从而导致了数据的大规模人口减少。然而,这些人一般都逃到了当时国家无法管理的地方。并不代表这些人真的不存在,只是离开了统计系统。

古代,在编户养民的制度下,国家收税、征收劳役和兵役,都是依靠人口和土地的统计。因此,每个朝代进入相对稳定的时代后,都会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统计,一方面是为了支配土地和恢复生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收税、劳动和兵役。到了王朝末期,它基本上

因为各种加收的摊派赋役很多,会大大超过国家原来规定的赋役,大幅度增加农民负担,农民不堪重负,就会千方百计的逃避。而逃避的主要方式,就是脱离国家分配给自己的土地,或者是逃到之前尚未开发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或者边远地区,或者是托庇于豪强大户。

比如东汉末期,就出现了大量的荫庇,也就是农民为了逃避赋役,主动把土地献给豪强地主,因为给豪强地主缴纳赋役要比给国家缴纳赋役要更少,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些托庇于豪强地主的农民,就成了消失了的人口。但实际上这些人口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国家统计不到了而已。也有大量的人口在这个时期大规模、长距离的逃亡,迁徙到比较边远的地区去。东汉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人口数量不多,而在东汉末年,很多人口就迁徙到了长江以南地区。比如诸葛亮家族原先在山东临沂,为了逃避曹操进攻徐谦的战争,就迁徙到了江西一带,之后又到了襄阳一带。孙吴这种流亡而来的中原世家大族就更多了。

但要进行一次这样的大规模的人口统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是要国家完成统一,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与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社会也比较稳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基本上结束,才能进行这种人口统计。比如北宋进行这种人口统计,已经是在宋神宗时期了,而这时候距离北宋开国已经将近百年了,之前并没有进行这种全国范围内的统计。这就是因为,在宋神宗之前,北宋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先是和辽国进行了多次战争,之后又和西夏进行了时间较长的战争。到南宋时期,金国进行这种统计已经是大定时期,已经是金国的后期了。

一般进行这种全国性的大规模的人口和土地统计,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足够强大,能够深入到基层社会,这样才能进行相对比较准确的统计,而不是地方上的官吏胡乱填写虚报上来的数据,才能成为国家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最起码的是,国家的有效控制能力要能够控制到县一级,而县一级在县以下的乡里社会也有比较稳定和可靠的管理体系,才能做这个事。比如明初为了进行这种统计,朱元璋因为对基层官吏不信任,所以曾多次派太学的学生下到基层进行这种土地丈量和人口统计的工作。即便如此,现在能看到的历代人口统计数据,也远远低于当时的实际人口数量。比如现在一般公认明朝时期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5亿,但明朝留下的数据是万历时期的六千万人。

而在民国近四十年的统治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始终都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首先是全国性的战争始终没有结束,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战争,先是各种军阀混战,然后是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再接着又是持续三年的解放战争,始终没有完全结束战争,也没有时间进行恢复和建设,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没有停止下来,所以根本不具备进行全国性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只有一些学者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进行过一些小范围的局部性的统计,但完全不足以以此来推算全国的整体情况。

再就是基层管理体系,清朝崩溃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处于战乱时期,所以整个国家实际上都是处在以军事为中心的状态,行政管理体系的整顿始终无暇顾及,连最基本的文官官僚体系都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之后,又因为经历了党派斗争,所以始终没有能够将国家的管理体系延伸到基层去。我们经常说古代中国是皇权不下县,到了民国时期,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甚至连县一级都达不到,更不用说到县以下了。而且,因为国民政府腐败得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诲过扬功、上下瞒报的习惯,所以完全不具备这种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统计的能力。比如电影《一九四二》中就提到,河南省因为饥荒饿死的人口超过三百万,但是上报到中央的数据只有两千人。

