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呢?

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是什么?网友提问: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是什么?优质回答:谢谢邀请。如果纵观崇祯皇帝的生平,从如何毁灭明朝的这个方面来说,我认为,崇祯皇帝没有失误,他圆满的完成了亡国之君的任务,将明朝彻底的毁掉了。在崇祯刚

用户问题:

崇祯皇帝最大的错误是什么?

出色的回答:

谢谢你邀请我。如果从崇祯皇帝的一生来看,从如何灭明方面来看,我认为崇祯皇帝没有犯任何错误。他成功完成了亡国之君的任务,彻底摧毁了明朝。

崇祯刚刚继位的时候,就铲除了魏忠贤的势力,这让所有人都对他抱有希望。但慢慢地,他的无能、暴力、偏执等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他做了一系列愚蠢的动作,经常犯错。

在这些错误中,从试图挽救明朝江山的方面来说,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杀了陈新甲。这一举动不仅断绝了他在明朝生活的机会,也彻底让他失去了王侯之心,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偷。

陈新甲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能做事的人才。他咄咄逼人,比那些吃素的大臣强一百倍。当时兵部被大家认为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但是陈新甲敢于挑起兵部的重担,肩负起兵部的重任。

在当时的明朝,最大的战略问题是被迫两面作战。明朝对外面对满清,对内镇压农民军。然而,明朝还不够强大,无法同时应付两条战线的作战。

因此,当农民军占据上风时,满清的攻势势不可挡。抗清时,农民军卷土重来,渡过中原。这让明朝的左右小部队,疲惫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先解决一方再解决另一方是上策。关于明朝的农民军没有谈判的余地,只能从清朝的皇太极说起。

当时皇太极并不打算进入中原。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步增强自己的力量。同时,战争的压力也对满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由于明朝的经济封锁,满族人的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难以调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太极出兵朝鲜。然而,尽管朝鲜投降,可获得的物资却是沧海一粟,无法解决满清的需求。因此,为了稳定清朝的统治,皇太极有了和崇祯讲和的意愿。

将崇祯的和平任务交给了陈新甲。经过双方的协商,皇太极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双方都有了和平的希望。然而,上帝保佑明朝。在最后一刻,出了点问题。

陈新甲的书童把双方会面交流的文件作为唐宝交给外人,让世人知晓。结果舆论怒不可遏。明朝的那些官员让张飞分崩离析,并把这次和会与南宋秦桧的和会相提并论。

此时崇祯不敢承担责任,也不敢承认自己知道和谈。他拿陈新甲出气,以未经授权和谈的罪名杀了陈新甲。当然不可能和满人讲和。最后,明朝在满清和农民军的进攻下灭亡了。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宣布自己和明朝的死刑。首先,如果和谈失败,明朝就失去了摆脱双方争斗的最后机会,再也无法挽回局面。

更害的是杀了陈新甲。当时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件背后的人是崇祯。得知和谈后,弹劾官员是他的责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崇祯不敢承担责任,反过来推卸责任,甚至杀害了为他工作的陈新甲。结果崇祯失去了所有朝臣的信任。

我们能考虑一下吗?如果谈判成功,消息不会泄露吗?到那个时候,崇祯不会被弹劾吗?崇祯如果当时遇到弹劾会是什么样的态度?他不会杀了陈新甲吗?

每个人都不是傻子。从这一事件中,大家看透了崇祯丑陋的真实面目。他就是让人替他干脏活,并在达到既定事实后,按风而行。如果没人说话,就去那里。如果有麻烦,让为他工作的人承担责任。明朝的大臣不是傻子,他们可以牺牲

有句话说:“你把你的大臣当粪土,我把你当仇人。”至此,我们再也不会与崇祯合作了。整个朝廷都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看做一个笑话,等待政权更迭。崇祯又上蹿下跳,没人把他当回事。最后甚至没有人出去做官,崇祯只好抽签决定。

