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 老妈土菜馆(屯溪老街)
此前晚上在屯溪老街的老街第一楼用膳后,前往黎阳老街的途中,刻意绕道至滨江西路,实地视察老妈土菜馆,因为这是徽州之旅最后午餐的备选项之一。
大厅窗明几净,里面济济一堂的景象看得清楚,就定在这儿吧。
鉴于考察结果,特地赶在饭点之前抵达,免得排队,随后客似云来,我们结账时已座无虚席,好生热闹,这还不是节假日或周末。
插个小插曲。虽然墙上贴有“请勿吸烟”标识,但附近的两大爷一直在喝酒抽烟,旁边另一桌是带着婴儿的家庭,双方由于二手烟这事儿发生争执,最终糟老头们软了,吹完各自的啤酒,互相点了根烟,一拍桌子说“明天再来”,拎着保温杯大摇大摆地离开。
动笔时,隐约记得临行前研究伙食计划的过程中有看到类似言论,网上一搜,果然并非我们偶遇的特例,所以在意空气质量的话,此店慎入。
不过更多点评(如上下这两条)传达的是这店备受当地食客青睐,相较于一百米内的大傻徽菜园,印象中此类留言在老妈更常见,何况土菜馆的总评论数比徽菜园还少2/3。
写到“感谢当地滴滴师傅推荐”、“老街上的老板推荐的这家”的明显是吾等游客(我们也被酒店前台安利了),而表示“去的最多的一家土菜馆,每次都会提前预定包厢”、“接连来了几天,今天朋友从歙县过来聚聚”、“家里的闺蜜带我过去的”、“每次家人朋友聚餐就想到老妈”则应该是本地人。
“明天再来”的两位老烟枪,估计也算后面这行列之中。
老妈有啥拿手好戏,值得老头明天再来?展示区大部分的吃食属于徽菜,但不仅有本土土菜,譬如当时餐厅在宣传“来自蒙古赤峰的羊肉串”,亦有发现剁椒鱼头。
▲包括老妈小炒,感觉是脱胎于湘菜多于土菜,不过美味最重要。五花被片得飞薄,脂肪被煸得透干,溢出的猪油激发青椒红椒的清甜浅辣,也没见到太多线椒、小米椒等典型“火种”,故只辛香不炽烈,绝对是下饭利器。
荤腥其实主要是里脊或后腿之类的瘦肉,但食感尤佳,看样是逆着纹理改刀以切断肌纤,再加上热锅里急火快攻,稚嫩又挂味。
另有豆干的神助攻,本以为只是减少用肉、降低成本的填充物,入口却软滑无渣,宛若凝脂,仿佛多了几片零腻感的五花肉。
▲与小炒同属招牌菜的有老母鸡汤,然而过去几天真心被传统特色的徽菜养馋了,对于腌鲜鳜鱼更是沉沦得厉害,临走前渴望再咥一条,所以大荤选了红烧臭鳜鱼。
部分外省游客认为游玩黄山时,臭鳜鱼不可不吃,吃完却不想再吃,我俩倒是吃了又吃,这是六天半之内的第八条(道),虽不敢自称铁杆粉丝,但或许刷新了自己的某项记录。
鱼烧好之后随铁盘上桌,底下持续加热保温,但我们还是赶快动手,担心鱼肉久煮变老。当然鱼肉在变老之前已被消灭,质地紧绷弹牙而不干柴,味道臭香醇厚而不遮鲜,整体水平中上。
▲有荤也得有素,点了菜心米粿,满足膳食均衡。跟小炒一样本来锅气非凡而不显油腻,可是锅下火焰太猛,发觉时已来不及,鳜鱼逃过一劫并没烧老,菜心却未能幸免,绿叶后来都有点蔫儿了。
锅里还有米粿,记得几天前发布的非遗小吃店秀嫂挞馃的食记当中,有网友提到“粿是过年前家家蒸的米粿”,指的可能就是这米粿,齿感似年糕,然而调味略寡,并未充分发挥年糕的吸汁载体作用。
▲烹饪更得法的米制品是土锅巴杂酱,酥松掉渣,不像宏村得月楼的杂酱锅巴那种硬朗嘎嘣脆,原来材料是炸过的米,再辅以重色的笋丁豆干盖码,赋予咸香滋味的同时用量恰好,避免锅巴软化。
有学者考证过锅巴一词可能源于皖语,并且不是煮饭失手的结果,而是刻意制作和贮存的紧急物资,属于粮荒日子的“依靠之山”,故而也叫“靠山”。尽管从前是匮乏时代的干粮,在老妈手上则是小吃变大菜,化腐朽为神奇。
▲锅巴极为香口,佐酒绝佳,正好要了杯汉森熊精酿白啤,来自隔壁酒吧,不过人家开门较晚,等了好一阵子才喝上,直接斟好整杯端过来。
其实这酒大可略过,之前的一壶野生葛根汁足矣,甘之若醴,粘润如蜜,稠度比呈坎环秀楼的葛粉羹更甚。
总体颇为满意的最后一顿正餐(临走前还吃了两个“徽州披萨”),不晓得这店是否做出了本地老妈们的味道,但假如我是本地人,或许也会考虑像上述评论者那样再来光顾。
地址:滨江西路30号
人均:RMB 120
PS: 在我主页搜搜你感兴趣的城市,兴许我们去过吃过写过的,也会合你胃口。L和A持续更新ing~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9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