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对话华为

地平线对话华为

地平线对话华为

作者: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地平线J5发布会

瑞雪兆丰年,今年北京的雪下得格外的早,自动驾驶乐园社区(Redplanx.com)也开铺了。

欢迎大家来到“梦想家”第八期节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AI芯片市场格局分析”。有请今天的嘉宾,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博士和华为BU部门总裁余承东先生。

先请两位和观众打声招呼。

地平线对话华为

转向车载AI芯片

大家好,余凯一马当先,地平线是一家专门做人工智能芯片的公司(不做云服务器端的AI芯片)。

地平线2019年之前主要市场在AIoT人工智能芯片,那时我们最大的出货市场在视频门禁和扫地机器人。

之后我们开了一个董事会,决定全力做车载AI芯片,并在2019年流片了我们的J2(征程2)芯片。

(2019年6月,我们考虑转向车载AI芯片,经过半年多公司高管和投资人的争吵,在2019年底,决定全面专注车载AI芯片市场,把90%的精力都放在车上。)

2019年智能汽车市场赛道还没有爆发,这个方案遭到了全体高管和投资人的反对。为什么放着AIoT几亿的营收不做,非要做车载AI芯片?这样的疑问很多。

我之所以想全面转向车载AI芯片,一方面是看到了特斯拉发布的FSD芯片(2019年4月发布),凭借4年的AI芯片开发经历,冥冥之中能感觉到这个东西会加速智能汽车的发展。

另一方面因素是,我担心,如果整个公司在车的方向上没有足够聚焦,会赶不上这个时代。

现在看,我当时的决定是多么地准确,如果不是这次决定,也就没有现在估值50亿美金的地平线。

当然我们并没有放弃旭日芯片,只是重心转移而已。也在2019年底,果断裁掉了一些AIoT领域的工程师,调整了公司架构,全力冲击车载AI芯片上车。

(当时很多媒体报道地平线裁员了,地平线不行了,地平线要挂了,完全是不了解我们的公司战略和规划。)

从一个出货量几十万片的市场,转到一个“零”的车载市场,公司关于这个问题讨论了几个月。很痛苦!公司成立前4年太痛苦了。完全不知道路在哪里,客户在哪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芯片。

从之前的三不知道,到现在的三有。有客户,有需求,有竞争对手,但这就是创业的魅力所在。

还是非常感谢我们的投资人,在这个中国人过去20年都没有人挣到钱的芯片行业,一直在给我们信心。

我觉得余总应该比较清楚。

余承东清了清嗓子,我们比你们好一点,我们背靠华为,有钱,有人,而且我们的芯片主要是自用,手机AI芯片,云服务器AI芯片,车载AI芯片都有对应的华为自己的需求,很少对外出售。

但是我可以理解你们,芯片公司创业前3年,基本都是靠熬,因为芯片从研究,到最后流片,定点上车最少得3年。概念规划,开发,设计,验证哪个流程不得半年时间。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疑惑,你们不是才在2019年2月融了6亿美金,8月份发布了J2芯片,为什么还要裁员?

余凯想了一下,主要是J2的市场反应很一般。这也和大环境有关,造车新势力在2019年都过得很差,市场一致看衰智能驾驶。而我们之所以融到了6亿美金,也和寒武纪融资有关。

AI芯片有周期性很正常,我是很相信Gartner曲线的。对一家汽车芯片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客户和走向量产,而更重要的还是有前瞻性,裁员和我们的战略调整有关,刚才我说了这点。

余承东笑着说,面对至暗时刻,我想你肯定也动摇过。不过好在特斯拉FSD芯片上车,解救了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大家在2020年彻底看清了特斯拉FSD芯片的影响力。

上次在你们发布会上,听说你们想要加入我们的鸿蒙生态,我想问一下,你是真的这样想的,还是想碰瓷?

地平线对话华为

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

余凯笑了,你说碰瓷也可以,你说我们把你们作为潜在的假想敌也可以。目前中国市场上,能成为我们假想敌的也就你们了。

实话实说,华为是我们的楷模,无论在芯片开发,架构设计,操作系统,还是在工具链,整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方面,华为都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团队喜欢“以终为始”的方式思考问题,地平线是一家非常重视战略驱动的企业,我们经常会思考产业发展的终局。

我做了20多年软件算法,在2015年猛然发现,AI算法需要有适应它的芯片。

我当时的三个判断:第一,要从软件算法背景去做芯片;第二,云端芯片的生态已经形成了,初创公司基本上没有市场;第三,聚焦在车上。这个判断现在看,依然很正确。

目前我们团队分析,市场上主要有4股AI芯片势力。

最大是势力就是传统的芯片厂商,像英伟达,现在不管是L2还是L4车,大部分还是用他的AI芯片;还有英特尔的Mobileye,在L2领域占据很大市场;高通的Snapdragon AI芯片,也搭载在(长城汽车)毫末智行上等。