当李自成的士兵指向北京时,崇祯想逃到南京。但大家都以陈新甲的命运为戒,根本不理会崇祯的建议。崇祯想让大臣劝说他迁都,但大臣们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没有人站出来。

因为你不想像陈新甲一样,让崇祯逃走得到自己的性命,但将来崇祯会因为失去北方江山而自责,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为崇祯死不值得。这是大家统一的认识。

最终崇祯没能成功,吊死了景山公园。他憎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所以他只是摧毁这个国家。他离开了所有的中央机构,留下了太子,让满清王朝能够用政府机构来治理,明朝群龙无首。就这样,明朝彻底被征服了。

崇祯临死前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却被大臣们认错了。然而他的所作所为恰恰说明他是亡国之君。如果他是一个不体贴的君主,明朝就不会这么快灭亡。

我是历史上欢笑的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你。

还有网友认为崇祯皇帝是大明的亡国之君,但他也是一个真正勤俭的皇帝。历史学家和爱好者对崇祯皇帝在位十多年的得失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错误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如下:

1.驿站不应该为了让李自成失业而被废除。

2.孙承宗不该被任命。修复辽东要塞耗费了宝贵的财力。

3.你不应该杀袁崇焕,破坏长城等等。

我不认为这是他最大的错误,因为这都是战术问题。明朝的政治基础已经被侵蚀,北方已经破碎,没有扭转局面的可能。即使没有上述情况,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北京依然会守不住。

崇祯最大的错误在于战略,就是没有审时度势,毅然抛弃了破碎的北方省份,把西北和中原的饥民都扔给了对手。迁都南京,效仿南宋,依靠长江天险巩固半个江淮。崇祯已经执政十几年了。

正统皇帝在,就不会有北京沦陷、崇祯身死之后的江山无主的局面。也不会再有福王vs璐王拥立之争,马世英乱政和左良玉”清君侧”等严重的内耗行为发生。

在江南稳定局势之后,在想办法诏安退往湖广的大顺和大西军余部。依托相对富庶的南方,练兵备战,和清军长期对峙。我不相信饿殍遍地的北方数省能支撑清军在关内的长期占领和征战,没有海量的江淮和湖广的粮食供给,多尔衮的铁骑在北方只能吃人肉。

其他网友观点

最大的失误就是死要面子。不愿意跟后金妥协求得外部和平,从而陷入内外两线作战。造成事实上的后金和农民军在战略上相互呼应,明朝军队疲于应付。

这就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刚刚把后金打发走,后院又起火。国内镇压农民军刚有了一点成效,后金军队又开始进攻。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最后导致政权灭亡。

明末的问题众多很难解决,非雄才大略之主不可为之。而崇祯皇帝虽然也是一个比较励志的人,但他17岁即位当皇帝,一方面过于年轻,非常缺乏政治经验,另一方面,明朝对皇子的教育远远比不上清朝。崇祯皇帝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治国理政的能力教育。

按照我的理解,明朝如果想避免灭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狠抓吏治,强化组织保障。

朝廷内部要进行大换血。针对明朝末年官场生态环境的恶化。要采取铁腕手段,大力镇压一批朝廷内部的政治老流氓。对一些腐败无能的官僚,要逐步加以清洗。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不能说杀得不对。但最大的问题是杀了魏忠贤,谁来主持大局?杀了以后怎么办?杀了以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什么?这些崇祯皇帝都没有考虑,他就是觉得魏忠贤该杀,先杀了再说。

魏忠贤确实很不好,但他毕竟把这个场面撑下去了。崇祯杀了魏忠贤,当时爽是爽了,但杀了之后,他又没有能力处置复杂的政治局面,造成国内形势更加糟糕。

所以光杀一个魏忠贤还远远不够。必须要逐步清理国内的那些政治老流氓。或杀或撤职,迅速立威。

大力培养,提拔年轻干部。要慧眼识珠,发现挖掘优秀的年轻人才。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提拔一大批愿意为国尽忠,拯救危局,思想上和行动上,各方面都能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的、有较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年轻干部。