所以,整个民国时期的赋税征收和劳役、兵役征发都极其混乱,许多地方甚至还在使用清朝乾隆时期编造的土地和人口统计数据的黄册,有些地方统计上来缴纳赋税的土地甚至还不到实际土地面积的三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后,因为大规模战争结束,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下来,才具备了进行这种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统计的条件。同时,国家管理体系一直向下延伸到了乡村内部,也具备了这个能力。因此,新中国一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才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统计。而经过这次统计,很快就发现,全国人口数量达到了六亿的规模,比原来习惯的说法4.5亿多出来了1.5亿,也是因此,才有了“六亿人民尽舜尧”的说法。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一到战乱,往往人口锐减,为何民国三十年军阀混战,人口却维持在四亿多?

影响人口的因素很多,比如战争和瘟疫等等。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中国的人口据说将近四亿人口,解放后大约人口是5亿四千万。假设这个数字基本可靠,我们再来看题目。

为何民国军阀混战三十年,人口却维持在四亿多?

一、人口基数大,这是主要原因,中国人口多,从民国初年就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

二、生育的适龄人口比重大,旧中国平均人口寿命低,所以相应地人口年龄年轻。

三、生育意愿强烈,没有多少节育措施,由于社会动乱,更加剧了这种现象。

四、卫生医药能力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新生活等等运动使得人民素质相对提高。

五、生产力提高,随着世界创造力的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的生产能力也相对提高,至少比清朝时期强多了。

六、军阀混战虽多,但基本都能以保境安民为己任,总体并没有全国陷入战乱,基本是局部战乱。

七、军阀混战,由于是内部战争,基本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作为军队都没有往死里打,打垮打散就完事了,对老百姓就更没有赶尽杀绝。

八、战争如果有种族屠杀或者异族入侵,才会导致大规模的平民死亡,比如六年的局部抗日战争和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中华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死亡的军队和老百姓的数量世界第一。

1995年以来,i我国官方公布的伤亡数字是3500万人。

  中国抗日人口损失最低限数为3480余万人。这其中,军人伤亡1100余万人,平民死伤2300多万人。

  不过3480万伤亡只是战争直接伤亡累加所得,如果加上其他多种因素,如530多万被敌抓捕的失踪人口,有案可查的战争造成的瘟疫疾病,以及战争期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造成的人口负增长,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总体损失应在5000万以上。

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军阀混战,相信那时人口一定比四亿多很多,中国也会早日昌盛,另外人口多少并没有多大意义,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才是关键,有句老话话糙理不糙:宁做盛世犬不做乱世人,生活在旧中国的人们是不幸的,生活在盛世新中国的人们是幸福的,如今我们中国有14亿人口,他们安居乐业。

其他网友观点

人口锐减不等于人口死亡。古代战乱导致的人口大量削减,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统治根基崩塌了导致的。

举个例子说。三国后期,魏蜀吴各自灭亡时的人口统计分别是443万、94万、230万。然而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全国人口统计,全国人口竟然有1616万人。除去当年(280年)纳土归降的东吴,原曹魏和蜀汉领土范围内的人口高达1386万。

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晋书·志第四》

蜀汉和曹魏灭亡的时间大家都知道,分别是公元263和265年。短短十几年,537万居然就激增到了1386万,翻了两倍多,这怎么可能呢?

更夸张的还在后面。根据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的记载,太康三年,也就是西晋统一后的第三年,西晋全国清查出来的人口高达377万户,比两年前的245万户又多出了50%。

案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户不能居半。——裴注《三国志·陈群传》

短短两年时间,户数就增加了50%!这是什么概念?母猪生崽也没这么夸张。

所以,西晋统一后,全国人口激增的道理很明显——因为战乱,大量的人口死亡,同时大量的人口隐匿了起来。但全国统一后,隐匿死角没有了,并且因为战争停止、剥削减轻等原因,大量的隐匿人口都出来登记了

也就是说,古代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很多人并不是“死”了,而是没被朝廷登记在册。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唐朝。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全国人口约961万余户。