地平线对话华为

(毫末智行自研大算力计算平台)

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特别是在工具链和算法的适配方面,做的比创业公司好,市场份额也大。

第二股势力就是云服务器芯片厂商。像阿里,百度,腾讯,华为,亚马逊等都在布局AI车载芯片,这些互联网云服务巨头,本身就和自动驾驶公司有很多合作,特别是在软件算法和数据仿真方面。

车载AI芯片作为一个万亿市场,他们一定会加入。而且像阿里,亚马逊,百度,华为本身就有自动驾驶业务的,自研芯片符合集团的战略和未来布局。

特别指出,目前云服务AI芯片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基本没有什么生存空间,市场已经被像英伟达等传统芯片商,和一些云服务器巨头占据,市场竞争激烈。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成本收益问题,对于初创公司而言,云服务器AI芯片怎么算,都是亏损的,研发费用太高,市场空间又很有限,巨头林立。所以地平线基本不会进入云服务器AI芯片领域。

第三股势力,就是造车新势力,以特斯拉,蔚来,小鹏为代表。特斯拉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FSD芯片的厉害,小鹏和蔚来虽然目前还都是用英伟达的芯片,但是这些公司内部都成立了自研AI芯片部门。

包括一些强势的传统主机厂,像吉利,长城等,也都各自成立了AI芯片部门,同时每个主机厂也都成立了自动驾驶子公司。

第四股势力,就是我们了,包括地平线,黑芝麻,还有寒武纪等。我们的特点是软件算法能力强,硬件能力都是公司成立后逐渐提升上来的,特别是车规级,安全等方面的能力。

余承东点点头,我认同你的说法,未来AI芯片领域一定会很热闹,各方诸侯也都虎视眈眈,你认为谁最有优势胜出?还有一个小问题,理想有在自研AI芯片吗?为什么用的是咱们的J3。

余凯想了一下,先回答你的小问题,理想用我的J3和小鹏用英伟达的芯片是一个性质,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如果非要说,就是我们合作更完美。至于理想是否在自研芯片,这个就不好透露,毕竟我们是合作伙伴关系。

再回答你的大问题。抛开客观和主观因素,我认为主机厂是最有希望胜出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大量的场景,大量的数据,大量的算法。

而且会接触大量的L2和L4的软件算法公司,硬件设备公司,本身就是一个聚合。

其次是专业的芯片公司,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公司,因为我们是在玩命,而且没有任何的历史包袱,能快速地适应行业软件算法的变化。

再其次就是传统芯片公司和云服务器芯片公司。但是如果加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那么小鹏,地平线,华为,英伟达肯定是第一梯队。

余承东笑着说,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我们华为在做云服务器AI芯片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云服务器AI芯片并不是车规级的,他们都是几百瓦功耗,上百T的算力,但是对于车规级而言,100瓦都是不可接受的。

地平线对话华为

(华为Ascend 910芯片发布会)

功耗高会导致散热问题,也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寿命等(都急剧的降低)。

余凯点头,你说得很对,像我们的J5芯片,128T的算力,功耗才30瓦。当然,目前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追求真实的TOPS/美元,10 TOPS/W,能效比和性价比才是客户关心的。

下一代J6芯片(2025年左右量产),我们打算采用7nm制程跟工艺,这个产品也是我们整个公司面临挑战性和复杂度最高的。目前我们的竞争对手都用的是7nm的,而我们还用的16nm的,这点有点落后,包括我们的功耗也处于行业末端。

但从历史经验看(从PC和移动设备的经验看),底层芯片的玩家一定是非常集中的(我们已经占住一个坑了)。对于现在新进入者而言,只能切入高算力芯片市场,才有机会,但是面对的挑战也是最大的。

我可以给一些新进入者一些建议:一定要懂AI算法,懂场景。你不懂AI软件,怎么去设计高效的芯片?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逻辑,但是绝大部分人却意识不到。

另外一条建议是,一定要从芯片设计之初,就要储备车规安全方面的人才。

地平线对话华为

软件算法策略

余承东笑着说,英雄所见略同。AI芯片领域,华为一定是第一梯队,这主要来自我们团队的自信。不止AI芯片,智能驾驶在华为内部,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

我听一个朋友说,你们不是很看得起专门做算法,软件的公司。说通俗点,就是看不上专门做高速,泊车和辅助驾驶三件套的公司。

你们公司现在光算法软件员工都有600-700人,远远超过了任何一家做辅助驾驶的公司,而且你们都开始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了,是不是也想走我们华为的一条龙服务?