通过打击腐朽势力,提拔新生力量。为实现帝国中兴提供组织人员保障。这一点崇祯皇帝远远不如宋高宗赵构。赵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凭借自己皇子的身份登基,迅速组织起了自己的一套健全的班子,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比如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兴四将。

二、力求外部和平。

崇祯皇帝必须要搞清楚,绝不能同时陷入两头作战。但他偏偏就是拎不清这一点,他偏偏就不能放低身段,和后金政权进行平等对话。他也不愿意出于政策考虑的需要,对后金政权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

“攘外必先安内”。历来的统治者都非常强调这一点,这句话听起来非常不好听,但一个政权想要生存下去,国内不安定,整天兵荒马乱,还要想去抵御外敌,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崇祯皇帝必须要放下架子。尤其在国内形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更要放低姿态。不到万不得已,不与后金产生军事冲突。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与后金的矛盾和冲突。

要派出得力的谈判人员,和后金展开平等对话。做出必要的让步,不惜给他一定的好处,从而把他稳住。就算是出点血,毕竟和战争相比,其损失要少得多。比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上去好像宋朝给了辽国一点岁币,但这点钱和战争的开销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同时由于宋朝的经济发达,在两国之间边境贸易中,又把这个钱赚回来了。

因此,对于后金只能是暂时采取守势。让他暂时得到眼前的利益。等到国内问题解决了,再来解决后金问题。按照明朝的实力,只要国内问题解决,后金根本就不是问题。

三、国内要剿抚并用。

首先对国内的灾荒地区,要高度重视救灾工作。综合采取赈灾,安抚,移民等政策,安抚国内。对于口粮无法保证地区,可以迁徙灾民参与戍边。

政治、经济、军事手段齐下。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农民军问题。对于已经扑灭的农民武装,要给其出路。千万不能让这些人没有饭吃,最后又再次拿起武器造反。

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自然灾害严重,由于组织领导不力,没有能够组织民众齐心协力抗灾,反而是自己内部打得一塌糊涂。从而让后金政权渔翁得利。

明朝军队单独对付后金,或者单独镇压农民起义,都不是问题,完全可以应付。但在国内经济形势一片糟糕的情况下,让明朝军队同时两线作战,这是明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只能是先解决国内,再来和后金秋后算账。

其他网友观点

崇祯帝最大的失误就是不懂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造成这个失误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崇祯帝的性格多以且刚愎自用。

崇祯登基以后就办了一件错事,他彻底清理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在这不是为魏忠贤洗白白啊,魏忠贤虽然为人嚣张跋扈,阉宦出身,党同伐异,血腥残暴排斥异己,但是魏忠贤为人确实如木匠皇帝天启帝临死时所说,“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至少魏忠贤不会把国家往完蛋了上带,魏忠贤在天启时代曾经力排众议,大胆启用辽阳战败以后饱受谗言诋毁的熊廷弼,果断罢免宁锦大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不计私怨推荐孙承宗、赵南星等一批直臣能臣,可以看出魏忠贤在一定程度上是忠于国家,有一定的原则。

也就是说阉党集团未必都是坏人,东林党人也未必都是好人和能人,所以崇祯上台立刻诛杀了魏忠贤是一件错误决定,一竿子彻底把阉党集团全部打死,东林党是得势了,可是结果呢,中央内部更加混乱,你争我斗,最终把本身就已经腐朽的大厦彻底摧毁。也难怪司礼大太监曹化淳在李闯攻克北京时感叹“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从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明如果崇祯可听从天启帝的临终遗言,慢慢从魏忠贤手里收回皇权,或许大明王朝还能挺下去。

然后就是崇祯帝始终不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之前崇祯比较信任袁崇焕,但是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后,崇祯帝开始猜忌袁崇焕,而袁崇焕私下与满清议和,更让崇祯帝忍无可忍,终于杀了袁崇焕。