六年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全国人口就只剩193万户了。

但诡异的是,又过了四年,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又增加到了293万户

961万→193万→293万,短短十年时间,人口上升、下降起伏竟然这么大,如同坐过山车一样。

通过唐朝的这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战争肯定是会导致人口锐减的,但是人口锐减不等于都被杀掉了

实际上,我们从史料中得到的数据,仅仅只是当时政府可控的户口数据而已,并不是当时真正的人口情况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王朝人口数据,可以用来参考,但不能奉为真理。毕竟这些数据的统计口径不统一。而历史上真正有参考价值的人口统计数据,应该是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之后。

因为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加上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承诺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促使了中国的户籍政策与赋税制度分离,老百姓不用再缴纳人口税了,也就是不用再隐匿“人头”了。

所以雍正之后的人口统计数,才更加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至此之后,不管多大的战乱,全国人口都没有跌破三亿,没有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说完了古代王朝,再来说民国。民国实际上也存在统计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1912年,民国建立,至1949年,中间三十多年时间,实际上民国政府并没有真正有效的统计过人口。当时最有名的一句口号叫“四万万同胞”(四亿),喊了三十几年。

然而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却发现——全国的真实人口竟然高达六亿!(不包括港澳台,但包括了当时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辞中,当时中央政府预估的全国人口大约是4.75亿。结果谁也没想到,竟然有一亿多人被“隐匿”了。(因为民国军阀又开始按人头收税了)

所以,实际上民国时期的人口数据,也是不准确的。虽然当时的人喊“四万万”,但实际人口远超“四万万”。

当然了,民国已经是近代化社会了,其与古代封建王朝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民国时期没有古代王朝那么大人口起伏波动,除了当时人口不准确外,还有两方面原因。

①:民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流民战争

中国的战乱,不是说战场上的规模越大,破坏性就越大。而是要看普通老百姓在战争期间都干什么。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年年混战,军人相互厮杀几百年,然而由于老百姓并没有参与其中。所以秦朝统一全国,结果战国时代后,统计人口大约有两千万,并没有因为百年混战而断崖式的人口锐减。但到了秦末大乱,情况就不一样,当时农民普遍参加了暴动。这种暴动的破坏力极大,如滚雪球一般的裹挟着大量农民放弃生产而从事战争,由此对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极其惊人的。

秦始皇称帝后,不兴土木,大搞国家工程。而刘邦建立汉朝后,皇帝的天子座驾凑不齐四匹白马,王侯将相们惨到要坐牛车上朝。各行各业百业凋零。这就是流民战争与诸侯战争最大的区别。

再看民国。民国时代属于军阀混战,也就是跟战国时代类似,打打杀杀的都是军人,没有很大的流民战争。战争规模再怎么大,大部分老百姓的生产并没有停滞。(民国早期的军阀混战也类似于春秋“义战”。规模看似很大,但死伤并不严重)

也就是说,民国老百姓虽然艰苦,但因为生产还在维持,大体上还能混个温饱。除了日军侵华那种大规模的人为破坏外,基本上不会出现有大规模的人口衰减现象

②:民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民族意识和人权意识

古代的战争中,统帅为了激励士气,通常都会允许“城破之后,大抢三天”,所谓“贼过如梳,兵过如篦”,说的就是这种暴行。

但在民国时代,由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期遭受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逐渐深入人心。当时除了日寇和少部分没节操的流氓军阀外,几乎没有谁敢大屠杀。即便偶尔有,也会很快通电全国,舆论大哗,屠杀者遭到千夫所指,不得好死。

所以民国时代,并不像古代那样,把杀人作为一个目标。尤其是虐杀俘虏这种事,民国的正规军是干不出来的。

民国时期没出现统计数据上的人口锐减,主要是三方面原因。

第一,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将近四十年没有做过准确的人口统计,所谓的四亿人口仍然是照搬清朝数据。这就导致了虽然当时战乱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但隐匿人口比死亡人口要多的多。因而民国时期,至始至终都给人一种人口大概在四亿人左右的错觉。

