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清场,开门,经济就好了?

放弃清零,打开国门,经济就能好了吗?

近期经济确实不景气。但打开国门,放弃清零,经济就真的能变好吗?普通人的切身利益,真的因为清零政策和入境隔离受到损失了吗?如果没有这两个政策,普通人的生活就能变好吗?

1、

2019年疫情爆发至今已近两年。武汉的危机和国内抗疫的胜利已经过去。很多朋友都进入了疲惫期。这场疫情什么时候结束?网上有很多对清算政策和移民政策不满的声音,希望放弃清算,尽快开放国家。这些声音认为,当前的清零政策和移民隔离严重影响了经济,是最近经济衰退的主要元凶。

近期经济确实不景气。但打开国门,放弃清零,经济就真的能变好吗?

2、

最近经济繁荣吗?你不必掩耳盗铃。如果你有困难,你必须承认这真的是一场衰退。2021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跌破5%,环比增速更难看。四季度增速有望低于三季度。

在我周围,总是听到抱怨。

前几天和健身教练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疫情前,他一个月收入4-5万左右,在北京买房,结婚生子。以前每天课表排得满满的,一天5-6节课。现在,一天上两节课很好。你一个月只能赚2万多,房贷也要还到1.5万,你走不下去。这位教练的水平很好,但是他的很多客户因为收入下降,公司倒闭,负担不起私立教育。

线下生意满是忧愁。我朋友上课的一家瑜伽连锁店在北京有20家店,瑜伽教练说已经两个月没发工资了。老板到处找钱借钱。餐馆倒闭事件比比皆是。

这些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旅游业和航空业。出境游市场直接变为零。国内出行还远没有达到2019年的水平。

经济不好,是现实。然而,经济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是重置政策吗?

疫情一定是经济不好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放弃清零政策,疫情会消失吗?放弃清场,开门,经济会更好吗?

我之前和你谈过以色列的情况。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全面开放后,每百万人感染人数峰值飙升至每天1000多人,峰值在新加坡、英国达到600多人,美国也达到500多人。

对中国来说,每百万人中有1000人感染就意味着每天有140万人、500人或70万人感染。即使中国没有那么多,放弃清场,对外开放也是正常数字,每天新增感染10万。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中国每天有10万新感染者。你认为我们中国人可以不受影响,我们应该有一个晚宴,我们应该看电影,线下消费可以完全不受影响吗?我们不像外国人那样心胸宽广。

我住在北京。上周外面有3-4顿晚餐。至少我敢在外面吃饭,去公共场所。如果北京每天都有几千个新感染者,中国有几十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敢出去吃饭和购物。

那时,我们放弃清零,不做隔离,不追查传染源,每天十几万新增。各位朋友,你们真的认为,线下消费会比目前的情况更好吗?,真的没有种族隔离,但人们仍然不敢吃饭或看电影。

除非我们连

感染数字都不公布,没人知道有多少感染,否则放弃清零,只会让线下消费更加萧条。但第一,目前即使躺平的国家,也都在公布感染数字,没有国家敢连数字都不公布。第二,要是中国封锁信息不公布感染数字,估计早就被各路人马骂的狗血淋头了吧。

放弃清零,真的会让经济更好?我对此表示怀疑。

3、

再说说打开国门的问题。

海外媒体和部分国人,用闭关锁国,自我孤立等词语来形容中国。认为中国的入境隔离政策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中国的进出口数字,2021年高速增长,外商投资金额高速增长。我家小区的老外,大部分也都回到北京了。

哪个时空的闭关锁国是这样的?

打开国门,我们的进出口就能增长,外商投资金额就能增长?

疫情前的2019年,美元计价我国出口同比增长0.5%,进口增长-0.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 0.5%。

2021年1-9月,美元计价我国出口同比增长33.04%,进口增长32.5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25.2%

所谓的“闭关锁国”的结果是竟然是进出口加速增长, 外商投资也加速增长?

有些朋友说,这些增长都是暂时的,马上就要断崖式下跌。那也等真下跌了,再调整政策也来得及呀。

关闭国门还有一个好处,之前很多有钱人都出国去买买买,每年创造了两千亿美元的国际旅游逆差。现在出不了国了,这些消费都留在境内。国际旅游逆差直接腰斩。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2000多亿美元,2020年,就只有1000亿美元了。2021年1-9月,在2020年的基础上继续大幅缩窄。这个对中国经济可是大好事呀。

如果您认为打开国门能促进经济,您觉得进出口和外商投资还能增长到什么地步呢?

如果说,经济确实不好,消费不振。国家要想办法提振消费,帮助线下的商户。进出口现在已经这么火,打开国门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呢?进出口还能更火吗?

