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晓友
《小王子》李说:仪式感就是让某一天与众不同,让某一瞬间与众不同。那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创造一种仪式感呢?
有些人习惯了记录食物,吃饭前一定要拍照发朋友圈。有些人对生日、纪念日等情有独钟。他们应该庆祝每个节日。有些人每天买一束花回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不能说谁的仪式感更有意义。我们只能说,成千上万的人对仪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你被要求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仪式感,你会怎么做?没想过这个问题?还是你无能为力?
反正挺难的,不是吗?
首先,孩子对“仪式感”这个词不熟悉,完全不理解它的含义。其次,成年人做任何事情都很难始终如一,更不用说孩子了。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建立仪式感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最近看了《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才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解决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日历有点不同,它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每个节气提炼出一个物候关键字,从天文、气象、动植物、水文等多个角度探究自然现象,讲述物候之美。.
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冬”为例。它的物候关键词是“冬”字。这是立冬前后冬季意义最强的日子。可以想象这期间天气会有多冷。我们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带武器。我们必须戴手套。我们需要包一条围巾。这条围巾和手套构成了我们的“冬”字。下次我们去立冬的时候,会不会有这种想法?
再次,“立春”的关键词是什么?是“春天”这个词。这个“立春”往往是在春节前后。《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的作者再次发挥想象力,将“福”、对联、春暖花开、丰衣足食等与春节相关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大写的“春”字。谁不能被打动?
毫无疑问,其他22个节气也是如此有创意。
此外,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日历上有“北京:蜡梅”“上海:蟋蟀在最后”“江苏扬州:冬小麦成熟了”等物候记录。这是什么意思?
原来,以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物候观测网就坚持观测记录各地物候,编写成自然历,详细列出物候现象出现的多年平均日期、最早与最迟日期。,为例,同一种小麦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收获:广西桂林4月30日;浙江杭州是5月24日;江苏扬州是6月17日;北京是7月30日。
不仅是小麦,还有迎春花,中国柳叶.放眼全国,他们都遵循这个规律。物候因为地域差异而不同,维度相差1,相同物候的生长时间便可能延迟几天;同样的,时间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物候现象也会迥然不同。
本书从中选取一些记录,按照多年平均日期放入相应的日期栏,供读者参考。
看完《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我由衷感叹:其他任何仪式感都不如听自然故事,记录物候变化有意义。我们应该知道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今天,没有前人细致、动情、艰辛的记录,我们无法知道地球温度和物候的变化。
所以,尽最大努力把物候知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小日历传递巨大的能量。这样的仪式感,安排!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