第二,民国军阀混战的规模很大,但强度普遍不大。更没有爆发流民战争,把整个社会拖入战争深渊。

第三,大多数的民国军阀不像古代军阀那么弑杀。日寇侵华是一场浩劫,但抗战胜利之后,又有一波出生高潮。

其他网友观点

在古代社会,每逢大战乱人口必然会大幅锐减,但是近代民国几十年的乱世却没有出现人口大量锐减的现象,始终维持在清末的四亿人口上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古代社会为什么每逢战争,人口会锐减那么多?

第一是因为古代生产力落后,封建王朝对农业粮食的依赖程度很高,饿死的人很多。每逢战争,国家的农业生产就会被中止,但军队对粮草的需求却更大,这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两点影响。第一是农民丧失了农业生产,造成了粮食无法自足以至饿殍遍地,第二是官府过度对农民增收大量的粮食军用,导致农民破产饿死。

第二是因为古代冷兵器时代,大兵团肉搏战是主流打法,死伤甚巨。冷兵器时期的决战都是大规模几十万人的近身肉搏战,所以无论是输是赢都会有“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结果,而死伤的还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劳动力的丧生也就会导致未来人口的稀少。

第三是因为医疗水平低下,无论是大病小病、大伤小伤都会丧生。没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许多人都是因为小病而遗憾丧命。

知道了古代人口巨减的原因,就自然可以推导出民国时期人口相对恒定的原因了。

民国时期粮食种类与产量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先前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入大大缓解了战争的饥荒问题,而且价格比较实惠让很多平民都能够填饱肚子。

其次就是民国时期的战争步入了热兵器交锋,与传统冷兵器时代大兵团肉搏战不一样,是依靠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取胜,而且多是局部小战役,发动的大战很少,自然伤亡也小的多。

还有就是民国时期的医疗条件大大改善,并引入了西药,而西药的特点就是医疗效率高,这就让传统的小病患者治愈率很高,大病患者有机会重生,大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另外一点就是民国时期人口的流动更为频繁,老百姓的出行方式也较为多元,有铁路、海运等方式,北方打仗可以逃到南方避难,南方打仗可以跑到边疆谋生,存活的方式也更多了。

其他网友观点

在中国的战乱年代,人口都会发生大幅度的减员。比如当年楚汉战争后,刘邦来到曲逆县,说这个县和洛阳一样壮丽,天下再无其匹。当时这个县只有五千户人口。到了三国时期,天下更是悲惨。用曹操的诗歌里写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种情况,在战乱时期反复出现。

而中国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的减员,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人口也损失以上千万计。曾国藩的湘军屠城杀人是家常便饭,他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滥杀无辜,使得无数老百姓丢了性命。

可是,到了民国,这种人口大规模的减员的情况却大幅度减少了。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在四亿多。而在民国时期,经常发生军阀混战的情况,那为什么没有出现中国古代的情况呢?

首先,是国家政府控制力的增强。我们要看到,古代战乱时期,经常发生大屠杀的情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战争期间国家失去控制力,形成了无政府状态。

战争双方为了打击破坏对方的军事经济潜力,经常会采取对民众的屠杀政策。尤其是不同种族之间的屠杀更是惨烈。双方都将敌方的民众视为仇敌,采取大规模的灭族行动,这时,政府的控制力很差,无法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民国建立的过程中,辛亥革命给当权者上了深刻的一课,让他们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即使是强大如袁世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也很快被人民所推翻。因此,所有的军阀,都不得不考虑民意的方向。当然不敢肆无忌惮的进行大屠杀。这样,就极大的减少了人口的损失。

第二个原因就是战争的残酷性的降低。在中国古代,由于是封建制度,家天下的体制。双方必须要见个你死我活,最终只能有一方存活下来。这样,战争是极为残酷的,一切手段都无不用其极。这样,老百姓的性命就更是微不足道了,屠杀在所难免。