这就让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实际来说在崇祯元年全国就已遍布起义军,起义军在天启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崇祯登基后想靠杀魏忠贤收拢人心,结果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袁崇焕见此之势决定和满清议和,走攘外必先安内的路,先收拾了国内的起义军,再与满清决胜负,但是崇祯根本就没想通过这道理,他之前在袁崇焕吹牛逼的时候选择了信任袁崇焕,可是在袁崇焕做出正确决策时他又开始猜忌袁崇焕,最终杀了他,也把大明王朝给彻底扼杀了。

杀了袁崇焕以后,明朝就一直陷入了两条战线的情况,一面要剿灭农民起义军,一面还要对抗满清,再强的国力面对如此情况也会被拖垮,更何况是已经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

再之后崇祯好像明白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想到了先议和剿灭农民起义军再消灭满清的思路,但是满清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局势比崇祯看得透多了,所以他们绝不会和崇祯议和,满清收拾完了朝鲜半岛下一步就是入主中原了。

所以崇祯之死一点不冤枉,他虽然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是他的思路完全是混乱的,他看不透局势,外加一系列的失误操作,明亡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其他网友观点

趣谈答案: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就是信任朝中的臣子。

我想找你借点钱

大家都知道崇祯末期的时候整个天下进入了一片混乱,北方有灾难、南方有灾难,东南西北都是灾难,与此同时,北方有满人,南方又有流民,把整个明朝夹在了中间。

这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朝廷已经没有钱了,崇祯皇帝的府库一两银子也拿不出来了。

既然没有钱了,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去筹一点钱,对不对?所以崇祯皇帝在一次朝廷开大会的时候询问下面的所有臣子,你们现在谁有钱富裕的借我一点,然后咱们的部队行军打仗给他们钱,让他们打天下,打完天下之后我再还给你们。

所有的臣子们通通跪在地上表忠心,一来说自己列祖列宗都受到了明朝的恩泽,二来自己对于皇帝是多么的尊重和忠心,自己一毛钱也没有了,自己比皇帝还要穷,今天早上没有吃饭,昨天晚上喝的风,昨天中午喝的白开水,昨天早上吃的土。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顿时就哭了出来,没有想到臣子们的日子比我的日子还要苦啊,算了算了,不找你们借钱了。

我想找你借点钱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标题和上面那个标题一模一样?

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保不齐还要扣分的,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标题和上一个标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借钱的那个人不一样。

最开始借钱的是崇祯皇帝,后来崇祯皇帝上吊了,紧随其后的便是李自成。

李自成也来到了朝廷上,并且把所有的臣子们都叫了过来说道,我想找你们借点钱。

朝中大臣们也都开始哭穷,一而再的表示自己一毛钱也没有,李在成微微一笑:好的,既然你们没有钱,那就把命交出来吧。

于是李自成严刑拷打,把所有的官员统统打了一遍,一共拿出多少两银白银来呢?大概是7000万两白银。

大大的失误

7000万两白银意味着什么?如果把这些两白银通通的发给士兵,让士兵们行军打仗,把这些银两通通的给流民,让流民安心的过日子,与此同时和外面的满清搞一下外交,让他们安分一点,这样的钱是足够的。

朝中臣子们富得流油,但是谁都不愿意把钱拿出来,竟然没人拿出来,就得做好丧命的准备。

但是这一切真的只能怪臣子么?不,只能怪崇祯。

我们会发现崇祯最后已经没了章法,而且今天说什么,第二天一点也不记得了,臣子们一来害怕他变卦,二来拿出这么多钱,岂不是要崇祯灭掉自己吗?

所以思来想去,绝大多数臣子也开始装哑巴装穷,只不过装着装着大明王朝也就完蛋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其他网友观点

袁崇焕不该私自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现在在朝鲜境内),丧失了一支牵制的力量,导致清皇太极一路打到了北京,虽然是袁崇焕打退了清兵,但是崇祯惊魂未定,轻信了谗言和皇太极的离间计,凌迟处死了袁崇焕。

袁崇焕虽然有错,但却是战功显赫,难得的将才,这是失误之一,还有就是一登基就收拾了阉党魏忠贤,东林党泛滥成灾,政治平衡没玩好。两大败笔,无人可用,闯王破城,崇祯自杀!