4、

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入境隔离政策受到了损失。他们抱怨很正常。

比如,我一个朋友是一家海外投行的高管。他的客户都在大陆,但他住在香港。每周一早上飞到大陆,周四晚上飞回去。在大陆住三个晚上。

每年快到年底时,他都要算一下在大陆呆的天数,千万不能超过183天。为啥这样呢?因为在大陆呆了超过183天,就是中国税务居民,要交大陆的个人所得税。对这样的顶级金领,在大陆缴税,每年得多交几百万。

入境一要求隔离,他现在就很倒霉。客户在大陆,必须来大陆,但一隔离就没法每周往返。他只能呆在大陆,2020年,就超了183天,得按国内标准纳税。他痛骂隔离政策让他损失了几百万。这些人利益受到很大损失,生气也是情理之中。(不过最近好像他们公司找到了方法,呆在大陆也能交香港的税率,所以最近怨气就小了很多。哈哈)

另一个怨气很大的朋友,是奢侈品的爱好者,每年去香港三四次买货。前段时间聚会,他郁闷的很,说去SKP的某名牌表店买表。店员扫了他一眼说,所有的名表都没货,只有一款最便宜的石英表,而且不接受预订。他破口大骂,说国内买表比香港贵一大截,还居然没货。然后就是一连串的骂隔离政策。

喜欢旅游的朋友也不爽,往常每年出国玩两次,现在两年都没出过国玩了,天天盼着早点打开国门。

做出境游的朋友,更是惨不忍睹。一个朋友本来做海外出境游租车业务,前几年风生水起,已经准备上市了,现在业务直接变成零。

瑞丽那边,最不爽的就是跨境玉石商人,一隔离,就完全没业务了。

如此种种,他们不爽都正常,切身利益收到了损失。骂娘是他们的自由。

然而,跟着骂的朋友,骂之前想一想,你们的切身利益,真的因为清零政策和入境隔离受到损失了吗?如果没有这两个政策,你们的生活能变好吗?

5、

大家日子过的不顺心,总希望改变。总觉得不顺心就是因为某件事情或某个政策。

骂骂街,心里气出了,就能好受点。但骂完后也要想想,过的不顺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个政策,如果政策改变了,自己是不是能过得更好。

对需要频繁出入中国国境的人,确实隔离政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利益。有怨气理所应当。出国旅游去不了了,奢侈品没法去香港买了。

但对于那些在线下开店的朋友,究竟是什么让你的生意变差,真的是因为清零政策吗?

清零政策,让全国可以说90%以上的人口,都不必担心疫情的威胁。放弃清零,每天新增十几万,真的就能让大家出门吃饭购物看电影?就能让大家放心的出门旅游?

经济确实不景气,但经济不景气和清零政策,和入境隔离关系并没有这么大。

至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入境隔离对他们的影响有这么大吗?放弃清零,他们的生活会变好吗?

各位读者不妨想想这个问题。因为这两个政策受损最大的,到底是哪个群体?

那经济不景气的原因究竟是啥?且听下回分解吧。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3155.html

(0)

相关推荐

  • iPhone14Filp渲染图:浴霸4摄+1寸副屏,收割果粉血汗钱的利器

    华为虽然麒麟芯片的产能不足,但是依然被外媒曝光华为将会继续发布折叠手机,这也充分说明了折叠手机对于手机品牌来说有着极大的利好,因为既可以展示手机的工业设计能力,同时也可以宣传手机的品牌价值。其实苹果也在积极研发折叠手机,外媒发布了一组有关苹果折叠手机的设计,被称为是iPhone14Filp,也就是一部苹果折叠手机。

    科技 2021年11月30日
  • 为什么总有人见不得别人好?

    教育领域尤其是K12教育,最近可谓是波折不断。无论是过去K12的高光时刻,还是如今的艰难时刻,黑公关可谓一直阴魂不散。

    科技 2021年11月5日
  • IOS快速指令攻击淘宝汤淼。

    前言:今年的淘宝天猫双十一玩法是真的越来越复杂,分阶段,分APP,还要投骰子弄点数再获取红包。

    科技 2021年10月22日
  • 马斯克再批美国总统拜登:美汽车工会的“傀儡”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日消息,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周日发布推文,把美国总统拜登称之为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傀儡”。这让特斯拉...

    科技 2021年11月1日
  • 中医育儿知识小课堂:孩子可以吃素吗?

    全素饮食,也不知道谁想出来的词汇,还让孩子全素,听起来就是那么的不靠谱,但是还不敢断言,不过在经过了科学论证之后,的的确确,全素饮食就是不靠谱,孩子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不让孩子摄取动物性质的食品是不合自然规律的。因为人本身就是杂食动物。

    生活 2021年11月27日
  • 便宜带快充,长续航好养家用SUV,车身好停车,实拍新款哪吒V

    #哪吒V#新能源汽车带有快充,是很重要的,这样能大大节省时间,也缓解一些续航里程焦虑心理。因此很多选择纯电新能源车型的消费者,首选就是看这款车子有没有快充,如果没有就果断不再考虑了,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一充7、8个小时,这样充电实在太慢了。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快充灵巧的家用SUV,哪吒V,近期这款车型也上新了,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 2021年11月6日