而到了民国,军阀混战不是把对方斩尽杀绝为目的,而是以一方的失败为终止。这样虽然在矛盾无可调和的情况下,发生战争,但一旦大局已定,失败的一方通电下野就告一段落,并不非要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也减轻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减少了人口的损失。

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四川军阀混战。四川军阀林立,战争频发。但是,无论战争如何激烈,双方都留有余地,并不赶尽杀绝。只要有一方认输,大家就坐下来谈判,不再发生冲突。甚至还会出现在战争证进行的时候,双方的将领为了某人的红白喜事坐在一个桌子吃饭的情况。这样,下面的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就更是宽松了,大屠杀的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在民国初期就有了四亿的人口基数,在遭受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很快就可以恢复过来。在当时不存在大屠杀的条件下,一般的战乱造成的人口损失是可以弥补的。这也是民国人口基本能够保持稳定的一个因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民国军阀混战,之所以没有造成人口大规模减少。主要是因为,民国的军阀往往都标榜自己的“革命、民主”。做事有底线。军阀之间的混战一不屠城,二不杀降,三不进行大规模的洗劫。而这三点是古代战争中造成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战争造成大规模的人口减少,其实并不是因为战争本身所致,而是主要由于战争的破坏性所致。

民国军阀混战,其破坏性要远远小于古代的一些残酷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非常惨烈的大屠杀,以及举不胜举的屠城。

如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赵军共40余万人。

秦末农民起义,义军打下一个城池就开始屠城,其理由就是要诛杀暴秦。西楚霸王项羽是个著名的杀星,他除了众所周知的坑杀了二十秦军,还有大量的屠城行为。每攻占一城必将全城百姓杀尽。

项羽在一次攻打下外黄城后,又想搞大屠杀。有一个13岁的少年挺身而出,问了项羽三个问题:外黄百姓是否自愿抵抗?外黄百姓投降,等着迎接霸王,却要屠城,百姓如何表达投诚之意?霸王难道想断了其他城市的百姓投诚之路吗?项羽被这个少年问得哑口无言,放弃了屠城的打算,这一城的人才保住了性命。

那么秦政府军攻占起义军占领的城池,又是怎么样呢?对不起,政府军也是一样的屠城,其理由就是城里人都参与谋反,所以要杀。

那么刘邦是不是好一点?答案是稍微好一点,也好不了多少。

一般人以为项羽搞大屠杀,刘邦仁义不喜欢杀人。其实刘邦杀起人也是很厉害。史书上有很多刘邦集团屠城的记录,如:

“南攻颍阳,屠之”、“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攻城阳,屠之”、“屠煮枣。 屠胡陵”、“击陈豨,屠马邑。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屠浑都”……。

由于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攻打下一座城池,就放纵士兵大屠杀,都是杀的平民。

更加惨烈的是黄巢杀数十万人充当军粮,而且制作石臼,将人捣碎做成肉泥来供军队食用。

还有诸如张献忠屠川,造成四川人口大灭绝,后来“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到四川。张献忠屠川是不是属实,争议很大,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清朝军队所为,嫁祸于张献忠。认为张献忠杀的人没有那么多。

清朝军队还有扬州十日,屠城十天,纵兵抢劫屠杀,约80万人惨遭杀害。嘉定三屠,杀死近10万人。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南京大屠杀。

李自成攻打开封时,掘开黄河,淹没开封,致使数十万人死亡。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中国人口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只剩下2.3亿人,直到1911年才恢复到3.4亿人。

古代战争经常会裹挟无辜的平民百姓参加 ,所到之处洗劫一空。田地没有人耕种,粮食大幅度减产。民间的存粮都被军队征用,交战双方又会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粮道,甚至把对方从民间征集来的粮食采取火烧的办法烧光。由于粮食大规模减产,由战争而引起人祸,造成许多平民流离失所,不少人因此而饿死。