其他网友观点

崇祯皇帝在位17年,虽然勤于政务,却也无法挽救日益腐朽的大明朝,最终落得一个自缢亡国的下场。虽受同情,却也悲哀。或许崇祯皇帝继位本就是一场悲剧。

从大局上看明朝的灭亡时大势所趋,但是我们遍观史书,从崇祯的几次决策来看,甚至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1. 政治经验不足

崇祯皇帝上台就打破了政治平衡,将权倾一时的阉党消灭殆尽,却也给朝野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以至于出现朝堂之上尽是东林党人,政令的发出尽是要通过东林党同意。而东林党斗翻了阉党,内部又开始碾轧。高层不稳,在外统兵的将士不稳。

2. 用人不明,猜疑过重

打压阉党之后,大幅任用东林党,结果发现情况没有丝毫好转。有对东林党失去了信任。提拔温体仁,后又斥退温体仁,之后朝廷内阁换人如同走马换灯,在崇祯直到明朝灭亡的十几年里,中央一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团结的中枢,来应对国内外的大变局。

而且崇祯的性格也是刻薄寡恩,砍起人来毫不手软,无论文武官员都是如此。祖宽在对清军作战不利时被砍头,侥幸没被砍头的陈奇瑜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再获得出场的机会。袁崇焕也因被崇祯猜忌所杀。后面的孙传庭、卢象升都间接被崇祯逼死,一个战死京城畿,一个战死潼关。

3. 缺乏战略眼光

不接受「攘外比先安内」的政策,倒是接受了「四正六隅」的战略方针,通过向来百姓加饷来实现,进一步激起民怨。而最失误在于抽调洪承涛和孙传庭北上,急于求成,而给予李自成喘息。结果就是李自成趁机而起,最终攻入京城,覆灭明朝。北方辽东战场也是精锐尽失,崇祯非但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没有战略性收缩防御,反而还逼着孙传庭毕其功于一役,最终崇祯的最后一点家底败光,明朝也开始进入灭亡的倒计时。

4. 帝王担当

在当时这样一种情况下,还是优柔挂断,每每至事后再开始补救。松阳之战战败后,密令于陈新甲和谈,事机泄露又不愿承担和谈的恶名,将责任推至陈新甲。如此领导,令人心寒。

饷银不足,不征收富户矿税,加派老百姓的三饷,恶化了国内局势。

李自成攻过来,不愿自己南迁,甚至不同意太子南迁,结果京城陷落后,南明就继承大统问题争执不断,被满清夺得天下。

崇祯皇帝当真时一个悲剧人物。《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记载:“然在位十年有七,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虽也励精图治,但也无力回天。

欢迎各位看官点赞、留言、关注哦。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不请自来的一更史话!

崇祯皇帝是一个聪明人,但是绝不是一个明君。虽然崇祯上任后勤于政事,敢作敢为。但是欲速则不达,崇祯对各种棘手的政务难题急功近利,采用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笨办法,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崇祯的失败,既有战术上的失误,更有深层次战略上的失误。

崇祯其人刚愎自用,动辄指责百官不尽心尽职。这方面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他直到最后一刻,都认为是手下大臣误国,而自己是没有一点错误的。而受到性格的影响,崇祯最大的失误应该是误杀著名将领袁崇焕,自断了大明抵抗后金的顶梁柱。

此外,崇祯还有一个根源上的败笔,那就是在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屈服于官僚集团,这才导致各地农民军拼死冲进北京。当时北方军事危机,要求明朝投入大量财力。帝国庞大的开支不断增加,而当时又恰逢连年大旱,大批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但是当时的富人们却存着大量的钱财和粮食。当时江南地区有一个叫做李琎的武生,向崇祯提出向富人们募捐粮财以解内忧外患。但是崇祯帝碍于权贵集团的压力,只是表彰了李琎几句,就不了了之。

