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宝钞贬值成一堆废纸之后,也就意味着明朝试图建立的以纸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的崩溃。这么一来,天然货币的白银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白银的需求量激增,国内少量的白银产量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恰逢此时,来自日本、欧洲等国的白银跨越重洋而来。大量白银的涌入,将对这个古老的国家造成怎么样的冲击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明朝“西银东渐”的那些事。
由于朱元璋及一众大臣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完全把纸币当成吸取百姓财富、疯狂敛财的工具。因为肆意的滥发纸币,造成了纸币的持续性贬值,加剧了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最初由于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余威还在,再加上明初几位皇帝对朱元璋发行纸币政策的坚持,所以这种以纸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才得以维持下去。
但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各种现实因素迫使国家必须实行一种稳健的货币制度。再加上一部分先行者发现了白银的优越性,引发了一股民间广泛使用白银进行结算的潮流。在这种趋势之下,国家相当于正式承认了白银的地位,明初禁止使用白银进行交易的规定也成了一纸空文。于是明朝正式跨入了实行“银本位制度”的时代。
银锭
对白银的迫切需求
从1527年开始,国家又相继铸造了一定数量的铜钱,这些铜钱往往币值不大,用于小额交易,也就是充当了白银的辅币。此前国家也允许江南的粮食税负以白银的方式进行缴纳,到了后来,百姓应服的劳役也允许以白银折算。国家层面对白银的承认,以及相关措施的出台,使得白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明朝建立的时候,南方受到战乱的冲击相对较小。所以战争结束以后,南方的经济恢复得比较迅速。再加上农业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粮食产量与日俱增。而农业的发展又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其中纺织业、制瓷业的发展尤为迅速,这么一来,因为这些商品交易多以白银为媒介,所以对白银的需求量激增。
这么一来,明朝的各行各业,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掀起了一股对白银狂热的追求。而这种狂热,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寻找黄金的狂热相差无几。
地理大发现
远渡而来的白银
可是当时明朝国内的银矿本就不多,再加上没有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所以白银的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但1530年的日本却在本土石见银山开采出了大量的白银,白银产量之多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内的需要。而他们国内需要的一些生活资料恰恰是大明朝所富裕的,那么虽然明朝发布禁令,禁止私人与日本通商。但是私下的贸易往来并不能绝对的禁止,走私贸易仍在暗地里一直进行。到了1540年的时候,已经有大量日本的白银通过走私进入中国,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输送着。
远在大洋彼岸的欧洲诸国,也把目光放在了离他们相距甚远的中国。在1522年的时候,第一艘葡萄牙商船抵达中国。他们把自己在全世界各地建立的殖民地所掠夺来的白银,用来跟中国交换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15557年,葡萄牙人在明朝的允许之下,在澳门成立了贸易基地,专门用来贸易往来。而1567年,隆庆皇帝上台以后,更是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海禁政策,此后中外贸易迎来了一个高潮。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海外白银,不断的涌入中国。据学者估算,16世纪下半叶,海外每年进入中国的白银最少有50吨,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白银大国。
一位多次到中国经商的葡萄牙商人在书中写道:“白银在游历全世界之后,成群结队涌入中国。中国仿佛是白银的天然中心。”
那么白银的涌入又为明朝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手工业的发展
以纺织业、瓷器为例,明中期以前,一是由于国内市场有限,人们购买力不强;二是由于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宝钞不断贬值,生产主们出于规避风险的心理,都比较的谨慎,往往会控制生产规模,所以生产规模增长缓慢。而等到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携带了大量的白银进来以后,一方面庞大的海外市场向生产主们敞开,商品的需求量剧增;另一方面,大量的白银方便进行货物的结算,而且增强了生产主们的信心。
所以在大量白银的刺激下,手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专业化的制瓷工序
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前文提到,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门设立了贸易基地,1571年西班牙人则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建立了殖民地。这相当于打通了一条新的贸易通道,跨越太平洋连接了墨西哥和中国,是第一条真正的全球贸易航线。通过这条航线,更多西方的白银输送到国内,国内的货物也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了海外。可以说这是一条由白银浇灌而成的黄金航道,得益于此,中国的海外贸易规模不断的扩大,中国的商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
航海通道
繁荣的交易
商业的繁荣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手工业规模扩大和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究其本质反映的是商业的繁荣。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作坊开始注重品质与形象,久而久之发展成一种品牌,也就是“字号”,徽商、晋商等以传统地域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商人团体开始崛起,他们成为了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而商业繁荣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在于催生了一大批的市民阶层,他们在满足了日常生活需要之外,有闲钱可以进行其他的消费,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小市民们效仿起了士族文化,书籍、瓷器、家具、茶叶、听戏等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明代市井风貌
家具与瓷器的和谐搭配
白银的贬值
大量白银的涌入则必然会造成贬值,这一点和之前滥发大明宝钞同理。白银的贬值就意味着购买力的下降,人们渐渐地发现同等重量的银子可以购买的物品却越来越少了。实际上这就是因为海外白银大量进入中国市场造成的。不过由于白银天然具有保值性,而且数量总会受限,所以即使贬值,也是属于市场的正常波动范围之内,是可控的。
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由于此时的明朝白银成了主流货币,占据了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白银的一举一动都牵制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可是由于白银主要都是依靠海外进口而来,那么对于它的数量就是不可控的。当海外白银的供给量突然增多或者迅速减少的时候,最先做出反应的就是货币体系。如1639年,因为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与中国人爆发了一场暴力冲突,由此进入中国的白银大量减少。同年日本政府也禁止同从澳门来的商人进行交易,日本方面贡献的白银也骤然较少。这么一来,中国进口白银的数量大规模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白银和铜钱的比价崩溃。也就意味着货币体系的几乎崩盘。
从这可以看出,海外白银的流入,往往会因为数量的多少,对明朝的货币体系造成很大的影响。
总结
早期随着纸币的崩溃,迈入银本位之初,激起了人们对于白银莫大的兴趣。随着与海外贸易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白银流入国内,大量的白银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手工业主们大力进行生产,雇佣工人进行专业化作业,有了额外收入的工人一跃成了新的市民阶层。生产出来的商品源源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输入海外,扩大海外市场规模的同时,又带回了大量白银反哺国内。但是由于白银的主导权并不在自己手中,所以一旦海外白银流入国内的数量骤增或者骤减,很容易会对货币体系造成冲击,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就在这种风云际会的变化之中,因为海外白银的出现,大明朝也开始了它一次次的转变。
查看网友的精彩评论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