与古代战争截然不同的是,民国军阀交战,俘虏了对方的士兵,一般都是把对方的士兵补充到自己的军队中。他们俘虏的士兵不仅不杀,而且当成宝贝,作为自己补充兵源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民国军阀交战,他们往往还要争取民心的支持,更不可能搞屠城、大屠杀。

民国军阀之间交战,一般也不赶尽杀绝。仗打到一定程度,一般就是战败方下野,或者出国躲避。有的还能重新成为盟友。如蒋冯阎虽然曾经中原大战,但后来冯玉祥和阎锡山都投靠了蒋介石。

因此,民国军阀混战不像古代一定要致对方于死地。因此战争的残酷性大大降低,而这种战争本身,死的人并不会太多。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古代的饥荒主要不是缺粮,而是无法及时运输救灾粮。

在铁路贯通之前,中国很多地方运输物资极为困难。

通常饥荒横行的地区,大部分都是交通不好的偏僻地区。

如果交通便利,且不会政府救灾粮食会运进来,最低程度灾民也可以外出逃荒。

而民国时期,由于铁路开始普及,大量粮食可以运输到全国很多地区,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运到灾民手中。

第二,由于国际贸易和援助存在,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饥荒。

在古代,如果常年战乱或者大面积自然灾害,会出现整个国家严重缺乏粮食的情况。

因为国家都没有粮食,无法就在,必然有大量人民死去。

然而,现代由于很多国家粮食产量极大,也愿意承担一些国际道义,可以以低廉价格甚至贷款将救济粮食(其实很多是饲料)卖给中国。

很多人不知道,在建国后三年饥荒期间,苏联、美国都第一时间愿意提供粮食,可以使用无息贷款形式。

中国是通过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购买粮食,迅速结局了饥荒问题。

第三,社会秩序没有到崩溃的地步。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连连,但中国尚且始终有国际社会承认的政府。

之前是袁世凯,后来是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等。

而这些军阀的控制区,社会秩序大体还是能够维持的,尚且没有到五胡乱华时期四处胡乱杀戮的地步。

简而言之,救灾工作还是可以维持的。虽然有局部饥荒,但不会蔓延的太夸张。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小秘书邀请。古代战乱的人口减少,主要是农民战争引起的。农民战争的破坏力极大,如滚雪球般裹挟着大量农民放弃生产而从事掠夺残杀,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形成饥荒、瘟疫和人口减少。

例如李自成用来打仗的兵不过700人,进入河南以后扩张到数万,一路上收编饥民,把劳动力吸收进来了。在农业社会,没有劳力从事生产,错过播种季节,吃的粮食全靠打大户、开官仓来维持。这种战争旷日持久,到处都找不到粮食,就吃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染上瘟疫病毒大批死亡,人口锐减变成无人区。

四川是个典型,超过半世纪的连续战乱,官军征粮,劳动力被抓走,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清军和南明军在四川打仗,先得自带粮食,在边缘地区囤积军粮。张献忠入川建立“大西国”,清军入川镇压白莲教起义,致使四川人口锐减,从明末的600多万人到满清占领四川时不足60万人,人口锐减了90%。

清代的农民战争主要是太平天国战争及一些地区类似的农民战争,在同治之前确实存在大幅度的人口下滑。据估算,白莲教、捻军、太平天国等农民战争导致中国人口减少5000万。晚清时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这个人口数维持了很多年,清朝灭亡时仍有4.36亿。

因为满清后期的战争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号称几十万的农民军面对洋枪洋炮傻了眼。李鸿章的淮军刚到上海不过6000多人,用上洋枪洋炮以后战斗力一路飙升,把数十万的太平军,从上海追打到常州;人数众多的义和团在八国联军面前不堪一击,真正能和八国联军打一下的还是正规军。