大臣这条路走不通,为了筹集军费,崇祯只好下令在每亩九厘的赋税之外,再加三厘。此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已经如火如荼,崇祯此举,不啻于火上浇油。大明的危局,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假如崇祯能够顶住权贵们的压力,当机立断,强令官僚和富人赈济灾民,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军也就不会入关。那么这段历史,就有改写的可能。结果崇祯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失策成千古很,那些家财万贯的富人官僚们在李自成进北京以后,不是惨遭屠戮,就是被劫掠一空,这一惨痛的教训,尤为可叹也!

其他网友观点

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王朝励精图治、不好酒色、勤勉简朴。但在紧急时却拿不出一点军饷救急关外抵掳和关内“剿贼”所需,以至于王朝倾覆。依我看他除刚愎自用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能力问题。能力这个东西不是闹着玩的,认真的下棋不等于赢棋;正确的打球姿势不等于能赢球;人之间的脑力较量也不是看谁最卖力就能高人一筹。人间不乏雄才大略者,但既不是提了你你就是,也不是皇家血统你就是。所以,崇祯这个事很好理解,你连你的皇亲国戚都约束不了,你怎么能管理好国家呢!

其他网友观点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一生出现过太多失误,如果说是最大的失误我觉得崇祯皇帝做的最大的一件错事就是杀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人士。

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临终之际,把他叫到床前,嘱托道:你好好做,将来必定能成为一个尧舜之君。魏忠贤是个可用之才,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当时崇祯表面唯唯诺诺无不应允,可上台不到一年就把魏忠贤阉党势力连根拔起,彻底铲除。魏忠贤之是非功过,史册早有定论。他结党营私,贪权纳贿,虐杀异己,堪称明朝一场浩劫。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人是个很有实干手段,办事能力很强的人。能够在明朝剧烈的党争中克服各种阻力,排除干扰,使朝廷行政机器集中效率正常运转。东林党固然人品高洁,问题是除了唱高调、讲大道理,互相攻击自命清高以外,遇到具体问题时,反应速度和灵活变通的处置能力,实在差的可以。

《围城》中,赵辛楣评价方鸿渐有一句妙语:你人很好,就是全无用处。用来形容明朝东林党臣僚实在恰当不过。崇祯朝最不缺这样的大臣。永远对别人的举措说三道四,自己却又一筹莫展,是这种人典型特征。特别是几次关键时刻,如杨嗣昌主政时,考虑到内忧外患交织,实在难以应付,计划先与满清议和以争取战略缓冲期,集中力量剿灭内患,未尝不是一招。然而不慎泄密,顿时朝野沸腾,君子们大义凛然表章如雪片飞来,怎么可以跟夷狄议和,简直丢祖宗的脸,谁提议和就是误国大奸!

此举直接导致先安内再攘外计划的流产。然而君子们并没有任何高招,明朝不得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不能自拔。就在北京城破一个月前,崇祯见局面危险,考虑迁都南京,暂避李闯部队兵锋,这也不失是一个不得已的正确之举,想当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南渡,让大宋江山又延续将近200年。然而大臣们除了不敢表态,就是唱高调表清高,坚决反对,支持南迁的和反对南迁的吵作一团。崇祯一犹豫没有走,硬生生坐在紫禁城等着被李闯王包了饺子。

单就这两件事而言,崇祯临死前写下的“诸臣误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崇祯此时才体会到了哥哥临死前遗言,让他重用魏忠贤的含义。魏忠贤千般不对万般错,就有一点好处,是个理政强人,敢担当有手腕,能够排除党争的纷争干扰,让乌鸦般聒噪的文官们闭嘴,让朝廷机构能干净利落高效运转,而不会陷入终日扯皮空发议论,屁事也办不成的窘境。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812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