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是什么意思,第二批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是什么意思,第二批城市双修 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获奖等级: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项目参与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德镇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项目承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 获奖等级: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 项目参与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德镇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 项目承担部门: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遗产三所

风景园林研究中心 风景园林一所


一、规划背景

景德镇是住建部确定的第二批“双修”试点城市,于2017年启动“双修”规划。规划范围分为研究范围和老城建成区重点设计范围两部分。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研究范围及重点设计范围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文化遗存遍及全域,产城融合由来已久。景德镇独特的城市特色和发展现状,对“双修”工作提出三大需求:第一,“双修”要立足于“彰显、串联与传承”城市文化。景德镇是不同时代陶瓷生产者劳动和智慧的累积,城市建设发展与陶瓷的生产、销售、运输一脉相连,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遗存。但随着城市建设,这些遗存逐渐破碎化与隐藏化,亟需提炼和整理。第二,“双修”要服务城市转型升级。景德镇正值产业升级、功能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实现陶瓷为核心的产业跃迁,是国家给予这座千年瓷都的时代任务。第三,“双修”要提升城市品质。景德镇也有三四线城市常见的生态环境受损、城市结构缺失衰败、民生设施欠账等问题,需改善人居环境,更好的服务市民、留住外来学习创业的“景漂”、吸引漂流在外的陶瓷从业者回归。

立足三大需求,景德镇“双修”工作,以“文化复兴、人本回归”为核心理念:生态修复,还绿水青山同时展现山水的人文内涵;城市修补,以陶瓷转型促进产业文化共同复兴。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景德镇“双修”工作三大目标

二、技术特色

1. 因城施策,保护陶瓷文化遗产,以价值为核心,“补短板”与“展特色”同步

规划从陶瓷特色出发,提炼山水相依成势、陶冶延绵相因、街坊纵横成趣、产业承古塑今的城市价值,找到景德镇的文化本底空间。将理想的本底空间与现状城市存量可更新用地结合,提取城市发展的特色空间。特色空间,是引领城市转型、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核心,也是解决城市问题,“补短板”的抓手。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特色资源结构图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特色空间规划图

2. 生态修复多管齐下,展现山水环境文化魅力

景德镇生态本底 “七山一水两分田”,守山体就是守住城市魅力和城市建设的底线。规划确定山体整体结构,将山体绿线纳入城市绿线管理范围内。重点评估具有文化意义的破损山体,识别山体修复方向,针对性提出生态保护型、风景游憩型、再生利用型三类方式。并基于此形成一套详细的山体修复导则。

规划针对丘陵城市与高地下水位的典型特征,理清水系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功能,提出了“常态与非常态”水系统修复模式,把水系周边历史环境挖掘和公共空间塑造,与污水、海绵、黑臭水体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洪涝行泄功能恢复、水质提升功能恢复、生态景观功能恢复,恢复蓝色空间,实现山水城的一体与对话。

3. 以文化空间修补,作为城市转型和文化自信提升的核心

修补工作,包括对文化网络的织补、对文化尊严的修补和对文化源动力的修护。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文化空间修补工作分类

  • 文化网络的织补,建立陶瓷相关文物、历史城区、古窑址、厂区的保护结构。
  • 对文化尊严的修补,通过文化载体的重塑、现代建设的避让、文化空间的活化,赋文化资源存在与活力的尊严。
  • 对文化源动力的修护。保护瓷业工人、私人业主、学生群体和景漂艺术家等多元的文化承载人群,以及他们所活跃的历史城区、老旧厂区、城中村和私人作坊等多样文化空间。对于历史城区,升级产业链,培育生产、销售、展示、文旅一体的顶层产业生态圈;对于老旧厂区,分类更新利用,改善封闭结构,改造后的老厂区,既有大师工作室,又有“景漂”众创空间,既服务于陶瓷从业者,又服务于普通市民,保留物质载体的同时,促进厂区功能融入城市;对于城中村和作坊聚集区,保留提质、规范排患,保护草根阶层的陶瓷梦想。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景德镇现状重要陶瓷空间分布图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历史城区顶层陶瓷产业生态圈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老厂区分类更新利用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城中村分类保护提升

4. “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品质,服务新时代的陶瓷从业者,市民需求导向,建设人本城市

外修空间,建立容量、高度、肌理等空间基本秩序,完善建筑风貌、城市街道、开放空间、广告店招、夜景照明等城市感知系统。以文化为脉,推动老街区、老里弄风貌的立体保护和整体提升。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容量、高度等城市空间基本秩序建立

内补民生,补足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城市公园系统,注重老旧社区环境提升,改善背街小巷环境,完善创业空间,吸引“创客”、“景漂”的到来。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补足

5. 多规协调,引领项目有序落地,建立“可管可查、近推远控”的成果体系

景德镇“双修”与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城市“双创”等规划协调,形成综合性的技术规划,统筹后续工作。

面向不同管理需求,形成“1个总报告 10个专题报告 1套项目库 N个导则”的成果体系。总报告集中精炼、便于管理;十个专题报告详细解释,包括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山体修复专题研究、历史水系恢复专项、城市绿地系统修复、建设和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老城保护更新专项、综合交通规划(专项规划同步开展,成果纳入)、公共设施规划、夜景照明专题和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专题;项目库近期实施,导则长期管控,包括城市风貌管理导则、广告店招控制导则、街道设计控制导则、山体修复技术导则,并根据需要随时增补。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成果体系列表

6. 创新工作方法,“陪伴式”驻地服务与广泛的公众参与

“双修”工作涉及广泛、实施性强,团队设立了“驻景办公室”,两年来数十人驻场办公,协助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实施检查等工作。

注重公众参与,团队大规模调研两月余,开展了对老工人、瓷厂领导、普通市民等社会各界的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定期开展工作营,邀请专家深度指导,与其他试点城市交流;协助景德镇市政府举办多次动员和交流会议,推动全民参与、全城行动的城市“双修”工作。

三、项目库与实施成效

在重点项目选取时,承接景德镇的保护提升工作基础,遵循文化复兴、改善民生、依托资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等原则,优选实施效果综合、技术复合性高、百姓获得感强的项目。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技术复合性高的项目选取

截止2018年底规划结束时,开展130余个示范项目,涵盖山、水、绿、文化、设施、风貌六大行动。当前御窑遗址、明清窑作群、彭家弄等历史文化空间修缮,御窑景巷、宝石码头等昌江风光带节点建成,凤凰山、九皇宫山体复绿,金岭大道、迎宾大道等门户改造,雨污分流、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后对比

“文化复兴引领历史城市升级转型”下的景德镇市城市“双修”规划

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后对比

四、项目影响

随着实施项目陆续竣工,“文化复兴、人本回归”的“双修”工作,受到市民肯定,也得到社会各界良好反响,新华社发表专篇报道,以“留住记忆”为主旨,详细介绍了景德镇“双修”工作。

文化引领下的景德镇“双修”,也受到了住建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双修”工作3.0版本。在2018年“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景德镇现场会”上,团队向全国58个试点城市,进行了规划内容和实施成效的经验推广。

“双修”工作也为后续景德镇向新型人文城市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2019年国务院批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住建部将景德镇列为“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利用试点城市”。“双修”持续为城市发展转型提供支撑与动力。

景德镇“双修”,是一次将历史城市保护的观念方法与“双修”进行充分结合并积极创新的技术探索,希望能够对我国同类型历史城市的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产生有益的影响。

封面图|景德镇城市空间鸟瞰图 由供稿部门提供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遗产三所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903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