余凯笑着说,我们的定位是Tier 2,我们没有看不起谁,我们都是合作关系。

地平线对话华为

(地平线J5发布会)

我们虽然有全栈的能力,但不赚全栈的钱。

我觉得在技术研发阶段(相对来讲),少考虑赚谁的钱的事情,你在证明自己的产品能力的时候,也不太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的核心产品就是芯片+算法+供应链+服务。但我需要解释一下,我们和你们的全家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专门做自动驾驶软件,算法的公司,他们更像是应该圆筒型。上面要适配各家的传感器硬件,要开发不同的工具链,让主机厂能够快速的适配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下面他们又得适配各种各样的芯片,包括我们的J3,华为的昇腾芯片,英伟达的芯片。

再往下,还要适配主机厂不同的车型,有二十几万车的辅助驾驶套件,还有十几万的车,都需要定制一些辅助驾驶套件。随着传感器硬件商,芯片厂商,车型越来越多,我有点担心他们会顾不过来(只能通过不断地增加人员,最后变成和博世一样拥有几十万员工的大公司)。

以我的了解,目前专门做算法的公司,像禾多科技等,都是绑定一到两家主机厂合作,比如禾多和广汽,纵目和一汽等,很少一家能覆盖3家主机厂以上的。

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所有的产品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卖芯片,我们更像是圆锥型的。

我们只需要适配上游的传感器硬件,开发各种传感器中间件,让他们能更容易的和我们的芯片搭配,然后一起交给主机厂。当然我们也会开发一些工具链给算法公司和主机厂,但是我们主要是向上开发,向下很少开发,因为我们有芯片和域控制器(Tier 2的定位)。

同时相对而言,我们的更新速度会快一些。如果是圆筒型的开发模式,不光软件算法公司累,主机厂也很累,产业链太长,导致主机厂OTA会被无限放慢,因为你需要提前半年告诉大家,你几月几号打算开新品发布会,发布下一代的OTA升级。

你们的全家桶肯定是最好的,全部自研自产,理论上可以做到软硬件更新的实时性和一致性。

但是我并不认为你们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比如芯片升级,你不能保证某个时间芯片一定会流片成功,一定会按时上车。

有时候我反而认为,多产业链反而更能保证实时性和一致性。因为如果一家的芯片有问题,可以马上换其它家的,这样可以保证车辆的按时发布和更新。

(我们发现)现在的主机厂也很聪明,他们一般一个车型会只搭载一款芯片,比如5个车型,他们就会搭载5个独立公司的芯片,这样就可以保证全部的车型,都能测试到现有的AI芯片。

目前看,每种模式都有优缺点,哪种模式更适合主机厂,恐怕只有主机厂心里知道。哪种方案投入最少,成本最优。

毕竟主机厂做何种搭配,都是为了多卖车,毕竟主机厂是自动驾驶的载体,没有主机厂的认同,再好的方案也只是空中楼阁。

封闭系统的坏处,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像Mobileye既不会去专门做算法迭代的,车企自己也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改写算法。

对于有灵魂的主机厂而言,他们正在抛弃Mobileye。

地平线对话华为

(理想使用J3芯片)

余承东反问道,那你们为什么最近1年都在和理想的员工合作,你们不是很少向下开发吗?

余凯想了想说,现在主机厂越来越希望跟芯片厂家,进行直接的沟通和合作,因此,有核心算法能力的芯片厂家会跟主机厂走得越来越近。

有时候我们会和主机厂直接交流,但是我们不会赚Tier 1的钱。因为主机厂,像理想,也没有和这样的Tier 1合作。

所以我们不会撬我们合作伙伴的生意。

地平线对话华为

你们才是披着生态外衣的全家桶?

余承东看了一下手机,首先声明一点,我们华为在研发能力和人员配置方面,完全可以保证我们服务对象的实时性和一致性要求。

未来我们打算每年投资10亿美金,团队规模扩充到5000人,我们的服务时效性只会越来越高。

还有一点我要申明,我们的芯片,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都是开放的,并不是说主机厂一定要选择我们的全家桶。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辩解一下了。

虽然外界对我们的印象是全家桶,认为我们很强势,其实我们从芯片,域控制器,传感器都是软硬分离的。相反,你们看地平线,虽然打着开放生态的口号,可是越做越像全家桶。

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域控制器,再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全套都有。

余承东看着余凯,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是穿着全家桶外衣的开放平台,你们是打着开放平台的全栈一条龙服务平台?

