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叔:教育要滋养孩子美好的人性。

康红舒:教育要滋养孩子的美好人性

【康红舒专栏】

教育要滋养孩子的美好人性

作者|康洪书

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教育,而我们一直在从事教育。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没有正视过,那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培养人才,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生活。这听起来没错,但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个人的目的。但奇怪的是,自从恢复高考后,我们一直朝着这个个人目标努力,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再到进入社会找工作。如果单纯用这种方式来定义教育,自然会以高分、好成绩、未来工作好、收入好为特征,这就意味着成功。所以按照这种人才标准,就会被教育的分数论所逼出来,高考将是一种终身培养模式。

正因为这样的目的,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从家长到老师到工作单位,孩子都是以分数来看待的,都是被迫只学习而死在学校,没有关注孩子的性格、人格、意志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只关注孩子的现在,不关注未来。

这就是当前教育的现实。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什么?看看我们培养的人才。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厌学而逃学,最终辍学并融入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学习跟不上,去了职业学校或技术学校,很大一部分人熬过了12年的寒窗。但是因为成绩只是平平,只能上高职或者普通本科院校,只有少数孩子冲破千军万马,最后上了名校,但也付出了太多。

在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这些孩子对社会持什么态度?辍学的只能混着工作,或者体力劳动,不想吃苦的只能走灰色道路;职业高中或技校大多进厂走生产线;有些高职院校或者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么进厂上课,要么在本专业找工作,但大多数都转行了。可以说,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孩子是最难找到工作的。一般上名校的人找个好工作相对容易,因为社会认可这些名校,但毕竟是少数。

面对如果以好成绩考名校来定人才的话,那显然,我们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也成不了人才。他们在学校没有学到一些基本能力,也就适应不了走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只是从书本上搬些知识塞给他们,没有给孩子一颗温润宁静的心和一双会飞的翅膀。,这样的教育成就,我们的教育是否成功?他们都是我们的下一代,也是我们国家的下一代。

好好想想。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会抑郁、消沉和迷茫。很多孩子不会自理,不会交往,不会学习,空心,脆弱,恨父母,甚至讨厌这个世界。我们的孩子,都不会用眼睛看看天上飞的小鸟,感知花开花落,都不会用心听风吹过,感受万物轮回,对外面的世界,孩子是苍白的,也是空洞的。那么,孩子的认知从哪里来,心智怎么成熟,兴趣怎么产生,情感怎么饱满?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家长,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成长呢?

显然,培养有分数的人才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康红舒:教育要滋养孩子的美好人性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社会环境。

购物时,我害怕注水的肉、有农药残留的蔬菜和打蜡或成熟的水果。住房,承载着高房价,也在遭受着物业费;在旅游的时候,经常被导游领着去购物、吃饭、被动消费。如果和朋友交往,谁有钱谁就会被夸,只要有利益就可以背叛朋友。

不知道什么时候社会开始有了不孝的父母,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和邻居做朋友,陌生人彼此冷漠。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追求极端的利己主义,不服从公共秩序,无视他人的存在?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流行做一个成功的大师,自私自利,精于算计,对世界残忍,对你温柔,只要不尴尬就让别人难堪?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以丑为美、以怪为珍、以利为先的审美观念?

track="34">当我们身边的环境变得污染,资源被破坏或提前掠夺,当我们都觉得吃的东西不太安全,人与人交往都不太信任,当政府和法律还不能完全公平,社会还不太公正,当我们的社会一切以经济为衡量标准,我们的人,就开始变了,变得自私,变得贪婪,变得冷漠,不良的人就会从中得利,而这种生存环境也会逼着善良的人开始变得冷漠和丑恶。

更可悲的是,大家不以为哀,反而学而效之。

社会,病了;人心,变了;人性,变了。

于是,很多人都非常怀念以前的日子,虽然贫穷,但民风很淳朴,人心很善良,不会因为走个路、因为一只鸡、一只狗而扯皮拉筋,不会因为买点东西而担心缺斤少两或买到水货;朋友在一起真诚开心,孩子在外面玩耍很安全,大家有个什么互相帮助;于是,有人想回到农村,过个种点蔬菜粮食、自给自足、自在清静的日子;于是,有人想躺平……

因为,人们很累,都很焦虑。

虽然手上钱越来越多,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开越好,但我们也越来越感觉缺少了很多东西,缺少亲情,缺少友情,缺少信任,缺少公德,缺少良序,缺少简单的快乐和幸福。而这些,才是人最需要的。

社会在发展,但人心在倒退。

所以,国家也在不但倡导社会公德和社会好公民,也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想打造良序公俗,清平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宗旨到底应该是什么?

