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来源:扬子晚报

来源:扬子晚报

近日,来自安徽滁州的鲍晓在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然而,她出生时只有29.2周,体重只有1250克,有呼吸困难和吸氧史。鲍晓出生后,江苏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范文对他进行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并密切随访。一个月后,当孩子们再次接受检查时,专家们发现鲍晓眼睛周围的视网膜上出现了新的血管,并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第三阶段。如果没有及时的干预,鲍晓的眼部病情会迅速发展,并且纤维增生、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都可能很快出现,甚至面临失明的风险。为了把握治疗时间窗,尽快挽救鲍晓的视力,专家们决定为患儿实施双眼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手术。

医护配合默契,眼内注射5分钟即可完成。

顺利完成术前检查后,鲍晓入住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手术麻醉为表面麻醉。为保证患儿顺利手术,门诊手术室医护人员提前“做足功课”,准备好新生儿供氧装置,调整好手术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提前打开充气式暖风毯对手术床进行预热。护士长张骞协助固定孩子的头部位置。副主任医师范文开始对眼睛进行消毒,铺上洞巾,涂抹局部麻醉眼药水,用1毫米提针抽取抗新生血管药物,用开睑器打开眼睑,将针准确地插入孩子眼睛角膜缘后1-1.5毫米处,将药物注射到孩子眼睛的玻璃体腔内,稍作停顿后迅速抽回针,将棉签轻轻压入针内,防止药液回流,然后在眼睛上涂抹抗生素眼膏。

术后一周,鲍晓眼睛周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母亲激动地拉着副主任医师范文的手,连连感谢:“感谢范医生争分夺秒,挽救了宝宝的视力!”

疫情期间,不要忽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孕妇的数量在增加,早产儿的数量也在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婴幼儿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眼科副主任医师范文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约为13.7%,占所有学龄前盲童的30%-40%。2019年,我国出生新生儿约1500万,其中早产儿120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约12万,其中15%为1500克以下极低出生体重儿,40%-50%为1000克以下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旦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进展迅速,有效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狭窄。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失明率的根本途径。

专家特别提醒,疫情期间,不要忽视早产儿的眼睛健康。对于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或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后32周开始进行眼底筛查,随访周边视网膜血管,直至发育恢复正常。

9月,省眼科开始开设“小儿视网膜疾病专病门诊”

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避免失明,这需要眼科、新生儿科、产科和儿童保健科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为方便广大儿童,自9月起,江苏省医院眼科首次设立了“小儿视网膜疾病门诊”。来访的医生有眼科主任医师刘庆怀,主任医师袁松涛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079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