满清灭亡进入民国时期,主要是军阀割据和相互兼并。过去那种野蛮掠夺残杀式的战争不行了,人海战术彻底失效,相对农民战争而言变得“文明”一些。各路军阀毫不犹豫地从国外进口机枪大炮,或仿制先进武器来争夺地盘。现代武器威力强,射程又远,一开火就可以吓跑几万手持长矛大刀的芸芸兵卒,也大大加快了战争进程,速战速决,一般战斗几天几周就可分出胜负,军粮及转运消耗也大为减少。

因为军阀割据战争没有破坏广泛的秩序和致使生产停滞,相对于农民战争来说,也就没有太大的人口减少。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其他网友观点

民国30多年战乱,为何人口一直维持在4亿多?

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民国30多年的战乱中,中国的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长。

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人?

很多人非常熟悉的数字是4.5亿人,因为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逼迫清朝进行大赔款,总数是4.5亿,代表的意思是全体中国人民应该向西方列强道歉,道歉费每人一两白银。

辛丑条约后,四万万五千万,成了中国人口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并且深入人心。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令人鲜为人知的是,民国时期我国有过多次人口普查,给我们提供了比较详实的人口数据。1912年,民国初建,中央政府内务部即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后来的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的刘大钧评价1912年人口普查说“夫民元人口统计虽不能为尽美尽善, 然观于所列项目, 则诚可认为中国户口普查之最详细者”。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普查,也参考借鉴了这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方法。

不过,在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并没有并没有能力把统治末梢扩展到全国,所以,普查中缺少了广东、广西、 外蒙古、 西藏 5 个地区,只好用宣统年间的数据进行增补调整。因此得出了《内政年鉴》 版本的419 640 279 人,《中国经

济年鉴》 版本的405810967人。

不管是4.06亿还是4.19亿,都比宣统年间瓦尔特·威尔考克斯给出的341 913 497 人数据要大得多。可见,从清朝到民国的改朝换代,并没有造成巨大的人口损失。

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时期,军阀混战虽然很频繁,但战争烈度都很一般,远远比不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更比不上太平天国运动、丁戊奇荒、捻军起义和同治回乱。造成较大人口损失反而是白朗起义等民间军事运动。不仅如此,因为经济出现大发展,中华民国的人口容量反而增加,人口数量虽然没有大增长,但倒退基本不可能。

1928年,又一次改朝换代,又一次人口普查开始了。这次人口普查从1928年7月开始,到1930年7月才结束,内地16个省份中,只有陕西完成了普查,所以,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很让人失望。

经过复杂的算法和一部分估计和猜测,最终内政部公布的人口数据是474 787 386 人。这就是抗日战争中人们常常宣传的“四万万七千万同胞”的最早来源。

不过,经济学家经过的对人口统计的结果很怀疑。陈华寅给出的人口估计数量估计数量是445 000 000 人,而王士达424 906 746 人。一般认为,4.2亿的数据可能更接近事实。

就是说,北洋时期的低烈度军阀混战,几乎正好抵消了这16年的人口自然增长。中国人口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启动宪政改革,推行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于是开始了新的户口统计,到1938年,全国户口统计结果显示为474 625 744 人。这里面要注意,为了增加本地区本族群的情况,各地极有可能使用各种方法虚报人口,从而获得更多选票。

之后,1941年,1943年和1944年,国民政府都曾对大后方户口进行过统计,因为能力有限,这些调查都仅限于局部地区没有得出全国性的人口数据。

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更是无暇顾及全国人口统计工作。到了1950年全国解放,1953年半岛战争结束,新中国才有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这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5.8亿!

从宣统年间的3.4亿人口,再到民国30多年始终坚持的4亿多人口,一直到1953年的5.8亿,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战争烈度很低的北洋战争,似乎削减了最大数量的人口,而战争烈度明显更高的新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好像反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民国人口之谜太难解开了,因为民国的统治技术性太差了。有种非常有趣的说法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人口数据,主要依靠食盐销售量进行估算,大概是因为委员长是盐贩子的儿子吧!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799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