康红舒:教育要滋养孩子的美好人性

教育应该是服务国家,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的,我们要努力改变这样一个社会环境。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以分数来论优劣,以成绩来定终生,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太功利了,我们培养的孩子,也将是功利的,我们的社会,也将是一个功利的社会。

教育,要滋养孩子美好的人性!

这是教育最先决的功能,也是最核心和永久的功能,只有美好的人性,才是立德的基础,也是立人的前提。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塑造人。而培养人、塑造人的“人”不是只学知识的功利人,而是全人。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系统的知识、独立的思维。

这里,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是培养有爱心、明事理、懂伦理、存良知;有责任担当、积极上进、健康明朗、意志坚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造福社会;如果心不良,意不定的人,就算有知识,那只会祸害社会。

所以,教育,首先要培养对的人,培养良人。故古之有“遇良师而学”,也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如果遇到心不正之人,则是不会收为弟子,更不会教之。

那如何培养,就从育心开始。育心,就是滋养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古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其实人如万物,初生如混沌空灵。“天地生意,花草一般”,天生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直到后天,“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随着周边的爷爷奶奶、父母叔伯,兄弟姐妹,还有伙伴朋友,后来的老师同学,以及周边的环境而不断变化。所以有人说,“跟着什么样的人就成了什么样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现在我们明白人性一个道理,虽然人性初生是一片空白,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逐渐走向两面,一面是善良、仁厚、泛爱,一面是邪恶、自私、残忍,也有两面兼有的。就是说,孩子如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孩子是一块田地,你在上面种什么,上面就长什么。所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很多人说,人性是复杂的,其实不是人性是复杂的,而是社会复杂,是社会让人变得复杂。

而我们的教育,就是不要让人性变得复杂,而要人性变得美好,只有人人都美好,整个社会才会美好。

所以,当前的教育,就有这样的使命;教育,一定要滋养孩子美好的人性。

康红舒:教育要滋养孩子的美好人性

那么,教育如何滋养孩子美好的人性呢?

1、国家要重视和引导。国家要重视教育,更要引导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变,而育人要育心,要从心田来滋养孩子的人性,孕育美好,生长美好。

2、国家和政府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首先国家要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为人民着想。其次国家和政府要保障人们的生活、教育和医疗。如果人们一直住着世界上最高房价的房子,开着世界上最贵的车子,承担昂贵的教育和医疗,又怎么有良好的人性呢?还有一直上涨的石油、水电、通讯和各种物价,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资源。第三政府要保证政务和司法的公平公正,不为难弱势百姓、不欺蒙百姓。只有这样,人们才相信国家和政府,心里安宁,生活安康,才会更注重精神和道德,人性的光辉才会显现。

3、教育从孩子的习惯抓起。教育从小抓起,从孩子的生活、行为、学习、言语、礼节抓起,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

4、教育从孩子的美德抓起。教育要从孩子的爱国、孝老、亲幼、礼义、诚信、俭朴、仁厚、廉洁、进取各个方面抓起,把这些美德编撰教材,开发课程,并按孩子年龄和学段不断加强学习,并考核评价,作为好学生评定的内容。

5、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不管如何培养美德,如何狠抓习惯,如果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两张皮,说的与做的难以一致。我们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好,一定要加强孩子德育的落地,与社区、养老院、一些单位和乡村形成教育链,真正让孩子的眼睛看到那些需要关爱的地方,让他们的情感有着地的地方,从而更能激发孩子向善向美。

我们都希望买到放心的肉食和蔬菜,都希望出门井然有序,都希望物价不会乱涨,都希望人与人之间有信任和爱,都希望孩子出门很安全,那么我们就要共同去营造这种社会风气,让人性返朴归真;我们的教育不能太功利,而要真正以德为先,要从孩子抓起,要从育心开始。人心对了,社会就好了。

教育,就要滋养孩子美好的人性!

让其生根、发芽!

作者简介:康红舒(1974——),男,汉,本科,副高,阳光教育集团,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为康红舒校长原创投稿)

康红舒:教育要滋养孩子的美好人性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896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