余凯笑着说,余总真的是冤枉我们了。我们把自己定位为Tier 2,行业赋能者,未来5年内,我们的定位都不会变。

说实话,我们也是被逼的。你想想,AI芯片最核心的是什么,你可以说是工艺制程(7nm),你可以说是性能(Tops),我不反对。但我认为AI芯片作为专用芯片,最核心的是你的芯片能不能很好的适配合作伙伴的算法,能不能高效低本地帮助他们解决复杂的场景问题。

我想每个做AI芯片的公司,都是先做算法的。我在百度的时候发现,无论你的算法多么的牛逼,没有很好的芯片能适配你的算法,都是扯淡。所以我们在2015年才成立了地平线。

在AI运用上,往往场景决定什么样的AI算法,能够满足这个产品需求,而算法则是去定义什么样的AI芯片架构,是最能够有效地去执行这个算法的。

反过来推,我们做AI芯片的,必须熟知算法,熟知算法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光懂算法还不行,还得懂场景,我们的芯片算法服务什么样的场景;光懂场景还不行,还得有场景数据不断的迭代,优化算法。

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被逼着做了很多,从AI工具链平台,到AI算法库,再到AI开发平台;从前视辅助驾驶,到环视辅助驾驶,再到无缝驾驶服务。

地平线对话华为

(地平线AI 开发平台)

我们也是没办法。AI芯片主要服务的对象就是算法公司,而算法公司的升级迭代主要来源于数据,来源于场景。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的智能手机时代,像做通用芯片一样,一做了之。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和算法公司合作,共同商讨算法的发展,一方面也要和数据仿真公司(自研)合作,测试数据,尝试自己编写一些算法。

所以我们才需要做生态,保证从场景到算法到芯片协同一致的,一体的去把这个长链条事情做透,实现自己的优势。

目前我们的算法工程师超过了500人,这是我们的优势。可以理解为我们是硬件公司里,最懂软件的,因为我的算法团队超过了500人,也可以理解我们是软件里最懂硬件的,因为我们的团队在车规级,功耗,安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团队也超过了500人。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算法团队和硬件团队是一起打造AI芯片,这样既能保证硬件很软,也能保证软件很硬。

说的可能比较绕口,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所有的开源平台,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最近,为了我们J6的开发设计,我们与传感器商,Tier 1和主机厂都合作建立了AI算法实验室,共同探索算法的发展。

未来我们会打造一个像“开放厨房”的东西,打造一个软硬件都强大的生态环境,从软件到硬件,再到编译器、操作系统。

但我们坚决不和我们的合作伙伴抢生意(定位Tier 2),因为AI芯片市场已经够大了。

目前我们的整个软件开发,已经从过去基于经验和手工写代码的方法,转变成为以数据和算法模型为基础。我们需要海量的数据,如果哪个主机厂想和我们直接合作,非常欢迎。

那你们为什么开发芯片操作系统和域控制器?余承东反问道。

余凯笑着说,目前我们的域控制器只是一个实验品,一个模板,不具备车规级和量产的能力。开发域控制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多卖我们的芯片。如果Tier 1直接根据我们的域控制器思路开发,那肯定会选择我们的芯片。

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想提高我们芯片的适配性和运行效率。

至于开发操作系统,一方面是向你们学习的,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我们芯片的性能。

另一方面,就有点个人主义了。大家知道我国在底层的硬科技芯片和操作系统上基本没有建树。电脑时代是英特尔和微软,PC时代是高通,Android和IOS。

目前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我想为我们的国家争口气(说的有点英雄主义)。

我们开发操作系统,也可以丰富中国自己操作系统的多样性,百家争鸣,而且我们的操作系统是可以兼容你们的。

余承东笑着说,又来碰瓷。

余凯回应道,真不是。判断AI芯片好坏最大的标准,就是好不好用。好用的话,你就得有更多的开发人员在用,你就得有自己的生态。

我们做操作系统是为了打造整套的生态,包括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也是,只有有了整套的方案,才能有更多的开发人员使用。

余承东笑着说,你爱怎么说怎么说,但是以后别老碰瓷我们。你想做一条龙服务就直说,找这么多借口干嘛?

余凯也笑着说,余总真的理解错了。

这时,主持人插话进来,两“余”相争,谁最得利?余凯和余承东看着主持人,异口同声的说,当然是你了。

主持人笑着说,今天虽然大家意犹未尽,但是节目时间也不短了。导演喊了一声,“咔,下班!”

两余搂在一起,边走边说(两人又开始吹了)。

-END-

地平线对话华为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深度解读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8952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